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爱国

  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笔者在科学课教学中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准备材料的习惯
  
   材料的准备是保障科学实验的关键。可现实情况是:教师课前布置需要准备的材料,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记不住,没把准备材料的事放在心上,其家长也不支持……针对这一情况,我采取了如下措施:根据教材分层次列出需要准备的材料清单,张贴在教室里,由科代表适时提醒大家当天实验需要准备的材料。有些材料的准备也需要分好工,师生共同承担。如教《观察高锰酸钾和砂糖的溶解》这一课,学生可准备玻璃杯或一次性塑料杯、筷子、砂糖等,实验需用的高锰酸钾则由教师准备。同时,做好实验材料的准备,还可以通过家访,或与家长电话联系,或向家长通报学生在科技活动中获奖的情况等等,争取家长支持孩子把准备好的材料带进实验室。为确保每个学生课前做到材料准备齐全,我采取了等级评价制:先自查、评出等次;实验小组成员根据自评情况开展互查,评出等次;全班相互交流,由各小组长在全班交流小组评定的情况,在各小组无异议的情况下,按各小组得到的优、良、中、差的数量,依次排出优、良、中、差的小组,并将排出的结果在班上张贴公布;表扬优秀团队、优秀个人。这样坚持训练,学生就会养成按需如数准备好研究材料的习惯,为实验、学习探究提供了保证。
  
  二、培养学生细致的实验观察习惯
  
  实验观察是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经。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探究科学、实验观察过程中没有头绪,走马观花,效果不好。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我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实验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有序观察、仔细观察、全面观察、重点观察,着力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教《蜗牛》这一课,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对蜗牛的感性知识,我采取学生自备和教师准备相结合的方法,使每个实验小组都有可供观察的蜗牛。观察前,我没对学生作任务提示,鼓励他们自己去细致有序地观察,看谁发现的秘密多。学生怀着求知探秘的欲望,兴奋而仔细地观察:有的把蜗牛放在一次性塑料杯里,有的把蜗牛放在玻璃板上或桌面上,有的用手去触摸蜗牛的触角,有的看它的嘴巴在哪里,有的观察蜗牛怎样爬行……在交流观察中发现秘密时,有的说“蜗牛背着一个螺旋式的硬壳”;有的说“它的触角一触到东西就缩了,并向另外的方向爬行,它是用硬壳下面那块肉蠕动爬行的,爬过的地方留有痕迹”;有的说“蜗牛的嘴巴长在两对触角的下面,吃菜叶时是用嘴巴里半圆形的牙齿咬的,吃得很快”。通过细致观察,学生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这时,我引导他们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加工整理,加以描述。最后,学生了解到蜗牛的外部特征、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习惯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课程标准指出:“探究的范围包括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实验、观察、搜集证据等活动,查阅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它告诉我们,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习惯,就是科学课教师的一种责任。如何做好这一点呢?
  首先,教师要博览群书,要具备收集信息的能力。其次,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习惯至关重要。科学领域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对多种科学知识的搜集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养成从课外读物中获取信息的习惯。如教三年级《动物》一课时,学生通过对一些动物的仔细观察,了解了它们的外形特征、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惯,在讨论交流时,有的学生说:“我观察了好几天,但不知道动物是怎样繁殖的?”对此,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三两天又观察不到结果,怎么办?我便启发大家想办法。经过讨论,大家认为这需要一个长期观察的过程。但有的学生说,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快速寻找到答案;有的说,可以去查阅百科全书;有的说,可以找饲养动物的技术人员咨询……于是,我鼓励大家各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找答案。经过几天的信息收集,同学们最终得知,动物的繁殖有卵生和胎生两种方式。在此基础上,在分类整理相关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增长了知识,并且逐渐养成了收集信息的习惯。
  
  责任编辑 邹韵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49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