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鞍山地区干旱特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利用鞍山地区4个国家气象站月降水与气温数据,计算了4个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并对鞍山地区干旱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鞍山地区干旱发生的频次逐年增多,尤其在1997—2010年及2013年之后,干旱最严重时段为2015年前后;4站中岫岩站和台安站干旱发生频次较多,鞍山站最少;从季节干旱情况来看,鞍山地区冬旱发生的频次最多,夏旱最少。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干旱的应对和防御提供借鉴。
  关键词 干旱;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鞍山地区
  中图分类号:S342.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9.080
  干旱是全球范围内发生的最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之大、范围之广、持续之久、危害之深都超过了其他的自然灾害[1]。近年来,已有许多学者对干旱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4]。
  常用的旱涝指标有许多,其中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采用Γ分布概率来描述降水量的变化,其计算简单,可消除降水的时空差异,对干旱变化反应敏感,能很好地反映不同区域和时段的干旱状况。
  鞍山市位于辽宁省中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形复杂,东南高西北低,东南属于千山山脉。受地理位置和季风进退的影响,各类气候灾害发生频繁,尤其是旱涝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干旱对鞍山地区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影响,所以本文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对鞍山地区干旱特征进行研究,这对有效预防及应对干旱、削弱旱灾影响、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和研究方法
  1.1 资料
  使用鞍山地区4个国家气象站(鞍山站、台安站、海城站和岫巖站)1959—2017年的月降水与气温数据。
  1.2 研究方法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以降水量与蒸散量的差值来表示水分的亏缺,且有多种时间尺度,适合月尺度以上相对于当地气候状况的干旱监测与评估,其具体计算方法可参考文献[5]。本文分别计算鞍山地区4个国家站的SPEI值(分别以1、3、6、12个月为时间尺度)并取4站均值来研究鞍山地区干旱特征,SPEI指数干旱等级分级如表1所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SPEI指数的时间变化特征
  2.1.1 不同时间尺度的SPEI变化特点
  不同时间尺度的SPEI可用于监测不同类型的干旱,4个时间尺度的SPEI值分别记为SPIE1、SPIE3、SPIE6、SPI1E2。从图1可以看出,由于受短时间降水的影响较大,短时间尺度的SPEI值频繁在0上下波动;随着时间尺度变大,SPEI值受短时间降水的影响逐渐变小,变化比较缓慢,周期性更明显,可以清楚地看出长期的旱涝趋势变化特征。
  1963年,SPEI1显示鞍山地区发生了中旱,SPEI3显示发生了重旱,SPEI6显示发生了特旱,而SPEI12表明并未发生干旱,这说明,不同时间尺度的SPEI值所表现出的干旱等级不同,但4个时间尺度折线的大体变化趋势是相同的。SPEI1和SPEI3显示鞍山地区2000年中发生了干旱,SPEI6显示2000年末发生干旱,而SPEI12显示2000年末至2001年中发生了干旱,这说明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干旱的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相应延后,且干旱时段越来越连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前期降水变化对干旱的累积影响。
  2.1.2 干旱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相关研究表明,12个月时间尺度的SPEI值能更好地评价干旱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故本文使用SPEI12来分析鞍山地区干旱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从干旱发生的频率来看,鞍山地区约2~5年就会发生1次干旱,且在2000年之后明显增多,尤其在1997—2010年及2013年之后,且干旱最严重时段出现在2015年前后。鞍山地区发生干旱的主要年份有:1965—1966年、1968—1969年、1978—1980年、1989—1990年、1992—1994年、1997—2010年、2013—2017年。
  2.2 SPEI指数各等级干旱发生的频次
  本研究统计了鞍山地区各站各级干旱在1959—2017年发生的频次(月数),从中可以发现,各站较轻等级干旱发生的频次更多。从干旱总频次来看,岫岩站和台安站干旱发生频次较多,鞍山站最少;鞍山站和海城站的干旱发生频次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而减少;台安站SPEI6干旱频次最多,SPEI3干旱频次最少;岫岩站则是SPEI12干旱频次最多,SPEI3干旱频次最少。鞍山站和岫岩站轻旱发生的频次相对于其他两站较多,台安站最少;台安站中旱和重旱发生频次均为最多,鞍山站中旱频次最少,海城站重旱频次最少;特旱频次最多的站为鞍山,最少的站为台安。
  2.3 干旱的季节特征
  由于3个月时间尺度的SPEI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干旱的季节变化状况,本文应用SPEI3来分析干旱的季节特征。对季节的划分方法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
  结果表明,鞍山地区冬旱发生的频次最多,为60次;其次为春旱,为56次;发生频次最少的为夏旱,仅有49次,这也符合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特点。从各干旱等级来看,轻旱发生的频次为冬旱最多,夏旱频次最少;中旱发生频次最多的为夏季,最少的为春季;重旱发生的频次为春季最多,夏季次之;而特旱仅在春季和夏季出现过3次。
  从各个站点来看,鞍山站冬旱频次最多,其次为秋旱;台安站秋旱出现的频次最多,其次为冬旱,海城站夏旱出现的频次最多,其次为冬旱;岫岩站春旱出现的频次最少,其余季节干旱出现频次相同。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本文利用鞍山地区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月降水与气温数据,计算了4个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并利用该指数对鞍山地区干旱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3点主要结论:1)鞍山地区干旱发生的频率随时间变化逐年增多,且均在1997年之后明显增多,尤其在1997—2010年及2013年之后,干旱最严重时段为2015年前后;2)各站等级较轻的干旱发生频次都要多于等级较重干旱发生的频次,从干旱总频次来看,岫岩站和台安站干旱发生频次较多,鞍山站最少;3)鞍山地区冬旱发生的频次最多,为60次,其次为春旱,为56次,发生频次最少的为夏旱,仅有49次,各站季节干旱发生频次有差异。
  3.2 讨论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能准确衡量鞍山地区各时段的旱涝状况,其计算结果也比较准确,能够从多个时间尺度评价鞍山地区的干旱状况,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期为干旱的应对和防御提供借鉴。但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计算结果还有待与其他干旱指数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进而更好地对鞍山地区干旱特征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陈晓楠,段春青,刘昌明,等.基于两层土壤计算模式的农业干旱风险评估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9):51-55.
  [2] 翟盘茂,邹旭恺.1951—2003年中国气温和降水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1(1):16-18.
  [3] 高西宁,徐庆喆,丛俊霞,等.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辽宁省近54年干旱时空规律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5,24
  (11):1851-1857.
  [4] 黄晚华,杨晓光,李茂松,等.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中国南方季节性干旱近58a演变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0,
  26(7):50-59.
  [5] 孙滨峰,赵红,王效科.基于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PEI)的东北干旱时空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5,24(1):22-28.
  (责任编辑:赵中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68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