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马鞍山市发展专用品牌粮食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与通用粮食不同,专用品牌粮食具有优质高档、绿色安全、市场认可度高、品牌溢价能力强等特点。发展专用品牌粮食是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该文分析了马鞍山市发展专用品牌粮食的背景与意义和发展成效,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聚焦基地建设、绿色生态、加工营销、品牌创建和主体培育等工作重点以及强化组织保障、项目支撑和政策扶持等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专用品牌粮食;发展成效;问题;对策;马鞍山市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02-03)-0027-03
  与通用粮食不同,专用品牌粮食具有优质高档、绿色安全、市场认可度高、品牌溢价能力强等特点。近年来,马鞍山市农业自然灾害呈重发、频发趋势,粮食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种粮效益不断下滑。面对现阶段粮食生产呈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挑战,自2015年起,马鞍山市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发展专用品牌稻米,探索了一条提质增效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成为了种植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特色亮点。
  1 背景与意义
  马鞍山市现辖3县3区,国土总面积4049km2,其中耕地面积12.47万hm2,属于我国长江流域优质水稻、“双低”油菜的优势产区,素有“鱼米之乡”美称。下辖的当涂县、和县、含山縣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产粮大县,当涂县、和县是“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项目县”。粮食是马鞍山市农业的基础产业,水稻是当地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2015年全市粮食播种总面积16.94hm2、总产量105.42万t,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0.85万hm2、产量78.16万t。
  但是,在粮食连年丰收的同时,粮食结构性矛盾也愈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量与质量矛盾。马鞍山市普通品质的通用粮食占比约80%,产品市场供给充足,库存较多,出现“卖粮难”,而备受消费者青睐的优质特色、绿色安全、营养健康的品牌粮食产品不足30%,市场供不应求;二是成本与效益矛盾。受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逐年下调的影响,稻谷等粮食市场价格持续下跌,而投入品、农机作业和用工等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居高不下,造成种粮效益空间进一步收窄,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稳生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三是生产与生态矛盾。粮食生产方式粗放,单纯追求单产,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损害了生态环境和资源,加大了成本投入,而且影响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如何加快破解“三大”矛盾,补齐短板,提高粮食种植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是各级农业部门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大力发展专用品牌粮食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
  2 发展成效
  2.1 提升了品质质量 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品种以及绿色有机食品,有效地提高了原料品质质量。2018年全市部颁二级以上水稻品种占比达35%,如Y两优1998、深两优5814、丰两优9号、Y两优900、黄华占、镇稻11、镇稻15、南粳46、南粳5055等品种,有效地优化了品种结构,解决了长期以来水稻品种“多、乱、杂”,品质不高的问题。开发高附加值稻米名特优产品14个,其中当涂县盛农公司“南北圩”绿色软香米,含山县联邦公司“小河村”绿色香粘米,和县顺天农场“金柠”有机粳米,博望区新临农贸“鑫绿臣”长粒粳米,当涂县粮满仓“姑溪湖”优质大米等,由于品质优、口感好,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产品远销合肥、上海、广东等区域,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2.2 推动了品牌创建 持续加大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力度,含山县“含山大米”于2016年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于2017年被省农委推荐参加全国农产品博览会,并入选中国百强区域公用品牌提名推荐名录,完成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于2019年1月举办了首届“含山大米”专用品种品鉴会,依据现场品鉴结果,发布5个主导品种,反响十分热烈。当涂县“姑溪河大米”于2018年获国家工商总局地理证明商标,其中“南北圩”“粮满仓”大米进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累计完成“三品一标”认证产品42个,面积约2.73万hm2,其中有机食品5个,面积近333.3hm2,基本形成了“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格局,实现了由水稻产品向稻米品牌的历史性转变。支持品牌粮食主体与国内知名超市等开展战略合作,鼓励发展直销店、体验店、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模式,扩大了品牌稻米销售范围,提高了品牌市场影响力。当涂县盛农公司在马鞍山市区、县城先后开设农产品体验店6家,显著提高了“南北圩”牌绿色香粳米的市场占有率,获得了良好的利益回报。
  2.3 促进了药肥“双减” 以绿色安全为目标,以控肥、控药为重点,全面推广全程机械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稻田综合种养等绿色生态技术模式,既有效保障了原料质量安全,又显著促进了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据多点调查,项目区(基地)单位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较非项目区下降8%和15%以上。2015—2018年,全市农用化肥使用量(折纯)分别为80470t、78878t、78453t、77607t;农药使用纯(商品量)分别为3659t、3563t、3536t、3466t,均呈减量态势,实现了“零增长”目标。
  2.4 实现了稳粮增收 大力推行优质化、绿色化、订单化、品牌化生产,带动了稳粮增收、提质增效。2018年全市粮食播种总面积17.69hm2、总产量109.03万t,较2015年分别增加0.75万hm2、3.61万t。建立品牌稻米原料基地3.36万hm2,生产高品质稻谷约27万t,通过订单收购加工,实现销售产值约10亿元,带动订单种植户增收1500~4500元/hm2。同时,涌现一批以专用品牌稻米生产为核心的高效示范区,如当涂县盛农公司400hm2绿色稻米示范基地,采用“高档品种+机插秧+稻猪循环+稻鸭共育+绿色防控”主导技术模式,产值达45000元/hm2、纯效益达7500元/hm2;和县顺天农场33.33hm2有机稻种植区,采用稻牧(羊)结合、稻绿肥轮作、稻鸭共育等复合生态技术模式,产值达66750元/hm2、纯效益达21750元/hm2,是传统水稻种植的4~6倍。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马鞍山市专用品牌粮食仍处于加速发展期,与先进地区相比,尚存在着不少的差距与问题。一是各级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对发展品牌粮食缺乏系统谋划,“重生产,轻品牌”的现象比较普遍,品牌“多、乱、杂”,区域公用品牌培育还比较滞后,政策扶持力度不大;二是农业经营主体品牌意识普遍不高,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不足,对品牌内涵的把握不清,参与发展专用品牌粮食的意愿不强;三是品牌粮食规模仍较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品牌溢价能力不高,对粮食增效、农民增收带动效应偏低;四是品牌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主体链、利益链不健全,多链融合有待提升。
  4 今后的发展重点
  4.1 聚焦基地建设,强基础 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原料基地是发展专用品牌粮食的基础。围绕打造面向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的目标,充分利用“两区”划定成果,立足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到2025年,建成了以高标准农田为依托的6.67万hm2高档品牌稻米原料生产基地。强化项目整合、资金投入和技术集成,重点依托全市“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和国家、省级优质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省级粮食绿色增产模式示范区,市级优质粮油标准化示范区,全面带动基地提标升级。针对品牌对稻米品种、品质、产地等要求,完善专用品牌稻米生产规程,生产基地严格实行统一品种种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生产管理、统一订单收购、统一品牌销售,不断提高基地的综合生产效益。
  4.2 聚焦绿色生态,转方式 围绕水稻绿色高效领域技术瓶颈,重点开展新品种引进筛选及全程机械化生产、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稻田+”、“互联网+农业”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集成。以“三推”“三控”为核心,大力示范推广“高质高产多抗品种+育插秧+秸秆还田+病虫害绿色防控+肥料高效施用+稻田综合种养+稻绿肥轮作”主导技术模式,切实保障原料质量标准。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以粮油产业联盟为平台,加快构建“专家顾问团+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主体”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努力提高技术到位率,为农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
  4.3 聚焦加工营销,补短板 加强稻米加工型龙头企业培育,大力发展主食产业化,加强粮食产品多元化、营养化、特色化开发步伐,提升加工水平和档次,提升粮食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开展招商引资,特别是国内外粮油巨头投资我市粮食精深加工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支持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带动能力强的精深加工项目。加强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预计到2025年,全市粮食加工产值将突破100亿元。创新营销方式方法,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支持品牌粮食企业与国内知名超市、批发市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扩大线下销售量。鼓励发展直销店、体验店、农场(合作社)等新型营销模式,不断提高品牌粮食的销售范围和市场占有率。
  4.4 聚焦品牌创建,提档次 支持县区加强粮食品牌整合,加大区域公用品牌的创建力度,集中力量培育和创建10个有规模影响力的知名粮食品牌,引领带动粮食转型升级。“含山大米”“姑溪河大米”要在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保护监管、宣传辐射、市场占有率上重点发力,博望区、和县要充分挖掘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和历史人文,加快创建具有地方特色、安全绿色、市场认可的区域公用品牌。重点培育“九湾”“小河村”“运漕玉龙”“鑫绿臣”“粮满仓”“南北圩”“金柠”等成长性好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加强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实施质量检测与追溯,推行农产品二维码、射频码等信息化技术。加快“三品一标”等认证,强化证后监管,维护品牌市场信誉。预计到2025年,全市稻米“三品一标”认证产品将达60个,认证面积突破6.67万hm2。加强品牌营销推介,建立品牌目录制度,构建区域公共品牌建設与保护机制,努力扩大全市粮食品牌的影响力。
  4.5 聚焦主体培育,增动力 持续加大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切实增强稻米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品牌化营销的基础与动力。专用品牌粮食的主体是品牌运营核心企业和粮食生产服务主体。要持续用力,综合施策,重点培育部分实力较强、信誉度较高的品牌运营核心企业,引领专用品牌粮食发展。围绕原料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科技素质高、生产经营规范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加快培育粮食产业化联合体,大力发展种子统繁统供、农资统购统供、秧苗统育统插、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料统测统配、产品统购统销和技术推广等专业化服务,全面提升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以订单契约为核心,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订单基地”的利益联结模式,实行优质优价收购,完善主体链、利益链,实现互利共赢。预计到2025年,全市将培育66.67hm2以上种粮大户150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示范合作社30家、示范家庭农场50家,产业化联合体15家。
  5 对策建议
  5.1 强化组织保障 各地要从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专用品牌粮食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强化规划引领,研究出台具体意见,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考核体系。各级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粮食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财政局、农发行等相关部门要明确责任,细化举措,加强督导,合力推进,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5.2 强化项目支撑 针对专用品牌粮食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短板问题,梳理谋划一批“打基础、利当前、管长远”的重大农业项目,建立产业项目库,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构建工作抓手,助推措施落地。加大对现有中央、省高标准农田、农业产业化、农机化、现代种业及科技创新、农村三产融合、粮食生产发展专项、绿色高效创建等农业项目资金整合力度,优先支持发展专用品牌粮食。
  5.3 强化政策扶持 市及县区要把发展专用品牌粮食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对实施优质专用品种及新型肥料、绿色防控药械推广和新型机械作业服务等给予补助。建立完善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全面推广商业性农业保险,积极开展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试点。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优先支持专用品牌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担保融资,农发行要加大对品牌运营核心企业收购、储藏、加工专用品牌粮食贷款支持力度。对发展专用品牌粮食中成效突出的经营主体,在项目安排、设施用地、企业技改、评级认定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责编:张宏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89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