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的文献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支撑带,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近几年,学者们研究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发展现状,提出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治理方法,并探讨构建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的机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问题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20)06-0055-03
  Abstract: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s the most important support belt for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promoting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has become a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recent years, scholars have studi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put forward the management method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discussed the mechanism of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manage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t also lays a certain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ecological manage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Keywords: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ecological governance; literature review
  长江经济带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线主轴,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支撑带。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指导思想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层面把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提到了最高的重视程度,学者们也对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
  1 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发展现状的研究
  近几年,学者们主要从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几个方面研究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
  1.1 长江经济带水污染情况的研究
  近年來长江的水污染问题仍然很严峻,被称为长江“双肾”的洞庭湖、鄱阳湖屡次出现干旱现象,其中近30%的重要湖泊和水库仍旧处于富营养化状态,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达到最差的“无鱼”等级。截至2017年,洞庭湖、鄱阳湖水质仍未达到国家的水质标准。数据显示,长江经济带的废水排放量占全国的43%。杨倩(2016)、尹炜(2018)、雍成瀚(2018)等学者指出,沿江仍存在涉及水污染的产业,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使得水生态系统的安全难以保障,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欠完善、协同保护体系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另外,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部分水源断流和污染问题,使得水资源逐渐减少。随着沿江航运、矿产资源开发和沿江工业等重工业的发展,造成了资源的大量减少,也使得长江经济带的水污染加剧。
  1.2 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情况的研究
  长江经济带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周围空气的严重污染。有数据显示长江经济带的氨氮排放量占全国的43%。魏娜(2016)和甘元芳(2019)研究发现,高强度集中排放的污染物及污染物在不同城市、不同地区间的相互作用,致使大气污染从局部区域、单一的城市污染转变为跨区域、复合的大气污染问题。学者曹俊文(2019)指出,当前中国并没有有效的机制来协调不同地域间形成的复合性污染的跨区域间的协同治理,只有地方政府在其行政区域内对空气污染进行控制和治理,即他们对各自行政区域内的大气质量负责。曹俊文认为仅从行政边界角度去看,有效解决外来空气污染问题是困难的。因此有必要完善现行的空气污染治理机制,探索一种能够应对多方面污染的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
  1.3 长江经济带土壤污染情况的研究
  经研究发现长江岸线、港口乱占滥用、利用不足的现象仍然突出。徐慧枫(2016)和苑韶峰(2019)发现,在长江经济带区域转型发展过程中,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的面积大大减少,而生活用地面积却大幅度增加。此外,部分沿江产业的规划布局与自然保护区的重合使得自然保护区内的布局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导致沿江土地被大规模的占用、破坏,进一步破坏了生物的栖息环境,导致了生物多样性降低、矿区生态功能紊乱的严重后果。黄烈佳(2019)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生态质量同时存在着生态改善和生态恶化的两种趋势,且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比改善的趋势略大,但这种趋势到2016年之后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出现逐渐改善的现象,且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已成为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增长热点区,并逐步向城市群外围蔓延。
  2 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方法的研究
  近年来,学者们对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方法有较深的研究,尤其在如何治理水、大气污染的对策方法问题上有较大突破。
  2.1 长江经济带水污染治理方法的研究   在长江经济带水污染治理方面,高复阳(2019)提出建立完善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五统一”机制,即通过统一规划、标准、监测、执法、调度来预防并且治理长江经济带水污染问题,通过全面实施和严格执行河流体系管理机制,从而健全水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协调机制,建立长江流域的水环境与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建立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和运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方法来控制长江经济带的水污染。以王坤(2018)为代表的学者们提出,应通过长江上下游生态补偿方案来治理水污染,首先确定补偿的主体、客体和补偿区域,然后确定补偿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合适的补偿标准,明确补偿发生的基本依据,最后建立补偿资金的管理使用和保障的制度。席北斗(2019)提出,通过法律保障、科学细致的研究支撑、多方协作机制、市场驱动等多举措合力从根本上解决长江经济带水污染问题。汪彩娥、汪彩虹(2018)认为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减少长江经济带的工业废水排放量。而国外学者Lazarova(2012)等则专门研究了膜生物反应器(MBR)对污水治理的作用,并指出MBR技术相对于传统活性污泥法,更能有效地处理污水,降低其生态毒性,保护人类健康。
  2.2 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治理方法的研究
  关于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治理的方法,陈蕴恬、葛察忠、段显明(2017)通过分析长江经济带二氧化碳排放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认为不断调整和优化长江经济带各省二氧化碳排放的空间关联网络,建立网络综合环境管理标准和体系,从而实现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间污染防治联合防控。孙亚梅、郑伟、宁淼、雷宇(2018)指出,应严格保持环境质量底线,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强能源的清洁利用,严格控制“两高”新增产能,并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深化空气污染管理,促进多种污染物协调控制,促进区域空气污染的联合防治,形成防治空气污染的合力。杨冕、王银(2017)运用地理学时空分析与GIS可视化方法,探索长江经济带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认为在治理过程中,不同省份地区需要协同努力,积极探索区域性联防联控的协同机制,在空间上形成合力;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努力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途径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而促使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污染的治理。
  3 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的研究
  3.1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立法机制的研究
  构建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需完善法律法规、拆除违规产业、加强监管力度、构建实时监测系统。吕忠梅(2019)认为要解决现存的权利冲突,需为长江生态保护专门立法,而确定长江生态保护法的价值取向是为长江生态保护立良法的前提,健全长江生态保护机制的法律政策或管理原则为基础,建立系统性的管理和监督考核机制为根本,完善相应权责制度,加强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为核心来构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陈丽媛(2016)、张婷(2019)研究分析发现,现行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保障体系与五大发展理念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且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保障机制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多元主体参与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的局面还未形成,已有的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主体中各主体之间责任尚不明确;长江流域环境侵权的救济体制尚不全面,缺少各个政府间合作的长效机制。而立法涉及多层级、多机关、多法律等多方面关系,各种规范的出台背景、价值取向、核心内容、制度体系之间缺乏协同性、相互作用性,这种多方面所导致的权利冲突是造成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恶化的制度方面的原因,必须妥善解决。
  3.2 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
  协调共治是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的基础。近年来,多份关于推动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文件中,都表明要利用生态补偿资金分配与生态环保工作成效的挂钩机制,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生态环保工作的积极性且赋予地方政府足够的自主权,积极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各自地方特点开展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王坤(2018)根据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对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沿江不同地区的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地区对资金需求和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生态补偿工作实践进展参差不齐,不同地方的重点工作方向和生态补偿的制度依据不明确,生态补偿的方式也比较单一。赵子君、俞海(2019)建议结合当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业结构特点、生态资源禀赋和工作实施进展进行分类施策,既而建立分层次、分领域的梯度补偿模式。并且要促进多领域多层次间的合作,创新改善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的分配制度及交易方式,鼓励多方资本融入,建立起既拥有公允生态补偿条件又拥有公允生态补偿价格的生态补偿市场化体系。因不同地区对资金需求和使用存在差异,建议科学划分生态补偿资金使用范围和渠道,由单一性要素补偿向基于生态功能定位的综合性补偿转变。另外,生态补偿对推进精准脱贫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需要解决有机衔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3.3 长江经济带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的研究
  跨界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一大问题,许多学者在此问题上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张萍(2018)认为培育一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合作共治的生态文化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其关键是要改变“GDP至上”的发展观念,主要治理目标是降低跨界生态环境问题的蔓延,将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只注重“GDP”的经济发展理念转变为结合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王树华(2014)、张萍(2018)等学者提出构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利益协调机制及其制度保障体系的方针,生态环境利益问题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合作与共治的首要问题,在长江经济带产业统一优化整合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部分省市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因此,有必要建立环境污染与生态补偿机制,对利益受损的省市给予合理补偿。陈丽媛(2016)、彭玉宝(2019)也认为有必要建立完整的跨界生态治理机制,建议对长江流域进行立法以加强对长江跨界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并建立一个全面的规划和决策法律制度体系,包括流域产业规划体系、统一的流域环境标准制度体系。   4 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近几年学者们研究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发展现状,提出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治理方法,并探讨构建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的机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实践提供了决策依据,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问题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已有的研究文献,部分是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某方面的研究,研究的问题较为单一、片面性,还有部分虽涉及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的深层次问题,但研究深度不够,操作性也不够强,特别是长江经济带治理实践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解决跨区域生态治理中的成本分担与利益共享问题,因此还需要学者们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尹炜.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J].三峡生态环境监测,2018,3(03):2-7+95.
  [2]杨倩,胡锋,陈云华,等.基于水经济学理论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策略与建议[J].环境保护,2016,44(15):36-40.
  [3]雍成瀚.加大航运污染治理力度——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J].中国人大,2018(09):45.
  [4]生态环境部:将重点开展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污水处理整治[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07):315.
  [5]甘元芳,张璇.长江经济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分析与评价[J].测绘,2019,42(01):36-41.
  [6]曹俊文,曾康.低碳视角下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生态经济,2019,35(08):115-119+127.
  [7]魏娜,赵成根.跨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河北学刊,2016,36(01):144-149.
  [8]徐慧枫,吴超.制造业集聚对生态环境的动态影响分析——基于长江经济带地级市数据[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6,7(04):58-62.
  [9]苑韶峰,唐奕钰,申屠楚宁.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基于长江经济带127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9,39(09):174-181.
  [10]黄烈佳,杨鹏.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28(08):1780-1790.
  [11]武鑫.资源环境审计中存在问题及策略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审计结果公告[J].江苏商论,2019(03):96-99.
  [12]成金华,彭昕杰.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环境经济研究,2019,4(02):125-134.
  [13]吕忠梅.建立“绿色发展”的法律机制:长江大保护的“中医”方案[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10):1-10.
  [14]赵子君,俞海.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进展与建议[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9,44(04):35-38.
  [15]张萍.冲突与合作:长江经济带跨界生态环境治理的难题与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8(09):61-66.
  [16]陈丽媛.完善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保障机制[J].决策与信息,2016(04):52-56.
  [17]席北斗,李鸣晓,叶美瀛.“水土固共治”助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9,44(04):39-42.
  [18]高复阳,方晓萌.建立完善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J/OL].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8/[2019-11-27].https://doi.org/10.1967
  6/j.cnki.1672-6995.0000299.
  [19]王坤,何軍,陈运帷,等.长江经济带上下游生态补偿方案设计[J].环境保护,2018,46(05):59-63.
  [20]张婷,赵怡琳.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保障机制现状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9(08):35-37.
  [21]孙亚梅,郑伟,宁淼,等.论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防治的若干问题与防治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2018,10(01):75-80.
  [22]汪彩娥,汪彩虹.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的污染减排效应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6(04):73-80.
  [23]陈蕴恬,葛察忠,段显明.长江经济带SO2排放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经济,2017,33(04):143-148.
  [24]杨冕,王银.长江经济带PM2.5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01):91-100.
  [25]V.Lazarova,S.,Martin Ruel,B.,Barillon,P.,Dauthuille.The Role of MBR Technology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of Wastewater Treatment.Water Science&Technology,2012,(10): pp.2056-20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88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