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民政部门主管儿童福利工作,笔者从事民政工作20多年,知晓农村儿童现状。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出发,结合实际,从家庭、学校、社会角度探究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建议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使得城市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劳动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成为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出现。这些由于种种原因而被父母留守在农村的儿童,虽然依赖祖辈、亲戚、乡邻能够满足基本的外包,但是思想道德观念尚未形成。面临着家庭道德教育缺失,学校道德教育缺位,社会不良思想道德观念的冲击,其思想道德发展必然会陷入多重困境,进而出现学习成绩差、人格发育不健全、人际沟通能力不足、道德感弱化、不良行為增加等,而这些问题不仅是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更是转型时期的严峻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现状
据民政部门数据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年龄主要分布在6-13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祖辈、亲戚、乡邻的监护照顾更多的只能是物质上的支持,而难以从思想、精神层面给予正确、细致、长期的指引,从而影响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思想道德观念的塑造。数据调查显示目前有78.2%的儿童处于在读状态,学校是成为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导,但是由于教师与家长缺乏有效沟通,学校片面侧重学生成绩,忽视孩子的道德培育与心理发展,从而出现了思想道德建设缺位的问题。此外,当前社会大环境对儿童的思想道德培养存在着极大的诱惑,方便快捷的互联网将信息不加甄别地传递给儿童,再加上农村文化基础薄弱,传统价值观念在城市化的推进下趋近崩溃,这使得许多儿童在社会的“大染缸”偏离成长的方向。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发展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性格缺陷,例如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亲子教育缺失,许多孩子存在自卑、胆怯、自我否定等心理障碍,无论是在课堂学习,还是日常沟通中,都难以与他人开展顺利的交流;还有一些孩子在宠溺的环境中,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在与人交往中,蛮横霸道、自私冷酷。
亲情淡漠,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与孩子的见面机会极少,更多的是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交流,沟通不足使得孩子对父母难以建立信任,进而导致焦虑、缺乏安全感等问题。
心理障碍,心理发育是儿童成长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但是目前从事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与教育的人员,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心理培训,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缺乏充分认识,甚至简单将孩子的心理问题归结为性格不好、人品不佳等,即便是发现儿童心理存在障碍,也无从下手、找不到专业和合理的解决方法,因此为儿童成长留下严重的心理隐患。
行为偏差,留守儿童通常在缺乏约束与规范的环境中成长,没有在监护人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懒惰、拖延等行为习惯突出,过早接触社会,在不良青年的引诱下沾染上恶习,更有甚者触碰了道德与法律的底线。
价值扭曲,由于监护人的文化素养较低,难以为孩子传导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得孩子在物质追求上呈现出强烈的意愿,对于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缺乏正确认知。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建议
首先,形成道德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优势,形成协调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机制。
(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家长外出务工,虽然能够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生活,但是城市里却没有为这些孩子预留出足够的教育资源。家长对于孩子的留守问题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充当好孩子的第一老师。家长外出务工,不仅要妥善安排好孩子的日常生活,还应尽量与孩子、监护人员、老师保持沟通,通过亲子教育为孩子传递正确的思想价值与道德观念;学校应强化责任,为留守儿童配备专门的思想教育、心理辅导教师,从身心多方面确保孩子的健康安全;社会也应担负起责任,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实际,探索切实有效的培养模式,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建立完善的关爱体系。协调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推进关爱工作的有序落实。民政部门应履行兜底监护职责,对处于监护不力或受委托监护人无监护能力状态的农村留守儿童,要依法及时给予临时监护,督促落实强制报告义务;教育部门应改善乡村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动态监控辍学情况,加强农村学校建设,补齐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短板,改善就学条件;司法部门应强化法律监督,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司法保护,形成协调、完善的关爱体系,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建立责任全覆盖的社会网络。
(3)整合社会的教育力量。县、乡、村应积极组织学校、社会力量,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分析,针对思想道德建设成果做好及时监督与反馈,推动家长、教师的教育培训机制的构建,提高教育人员的责任意识与专业能力,以确保家庭、学校、社会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合力。
其次,优化资源组合机制。从设施保障、人才支持、活动引导等层面激发思想道德建设活力。资源匮乏是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推进迟缓、效果不佳的关键。作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社会管理部门应推进资源流入,优化资源配置,以活跃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过程。
(1)加强乡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校的资源投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为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建立相对稳定的教育环境,教育部门应积极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并基于学校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建立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的看护、学习、教育、生活、安全、兴趣等提供良好服务,以规范儿童行为,促进其思想道德、价值理念的形成。 (2)注重人才队伍的构建。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人才隊伍的构建,拓宽德育工作人员的来源渠道,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儿童教育中来。可以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老党员的余热,用亲身实践为儿童做好思想道德引导;提高德育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责任心,并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等方式结成教育小组,以落实教育管理责任;加强对德育工作人员的监督与评估,谨防思想道德有失的人进入儿童教育队伍,保持工作队伍的专业性与纯洁性。
(3)组织多元的教育活动。紧贴农村发展现实,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需要,组织、设计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可以组织开展留守儿童“童心向党”系列活动,活动包括“五星红旗”美术课、“红旗飘扬”手工课、“红色少年”舞蹈课、“红星闪闪”音乐课和“歌颂母亲河”普通话课等;还可以组织开展“有梦想,共成长,慈善助学爱起航”夏令营活动,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红色教育,密切农村儿童与党的联系,并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最后,建立道德长效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形成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长效机制。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想真正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相关部门必须要在制度上进行完善。
(1)加强目标管理。加强目标规划,完善目标管理制度。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实际,制定系统管理目标,并根据当地特殊环境,细化目标、推进目标落实。
(2)完善资金管理。拓展经费来源,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机制。保证经费充足,吸引社会各界资源进入到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来,增加经费规模;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机制,对留守儿童教育经费,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经费进行预算管理,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并规划资金使用细节,建立财务监督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3)拓宽网络宣传。引导社会舆论方向,利用多媒体渠道,加大网络宣传。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客户端等吸引社会舆论关注,同时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推进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依法开展。这样才能确保各项工作在制度的牵引下持续推进,从而避免工作中“热一阵”、“冷一阵”的现象,以构建长效发展机制,着眼长远,为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天空。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它根植于社会大环境,因此也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协力解决。从教育实践层面,家庭、学校、社会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协调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机制;从资源配置层面,相关部门应推动设施、人才、活动的有效整合,激发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从制度构建层面,需推动教育经费、制度规范、社会舆论的不断推进,从而形成全方位教育服务,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发育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指引。
参考文献:
[1]曹凤英.农村留守儿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开展反思[J].成才之路,2019(16):13.
[2]李宁,傅凯.关于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以济宁市农村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52):288-291.
[3]史永涛,郭宇鹏,郭智慧,韩志红,邢麟.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4(03):12-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40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