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吟诵里教学小学古诗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新课标中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明确告诉我们,小学阶段学习古诗要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而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诵读。本文以戴建荣老师执教的古诗《江雪》为例,探讨“诵读先行”创新型课堂模式。
  【关键词】古诗教学;吟诵;创新型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3-0101-02
  【本文著录格式】张梦晨.在吟诵里教学小学古诗文——以《江雪》教学为例[J].课外语文,2020,19(03):101-102.
  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所谓诵读,就是引导学生放声朗读,声情并茂地朗读。戴建荣老师执教古诗,并非循规蹈矩地教授古诗字词意蕴,而是诵读先行,这样的创新教学方式可谓别具一格,令人赞叹不已。
  一堂别开生面的课,为我们开启了古诗讲学的探寻之旅。于学生而言,学古诗以“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几方面来解读诗歌;于教师而言,教授简短的古诗时,在注重诵读的基础上,还要深入理解字词意思,透析故事背后的情感,如是而已。而戴老师的“吟咏”功底堪称一绝,使教学另辟蹊径,古诗虽短,而情意绵远,相信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师生徜徉在古典文学的学习中,乐此不疲,更在文学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如丝如竹,让学生感知音韵之美
  着眼戴老师上古诗课的形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他那吟咏之声,或铿锵有力,或柔婉绵长,余音绕梁,令我们难以忘怀。
  尽管这是一首学生已经会读、会背、会默的诗歌——《江雪》,戴老师仍然可以讲出别样的味道来。学生刚开始展示了为之自豪的朗诵才能,可一听到戴老师口中吟出的“江雪”,瞬间惊讶了,原来诗歌还能这样吟!就这样,戴老师在学生面前俨然成为了一位神秘的老师,仿佛拥有“特殊的本领”,促使学生抵制下午的困倦,个个散发出对学习的渴望,且在课堂中渐入佳境。
  戴老师吟出的“江雪”,引入了对“入声字”的简单认识,并告诉学生“入声字往往传递着一种强烈的情感”,吟诵时“短促而有力”,在反复练习吟诵的过程中,使学生去摸索诗歌背后的内涵,触摸诗人心中的情感。
  古代汉语中“平、上、去、入”声调的学习,“平仄”音调的学习,是在大学课堂才接触到的,而现在戴老师将“入声字”作为吟诵要点切入学习,更以扎实的吟诵能力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着学生找出《江雪》中的入声字——雪、绝、灭、笠、独,紧接着,老师用手势指挥声调的升降,渐渐带着学生将这首诗读出韵味儿来。
  戴老师摈弃了常规课堂的模式,实现了课堂上的创新教学。以独有的魅力,将深奧的知识,通过简单而有效的形式教授给学生,所谓“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戴老师正是深谙删繁就简的道理,教给学生能够接受的超领域知识,在本有的认知基础上再次挖掘古典文化的魅力,这样的创新教学,不仅从形式上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效果,更给学生内心植入了古典文化的种子,静待花开。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若也能打破常规,或许也能收获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晨诵时间,当吟诵袁枚的《苔》时,我们适时地学习了《经典咏流传》中梁俊老师与孩子一同唱响的《苔》,又如汪明荃老师与罗家英老师合唱的《鹊桥仙》,古今文化的碰撞,擦出新的韵味,带给学生新颖的听觉效果,逐渐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使他们乐于自主地学习。创新教学形式,为他们输送更多文学的养分,陪伴他们走近经典,走进中国古典文化,定量积累古典文学知识,做一名真正有文化涵养的学生。
  二、如泣如诉,让学生走近情境之真
  综观戴老师的这堂课,依旧围绕着“读诗悟情”来展开的,形式丰富,主线明确,尤其是深入浅出、由表及里的教学方式令我感叹不已。
  在小学课堂中,吟咏诗歌无疑是极其新颖的地方,戴老师带领学生初步学习吟诵技巧后,放手让学生大胆练习,并且及时纠正错误,短短二十分钟,学生在课堂上从羞涩腼腆、默不敢言,转变为仪态大方、吟咏有调,这些变化缘于戴老师幽默的人格魅力与深厚的文学功底。沉下心来解构课堂,学生并非在咿咿呀呀的吟咏声中度过四十分钟,在学生吟咏结束后,戴老师巧妙地引入柳宗元的生平事迹,用简单明了的板书逐步再现了柳宗元被一贬再贬的坎坷经历,感悟他那份孤傲之心,那份坚贞不渝的爱国心。他随即又抓住了“蓑笠翁”这一渔翁形象,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空旷邈远的“孤翁垂钓图”,鼓励学生由此生发联想,借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引出姜太公对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与柳宗元的爱国之心形成对照。
  课堂中以学定教,实施差异教学能促进学生巩固所学,进而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自主归纳学习的能力。戴老师在课堂上由一个点延伸出去,又回到主线上来的教学方式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是尤为实用且重要的。对学生来说,一方面可以温故而知新,另一方面可以拓展新视野,将知识点学得更透彻。例如在教学赠别诗时,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运用“柳树”这一意象烘托离别的不舍,此时,根据《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讲起“柳”与“留”是谐音,古人送别往往折柳相赠,所以杨柳变成了离情别绪的象征,由此联系其他折柳送别的诗歌,来对比学习,使学生掌握得更透彻。又如在教学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学生课前将《呼兰河传》这本书看完,并做了相应的读书笔记,将《呼兰河传》中有关“祖父”“园子”“我”的语句挑拣出来——“呼兰河这座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通过“课内文本——课外拓展——课内文本”这样回环式教学,其实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领悟文本想要表达的对祖父以及园子特有的情感。诚然,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开展有别于一般课堂的差异教学,是对老师知识储备的考验,也是对学生提升课堂内外积累的契机。
  所以,无论是何种体裁的文章,若我们能抓住学情,善于斟酌文本,勤于反思教学,就能实现差异教学,即使是一个微小的知识细节,也能在课堂上演绎精彩,给学生带来丰厚的收获。
  三、传道树人,让学生成为古诗的接力者
  戴老师的课堂如此鲜活灵动,源于其笃志勤学的态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唯有脚踏实地钻研学习,方能厚积薄发,真正实现课堂之初的教学目标。在众多体裁中,人们多会偏爱叙事类文本,对于诗歌是望而却步的。在戴老师精彩的课堂演绎中,他给予了我们崭新的教学观,使我们不再觉得故事教学是枯燥乏味的。
  曾有人这样问:“在这个诗词无用的年代,为什么我们还要读诗词?”叶嘉莹先生这样回答:“诗词,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叶嘉莹先生对古典诗词的研究颇有见地,听她读诗,能让人心静,慢慢体味诗歌的美妙。其实,古典诗词中蕴含的美感和情意,是现代语言中很难找到的,正因如此,我们才更有责任将这一份美好传递给学生,将古诗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吟诵触摸文字的温度,甚至加入肢体语言,释放活力、舒展灵性,在亦歌亦舞的吟咏中,爱上古诗文,让古诗的美不止于往昔,而是缱绻绵远地流传下去。
  戴老师这一吟咏本领,源于他的兴趣爱好,十年磨一剑,终不负有心人。听戴老师介绍,他们班级竟然已有写赋小高手,可见,优秀的老师给予学生的精神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作为戴老师的学生,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开开心心学语文,简简单单获真知,扎扎实实积底蕴。
  反观当下古诗教学,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只有自己拥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才能传授给学生巧妙的学法,领略古诗学习的乐趣。因此,在教书之余,要静下心来,积淀学识,不断充实自己。漫步在教学路上,固本革新,耐心钻研教材,打磨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做一名有思想、善学习、勤思考、敢实践的老师。
  每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都要经过千百次的打磨;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都要经受撕裂破茧的痛苦。坚定地走在教师发展的道路上,潜心学习,寻找文本的闪光点,发掘孩子的学习潜能,实施差异教学,定能收获一路花香,在课堂上为学生种下文学的种子,静待百花绽放时的烂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19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