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舟山渔歌传承保护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舟山渔歌是在海岛渔民在生产生活中逐步产生并流传至今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级政府部门、一线非遗工作者和一些专家学者等的共同努力下,舟山渔歌的传承保护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同时,舟山渔歌的传承保护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有更多的人予以重视并参与进来,综合施策,常抓不懈,舟山渔歌的传承保护才能更加有效,舟山人的精神血脉才能绵延不断。
  关键词:舟山渔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保护成效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渔歌是渔民在捕鱼、织网或休息等生产生活过程中自编自唱的一种民歌。舟山渔歌在海岛渔民的生产生活中逐步产生并流传至今,是东海岛屿文化宝库中极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多姿多彩的中国海洋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地方性渔歌之一。
  舟山渔歌一般分为渔民号子、渔歌小调和新渔歌三类,前两类属于传统渔歌。舟山渔歌是传统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作业时代受生产技术水平限制和劳动强度大小影响的文化产物,是原始手工生产时代的一种文化载体。随着海洋渔业和海洋运输业劳动方式的逐渐现代化和科技化,需要众多渔民或船工合力参与的繁重体力劳动逐渐减少,流传了千百年的渔歌号子逐渐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并趋于濒危状态;同时,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娱乐方式不断增多,大众传媒技术快速更新,整个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舟山渔歌的流传和普及己受到很大的冲击。
  2004年,在中国政府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各级政府紛纷加大了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收集和整理力度,舟山渔歌的传承保护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同时,舟山渔歌的传承保护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有更多的人予以重视并参与进来,群策群力,才能使舟山渔歌的传承与保护更加深入、有效。
  1舟山渔歌传承保护的成效
  1.1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基础档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随着舟山渔歌非遗项目传承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目前的舟山渔歌整体上己建立起了较为丰富的基础档案,主要包括曲谱、相关文献、音像制品、相关实物与图片等。
  在舟山市和两县两区的相关文化部门以及文艺工作者等的努力下,目前己搜集、整理并出版了较为翔实、完整的舟山渔歌曲谱资料,其中舟山渔民号子居多,相对来说舟山渔歌小调偏少;相关文献包括研究著作、论文等,既有纸质版的,也有电子文献,纸质文献主要存于舟山市和两县两区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如浙江海洋大学图书馆等),电子文献主要集中在各大中文数据库以及一些地方特色性数字资源(如舟山海洋数字图书馆)等;音像制品主要包括各种录音带、录像带、CD/DVD光盘以及更为适合网络传播的MV等;相关实物主要是指与舟山渔歌密切相关的海洋渔业或运输业生产器材实物,包括渔船、渔网渔具等;相关图片主要是指能够体现传统海洋渔业或运输业作业环境风貌的老照片、展示代表性传承人表演传唱渔歌的照片以及开展各类舟山渔歌传承保护活动的照片等。
  1.2舟山渔歌代表性传承人的确定
  舟山渔歌尤其是舟山渔民号子有着十分复杂的传承谱系,目前确定的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有嵊泗的周文利、普陀的叶宽兴、岱山的方正法、定海的洪国壮等(浙江摄影出版社《舟山渔民号子》P138-141),多为舟山渔民号子传承人,但都会唱一些渔歌小调。这些传承人通过经常性的舞台表演,开展名师带徒、培训教学等传帮带活动以及创建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等为舟山渔歌的传承做出了贡献。如叶宽兴老先生就曾于2009年帮助普陀区非物质遗产中心搜集整理了全套的普陀渔工号子,还担任了普陀职教中心渔工号子传承基地的培训师,多次为当地开展的渔工号子培训班任教,为舟山渔歌的发扬光大作出了贡献。
  1.3舟山渔歌传承(教学)基地的建立
  己建立的舟山渔歌传承(教学)基地主要有:岱山高亭中心小学渔民号子传承教学基地(省级)、岱山县高亭一村渔民号子传承基地(市级)、定海区海山小学渔民号子传承教学基地(市级)、嵊泗县菜园镇第三小学嵊泗渔歌传承教学基地(市级)、普陀职教中心渔工号子传承教学基地(区级)、普陀区老干部艺术团渔歌小调传承基地(区级)等。这些传承基地通过长期坚持开展舟山渔歌教学培训、舞台表演、参赛交流等活动,创出了这些学校(单位)的特色文化品牌,提高了舟山渔歌的社会知名度,也有效地传承了舟山渔歌。
  1.4文艺工作者对舟山渔歌的改编创作
  这主要表现在一系列新渔歌的成功创作或改编,代表人物有杨翎(舟山市)、汪亚伟(嵊泗县)、舒信虎(嵊泗县)、孔国荣(岱山县)等,代表作如《海乡的秋天》《哥是舢板妹是缆》《带鱼煮冬菜》《阿哥,你放心走》《渔网情歌》《我们的家乡蓬莱仙岛》等,这些舟山本土文艺作品大多使用浅显易懂的俗语,音乐质朴生动,唱出了舟山海岛群众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多次获得以文化部群星奖为代表的国家、省、市各级表演、创作等大奖。这些不同阶段创作或改编的新渔歌以舟山传统渔歌为素材,既具浓郁的海洋风格,又具鲜明的时代特征,可以说它们是舟山传统渔歌的传承与延续。
  2舟山渔歌传承保护的存在问题
  舟山渔歌的传承保护在各方多年来的努力下虽己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还不少,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2.1政府部门的相关投入明显不足,可持续的传承保护机制尚未建立
  随着生存土壤的逐步消失,会唱舟山传统渔歌的渔民群众己越来越少,代表性传承人更是屈指可数,受非遗保护经费投入不足的限制,这些非遗传承人所享受的待遇(县区级1000元/年、市级3000元/年、省级8000元/年)明显偏低,与其所需要承担的传承责任相比更是不相称,大大影响了他们的传承积极性;当前政府部门开展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重心主要在县区一级,以非遗保护工作成效较为出色的岱山县非遗保护中心为例,整个中心只有3个人员编制(2015年数据),而他们要承担的工作是全县数十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相关工作,任务繁重可见一斑。   2.2新形势下的非遗传播途径变化认识不足,系统性的文献档案体系尚未构建
  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非遗文化的传播途径产生了根本性转变并越来越多元化。虽然政府部门在几年前就提出了建设相关数据库的设想,但至今并无实质性进展,舟山渔歌各类文献档案的数字化、系统化日趋紧迫。
  2.3舟山渔歌传承保护的公众参与度不高,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意识尚未深入人心
  不可否认的是,通过对舟山渔歌开展内外宣传等一系列措施,加上市、县(区)广播、电视、报纸以及近几年快速兴起的各种网络新媒体的传播,地域特色鲜明的舟山渔歌己为越来越多的舟山人所知晓。但对于真正有效地传承保护好舟山渔歌所必须的一个社会基础,即“让传承保护意识深入人心”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在参与其中的主要是政府职能部门的相关管理人员、非遗传承人、文化工作者和一些专家学者等,整体的公众参与度较低。
  3舟山渔歌传承保护的对策
  非遗的传承保护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情,也是包括学校、企业、个人等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通过全社会的进一步重视和共同努力,才能促使舟山渔歌得到更为深入、有效的传承保护。
  3.1充分提高对舟山渔歌传承保护重要性的认识,逐年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及其相应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舟山渔歌传承保护的重要性,像重视教育一样,逐年加大对传承保护舟山渔歌等非遗项目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深入调研,制订更为全面、系统的项目传承保护规划并予以实施;大幅提高代表性传承人的待遇水平,让传承人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項目的传承工作中来,同时也能激励和吸引年轻人的积极参与,真正实现项目传承后继有人;推行宁波经验,建立非遗保护的“三位一体”传承保护模式,把“项目、传承人和基地三者纳入非遗保护整体”,促进三者相互联动,激发传承人和传承基地的积极性,提升传承效果。
  3.2加强文化事业单位的非遗管理力量,提高舟山渔歌传承保护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加强、充实市、县(区)文化馆及其非遗保护中心、乡镇(街道)文化站等一线非遗管理机构的管理力量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对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可以视情分批实施),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即聘请高水平的非遗保护专家或某一具体领域(如渔歌、民歌研究)的专家学者来舟山开展短期集中培训,也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到一些高等院校或非遗保护工作开展特别出色的地区进行短期交流与学习;二是要增加管理人员编制,积极招聘专业对口(如艺术管理)的优秀大学毕业生进岗,同时要鼓励有实力的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借鉴相关高校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经验,培养一大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视野宽阔、实践能力较强并有一定特长的全科型非遗管理人才。只有这样,舟山渔歌等非遗项目传承保护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3.3加大内外宣传力度,提高传承保护舟山渔歌的公众参与度
  既要重视加强在市、县(区)广播、电视、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上的宣传报道,也要高度重视正在快速发展的各种网络新媒体的传播,以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关注舟山渔歌的传承保护工作,全面提高传承保护舟山渔歌的公众参与度。要积极推动以海洋渔歌等特色非遗资源为基础、海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非遗主题小镇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建设文化旅游项目、研发AR/VR(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为基础的舟山渔歌传承保护应用,共同传承和弘扬独具海洋特色的舟山传统文化,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非遗文化与旅游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3.4深入挖掘、整理舟山渔歌的相关文献档案,提升舟山渔歌保护记录的准确性
  舟山渔歌在整体上己建立起了较为丰富的基础档案,包括曲谱、相关文献、音像制品、相关实物与图片等,但因分散在市级和两县两区,还需进一步整合;随着舟山传统渔歌原生性文化生态的逐步消亡,目前尚有部分会演唱传统渔歌的渔民(非舟山渔歌的传承人)在世,这就迫切需要相关部门组织专门的力量,深入渔区,展开寻访和影像记录,以留下“舟山渔人的最后绝响”(岱山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邱宏方老师语);现存一些公开出版的早期舟山传统渔歌记谱中,因时代性的客观原因、排版印刷的问题等,还存在着不少谬误或不够规范之处,如音符时值、调号标记、二声部记谱的横向与纵向排列等问题,从长远的发展和专业的研究角度看,这些问题对于舟山渔歌的有效传承和专业音乐工作者的研究、创编等也会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需要对这一类曲谱进行细致地校订,有条件的可以找到曲谱原先的记录者进行求证,部分也可以根据对应的录音或录像等校对,这一工作虽然繁琐但很有价值;同时,几乎所有的舟山渔歌记谱都是使用简谱记谱法,而目前世界上最普及的是五线谱记谱法,同样从长远发展和专业研究的角度来看,舟山渔歌记谱的五线谱化(或简线对照)会越来越成为趋势,如果这项工作与上面的曲谱校订工作能同时展开,再重新出版(部分可以再版)舟山渔歌的曲谱集成,必将给后世留下一批更完整、准确的历史文献。
  3.5建设数字化、系统化的特色数据库,构建舟山渔歌的开放性传承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纸质存储信息方式己越来越跟不上非遗保护工作的需求。舟山渔歌数据库主要包括曲谱、相关文献、音像制品、相关实物与图片等内容,在数据内容的处理上要全面整合、认真校订、不断充实,以真实、系统和全面为目标,力求栏目设置合理、操作检索简单,使数据的存储、搜索和读取变得安全、高效;在建成舟山渔歌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上文述及的舟山渔歌“三位一体”传承保护模式,把舟山渔歌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和数据库四者纳入到舟山渔歌传承保护整体中,必将构建出更加开放的舟山渔歌传承保护模式,不断提升舟山渔歌的传承保护效果。
  4结束语
  作为一种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舟山渔歌体现着舟山地域文化的生命力,蕴含着舟山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源于天籁语言,又经过千万人锤炼的舟山渔歌因所具有的审美特性又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座艺术宝库”,是舟山乃至浙江海洋文化中的最具符号意义的代表性非遗项目。多年来,在各级相关政府部门的日渐重视和一代代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舟山渔歌的传承与保护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同时,舟山渔歌的传承与保护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只有更多的人予以重视并参与进来,综合施策,常抓不懈,舟山渔歌的传承保护才能更加有效,舟山人的精神血脉才能绵延不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714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