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教育的應有功能。在幼儿园的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幼儿园课程资源,提升办园品质,更能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实现文化化人的教育使命。将传统文化融入主题课程、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加强环境创设是幼儿园践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路径。通过统筹策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持续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积极促成传统文化教育合力,能够为幼儿园深入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保障。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幼儿园课程;实施方式;保障条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295-03
   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文化强国的战略导向下,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是教育界的共识。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应“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1]。幼儿园在推进自身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积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做好相应的配套建设。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必要性
   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基础,是促成师生互动的主要媒介。幼儿园的课程建设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状况,体现着幼儿园的内涵发展及品牌建设能力。将中华幼儿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幼儿发展、实现教育文化传承功能的必然选择。
   (一)丰富幼儿园课程资源,提升办园品质的必然要求
   办园品质的提升需要以课程的改进和研发为助力。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标识,是任何学校提炼和丰富其课程内容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五千年历史,通过反复筛选和沉淀,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文化内容,需要通过教育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际生活不断积累和凝结,自身具备一定生活气息和内涵,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能够满足并大大丰富幼儿的实际生活体验。
   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华传统文化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形式,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各领域都有其自身特点。其中,诸如民间体育游戏、儿歌、神话,甚至戏剧、服饰、艺术等各具特色的内容,若能被积极融入幼儿园课程之中,将使幼儿园教育课程内容更加丰富,课程体系更加完善[2]。从中华文化内部看,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还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特征,如人们所熟知的滇黔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晋楚文化、吴越文化等,不同区域诸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与性格特征。这些体现区域特点的文化内容应该引起幼儿园的积极关注,它们是从小培养幼儿乡土意识、生成家乡情怀的最好素材。
   (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实现文化化人的教育使命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儿园面向幼儿进行的是启蒙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开端。“启蒙教育体系之灵魂在于传承精神血脉,建立文化自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等成为植根幼儿内心深处的精神血脉和文化素养,激发幼儿内心深处最早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应是启蒙教育即人生发展关键期教育的灵魂所在[3]。”
   为此,幼儿园应以理解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为基点,在实践中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提炼符合幼儿发展需要和发展特征的内容,不仅重视诸如刺绣、曲艺、水墨画、民间游戏等传统体艺资源的研发,更要重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融入启蒙教育之中,以唤醒、激发、熏陶和浸润等方式,让幼儿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和行为规范,在感知、体验和操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从起点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4]。这是幼儿园在启蒙教育阶段应该承担的教育使命,也是其充分发挥文化化人功能,建构具有中国底蕴启蒙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可行性
   以现有的相关研究与实践为基础,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和常见的教育教学活动形式,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展专门的主题教学活动,融入日常的五大领域和区域活动,渗透幼儿园环境创设等途径,积极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开展专门的主题教学活动
   主题教学通常是围绕中心话题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其优势在于打破学科(或领域)的界限,使教师有机会以幼儿的已有经验为出发点,围绕一个主题系统动态地建构和生成相应的知识内容;而相同主题可结合幼儿发展的特点和阶段任务,在小、中、大班不同的学段上体现层次性和连续性的关系。同时,主题教学还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同一主题下,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幼儿的兴趣特点等,灵活拓展相关的“子主题”或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推进同一主题活动的落实,即通过多样化主题内容和实施方法的选择,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此外,主题教学还具有整合多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家长、社区乃至社会等相关资源,支持主题教学活动的实践。
   作为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展专门的主题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专门”是指幼儿园既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主题,其中涵盖衣、食、住、行传统民俗或琴、棋、书、画传统雅艺等多项内容,也可基于幼儿园自身特色发展需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某一项内容作为主题,进行系统研发。比如,以目前幼儿园普遍重视的“礼仪教育”为例,其子主题可包括交往礼仪、就餐礼仪、仪表仪态礼仪等,而每个子主题的内容又因为幼儿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将传统文化要素积极融入教学过程。比如,在开展我爱我的家乡主题活动时,不仅关注当下幼儿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还可以以一种历史的视角,通过图片、影像、故事等方式,将“过去的”“此处的”样态完整地呈现给幼儿;或者有一种比较的视角,将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衣、食、住、行、习俗等逐步带入幼儿的视野,增进幼儿对本土文化甚至对多元文化的感悟。
   (二)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围绕五大领域开展的集体教学和结合儿童兴趣开展的区角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重视将其积极融入五大领域和区角活动中。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用于幼儿学习的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游戏、传统艺术、传统饮食、传统科技与建筑以及传统节庆日等。在实际应用前,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幼儿的认识特点,结合五大领域内容和已有的区角环境,对不同年龄阶段适合融入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适切的选择。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首先选择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入幼儿普遍比较喜欢的艺术领域、语言领域和户外活动中,按照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的逻辑进行教学,其后再逐步拓展进入其他领域。比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视频开展戏说脸谱活动,激发幼儿兴趣,之后再融入一些戏剧的基本知识甚至可以拓展到国粹的概念。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国内艺术大家的作品图片,以言简意赅和具体形象的方式说明其作品特征,还可以将剪纸、泥塑、扎染工艺等引入教学,在感知美、认识美的基础上,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获得创造美的体验。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如司马光砸缸、哪吒闹海、木兰替父从军、王小二放牛等故事,引导幼儿感知人物背后的精神和气节。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增加主题教学、集体教学和区角活动的内在联系,在增进幼儿对传统文化元素感知和认识的基础上,达到以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的目的,全面提升课程的实效性。比如,在五大领域的概念框架内,积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与户外体育区的整合,民间文学(童谣与通话、神话传说、古诗词、言语谜语等)与语言区的整合,民间手工(兼职、扎染、泥塑、编制等)与美工区的整合,民间艺术(京剧、舞蹈、音乐等)与音乐区的整合,民间益智游戏与科学区的整合,民间生活活动、传统节日与生活区的整合”[5]。
   (三)渗透幼儿园的环境创设
   作为一种隐性课程资源,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力不可忽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曾明确提出要创设并有效利用促进幼儿发展的要求。中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要坚持“中国化”的原则,并对创设怎样的环境、怎样创设环境和用什么材料来创设环境等问题做出了系统分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不仅能为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提供路径。
   结合已有的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应该将体现民族性、坚持适宜性、贯彻渗透性作为指导幼儿园环境创设实践的主要原则[6]。要积极运用能够突出展现传统民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各种文化标识、图像和物品等,营造具有本土特征的教育环境。要紧密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创设具有阶段性特征的育人环境。比如,小班幼儿好动且爱模仿,可以多选择动手性较强的手工艺文化、趣味性较强的节庆日文化,增加神话传说与寓言故事等主题人物符号;中班幼儿可以运用感官了解周围世界,可以多选择中华传统的音乐与舞蹈文化元素;大班幼儿有一定的语言和理解基础,求知探索的倾向较强,可以多融入一些科技文化、各国的民俗文化内容,并适度提供一些中华文化表征的机会[7]。要将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与标识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角落和各个环节中,使幼儿能够有足够的机会,通过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
   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创设实践中,幼儿园应有全局观的视角,使其创设内容能够涵盖户外环境(如幼儿园的建筑风格、室外活动空间、围墙等)、室内公共环境(门厅、楼梯与走廊等)、教室(教室内的主题墙、作品展示墙、墙饰)和区域活动环境等多个方面[8]。同时,幼儿园还应有整合性意識,要将环境创设与幼儿园的文化内涵建设、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及区角活动等的内在联系,不仅要考虑环境创设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一致性,还应将中华民俗节日、中华饮食文化、中华民俗礼仪、中华艺术、中华神话故事等主题教育与区角活动及环境创设相结合[9],使幼儿在能够在聆听、欣赏、操作、表达、游戏与合作中,充分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保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幼儿园,要充分地融入幼儿园课程,需要幼儿园全员的努力,通过统筹策划传统文化课程,持续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积极促成教育合力,从而为真正实现文化化人的影响力提供相应的保障。
   (一)统筹策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适应性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然而,就目前各学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来看,课程内容的碎片化始终是其突出问题。相较于中小学校,幼儿教师相对缺乏课程意识或课程研发的能力,常常出于方便而奉行“拿来主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变成一种零散的、个体化的,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的课程行为。为此,幼儿园的园长应该充分发挥其课程领导力,通过整合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团队的方式,在充分考虑本园发展现状的情况下,结合幼儿园文化与特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进行系统设计和研发,强化课程顶层设计对教师课程实践的指导力。
   在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方案之前,幼儿园必须对育人目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充分的认识,“要从理念和思路上明确优秀传统文化如何通过课程话语、课程文本,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综合素养”[10]。在此基础上,才能出于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刻认识,结合本园发展实际和幼儿成长特点,围绕“教什么”和“如何教”两个基本问题,对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等作出适切选择。此外,还要注意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评价的深入分析,给出具有指导性的建议,重视观察技术在课程评价方面的积极运用,强调教师对课程实施过程与效果的自我反思,改变“热闹开场,草草收场”的活动状态。    (二)持续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质
   当下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质量的核心要素,依然是师资质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对教师的文化素养要求高,同时还涉及教师是否拥有系统、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反思和批判能力[11]。然而,鉴于中华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衰微,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以致当下幼儿教师普遍存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限,对所在地区的民风、民俗了解不多,对传统文化理性认同但主动学习兴趣不高,在实践中存在着研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反思不够,缺乏相关的专题培训等诸多问题。为此,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幼儿园充分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保障。
   幼儿园应以“做中学”的观念为引导,在践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有序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首先,幼儿园可结合传统文化课程方案确定文化主题,以系列化荐读的方式,帮助教师快速了解相关知识,形成以主题为核心的知识结构;其次,幼儿园可采用强化园本教研科研的方式,通过邀请专家定向指导、强化内外交流研讨等,以专题研究引领课程方案的落实,在研究中深化教师对传统文化价值及内涵的思考,推进各类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经验的梳理与反思;最后,幼儿园要基于对传统文化体系博大精深的考量,对当下中西文化交融趋势的把握,定期开展文化讲堂、文化采风等活动,充分调动校外资源力量,拓展教师文化视野、感悟文化的魅力。
   (三)积极促成传统文化教育合力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幼儿园、家长、社区、行政部门以及文化与教育理论研究者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其中,幼儿园尤其要重视与家庭、家长和社区间的互助合作。在研拟传统文化课程方案时,就可以邀请家长及社区代表加入,增进对家长及社区可提供的相关资源及家庭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的了解;在实施传统文化课程方案时,要积极邀请家长和社区人员介入,尽可能提供相关的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开展相关的社区主题活动,定期沟通进展情况和研讨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同时,也要注意定期组织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以幼儿实际的成长变化凝聚进一步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走向深入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關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2017-01-25.
   [2]刘佳.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7(14).
   [3][4]霍力岩,胡恒波.构建有中国底蕴的启蒙教育体系[N].六盘水日报,2019-06-22.
   [5]吴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6][9]王冰,李云霄,范玉.中华文化视野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与途径[J].艺术百家,2014(5).
   [7][8]杨晓峰.幼儿园中华文化启蒙教育环境创设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10]李凯,郑智超.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价值、挑战及其突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7).
   [11]王熙,苏尚锋,曹婷婷.从国学之“国”看国学教育的当代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4).
  ◎编辑 张 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59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