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学课开发学生智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小学生不管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发展时期,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特别是与科学相关的事物。而科学学习就是通过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并学习相关知识与科学现象,从而使学生在无形中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小学科学教学可以利用情境教学、竞赛活动、问题创设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科学意识与探索欲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科学学习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科学思维品质。下面谈谈笔者对小学生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措施,以期为一线科学教师提供参考。
  创设教学情境,引发积极思考
  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科学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法,如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在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与探索欲望,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科学知识。
  首先,教师可以将生活现象融入知识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促进其发散性思维发展。例如,在《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该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现象引入,如“胡萝卜在大小不一样的情况下,其沉浮状态也不一样,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对该问题进行讨论与探究。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探究兴趣与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并且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科学现象。总体而言,小学科学课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生活性,教师通过生活现象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科学知识,并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
  其次,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科学思维品质。例如,在《声音的产生》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相关问题,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为什么乐器可以发出声音?”“物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在学生完成上述问题的探究以后,再让学生辩论:“是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还是声音的产生引起物体振动?”让学生在辩论中,不断思考且相互质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听”的角度上,转移到“观察发声体”,最后,再相互辩论和探讨发声时的现象。这样,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就会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究互动,最终得出结论:“物体振动时伴随声音发生,振动停止时声音消失”,从而形成“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科学论断。
  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自己言行的注重度,将大量趣味性较强的语言加入其中,确保对科学知识与科学现象的解释更加生动有趣。此外,在创设生活情境的时候,还要确保生活现象是发生在学生日常生活中且经常见到的,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生活情境中,有效学习和探索科学奥秘,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多途径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养成的,需要不断探究科学知识,不断学习科学知识,从而养成科学思维品质。对学生科学思维品质进行锻炼的方法有很多,如对实验的观察记录与报告的填写、知识竞技活动的开展等。具体如下:
  其一,对实验进行观察和记录以及填写报告,能够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敏捷度。小学科学教材的内容,主要就是围绕生活现象的观察以及实验的开展这两个方面。因此,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内容,并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实验,同时制订出符合学生智力与能力且富有趣味性的实验观察记录表以及实验报告表,指导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填写实验结果。在后期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逐渐缩短实验的时间,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实验操作,从而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维敏捷性。
  其二,积极组织和开展科学知识竞赛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发展。在科学竞赛活动中,学生们往往会产生较强的探究兴趣,对其思维能力与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具有较大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种植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一些植物的种植。在培育過程中,学生每天观察和照顾植物,从而有效获取相关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科学竞赛活动,如科学小发明竞赛、科学知识手抄报比赛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这些趣味性活动,学生的科学兴趣将被激发出来,从而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
  结束语
  小学科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新课程理念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并且在满足素质教育要求以及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小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不是短时间可以养成的,科学教师要加强对科学思维品质的重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孙存良.小学科学教学对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2):58.
  [2]李小红.如何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1):43-45.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陶吴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2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