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软预算约束文献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娟 王进勃

  1979年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发表其著名论文《资源约束型与需求约束型体系》,随后于1980年发表《短缺经济学》,从而开启了人们关于软预算约束问题的研究。软预算约束是指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国有企业发生亏损或面临破产,国有企业的经理或厂长就会预期能得到国家财政的支持,国家财政也往往通过追加投资、减免税收或提供补贴等方式保证亏损的企业继续生存。在以后的经济学文献中便把这种现象称为“预算软约束”。
  对于软预算约束的形成原因,理论界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社会主义国家中普遍存在的“父爱主义”和政治家们追求政治收益所导致的行为选择,是一种外生性变量引起的经济后果。
   软预算约束是科尔奈在分析集权(计划)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短缺现象时提出的,是政府“事后”不能够承诺不去解救或扶持亏损的国有企业的结果。认为软预算约束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即国有企业一旦发生亏损,政府常常会采取诸如追加投资或者贷款并提供财政补贴等措施解救亏损的企业,使其免于破产。社会主义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国有企业实行了“父爱主义”,而“父爱主义”又根源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他把政治和经济因素结合起来研究,并认为只有改变国有企业的所有制性质,软预算约束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但是,他从所有制层面来界定软预算约束,受到了实践的挑战。因为软预算约束的现象不仅仅发生在社会主义国家,在转轨经济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也会发生。
   同样认为软预算约束与国有企业性质“父爱主义”有关的还有Hillman、Goldfeld、Schaffer、Sh1eifer和Vishny,他们认为预算软约束源于政治家们的行为偏好,用于追求社会效益或政治目的而非赢利目的。
  林毅夫等人也有类似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需要控制相当数量的战略性国有企业,但这些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是无法生存的,所以要用行政手段干涉市场运转。在赶超战略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普遍承担着两方面的政策性负担:战略性政策负担和社会性政策负担。为了让这些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继续生存,国家就必然要给予这些企业不同程度的适当惠顾,在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的情况下,企业经理人员会将各种亏损,包括政策性负担形成的政策性亏损和道德风险、管理不当等造成的经营性亏损都归咎于政策性负担。政府没有有效的监督与激励机制,不能分辨出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亏损,而又不能推脱其责任归属时,就只好把企业所有亏损的责任都承担下来。所以,只要企业承担着政策性负担,就会引发企业的软预算约束,而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
  第二种观点:对软预算约束的研究转向经济系统内部,从不同经济主体的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角度来讨论预算软约束发生的机理。这种解释将预算软约束视为内生的现象,起因于时间非一致性问题。
  德瓦特里庞和马斯金突破了社会制度的界限而从经济系统内部研究软预算约束,从不同经济主体的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探讨软预算约束发生的机制。从不一致的动态承诺视角把软预算约束看作特定体制内生的东西。认为软预算约束是一种动态的激励机制问题,预算约束支持体不能承诺使企业遵循一个固定的初始预算,并在事后解救企业于困境。他们构造一个两期时间非一致模型,将软预算约束问题的研究同经济制度分离开来,说明“父爱主义”既不是预算软约束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指出政府事后对亏损企业的救助实际上是出自政府的自利行为,是政府以牺牲整体利益为代价而施惠于自己或政治支持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软预算约束是一个在任何一种形式的现代经济中都可能发生的一般性动态承诺问题。
  钱颖一从德瓦特里庞和马斯金的分析中获得启发,将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资短缺归因于时间非一致性产生的预算软约束。他把消费品的短缺同国有企业联系起来,把企业的需求同银行所施加的财务约束联系起来,分析了实物部门与金融部门之间的互动关系,并由此可以得出低价位的短缺现象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一种均衡。通常在企业陷入困境时,国有银行提供贷款和补贴。这类事件频繁发生,亏损企业会继续生存下去,导致企业投资需求难以遏制的增长。对于价格在经济短缺中所起的作用:科尔奈认为,由于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会得到国家足够的资金支持,其投资需求基本上是无弹性的,因此就不存在一个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价格水平。不论什么价格水平,短缺现象都存在。价格没有起到配置资源的作用。钱颖一则认为,存在一个市场出清的价格,但是为了减少社会福利损失,在预算约束软化的情况下,政府把价格压制到低于市场出清的价格。
  钱颖一和罗兰从财政集权和分权的角度对DM模型进行了改进,由于财政分权,在第二期政府的资金有了多种用途。政府对资金的使用有了多种选择之后,就会衡量资金在用于不同的用途之后产生的效益,当救助企业的效益低于资金用于其他用途产生的效益时,企业就无法获得政府的救助,就不会出现预算软约束。因此,财政分权相对于财政集权来说增加了上述可能性,从而也就增加了企业预算约束的硬化程度。
  黄海洲和许成钢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多个投资者参与投资,有助于硬化项目的预算约束。他们进一步研究了预算软约束与企业开展研发活动(R&D)的关系。论述了多个投资者参与往往比一个投资者更有效率。薛晓斌认为,社会的资源配置、权力结构与意识形态等制度性结构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化作用机制产生了软预算约束。庞泽最早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企业的软预算约束问题,认为每家银行只担心自己贷出去的款项的利息能否按时收回,而单家银行不会担心自己的收益,也不会对企业实施严厉的约束。西格尔认为,垄断也是造成企业预算软约束的重要原因,打破垄断的不仅是增加竞争了,它还能减轻该行业企业的预算软约束。
  也存在多种观点如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等解释软预算约束产生的原因。胡鞍钢认为,软预算约束是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和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的外部性造成的企业“成本外部化”。张宇峰、王长江等人也有类似观点,认为由于中国国有企业存在“内部人控制”导致了预算软约束问题。
  由此可见,预算软约束理论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以及向市场经济过渡转轨经济中的诸多经济现象以及政府有效使用资金有很大帮助。但是,对于软预算约束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理论界没有一致的结论,尚待研究。
  (作者单位:1.河北大学管理学院;2.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
  
  参考文献:
  [1]Kornai,Janos.“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J].Kyklos,1986.1.
  [2]林毅夫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成因分析[J].江海学刊,2003.5.
  [3]林毅夫等.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J].经济研究,2004.2.
  [4]罗丹等.软预算约束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转轨[J].2000.4.
  [5]林建国.软预算约束理论综述及其现实意义[J].市场论坛,2006.4.
  [6]张宇峰,王长江.“内部人控制”与预算软约束:一个理论假说[J].经济学研究,200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9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