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紫砂“吉祥四方瓶”的传统文化韵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古朴自然、古香古色的紫砂融合在一起,真可谓相得益彰、别开生面。这对紫砂“吉祥四方瓶”是以展示陶刻装饰为主的艺术作品,平稳大气的造型在精致典雅的陶刻艺术装饰之下,流露出浓浓的文人味、文化味、书卷味、金石味,无论是作为实用器还是摆设陈列,都是一对有品位、有内涵的文房雅器。
  关键词  紫砂瓶;吉祥四方;陶刻艺术;文化韵味
   江南水乡宜兴位于江浙皖三省接壤之处,自古以来就是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文脉深厚、史话流芳之地,特别是宜兴南部的丁蜀镇,处于天目山余脉南部和太湖西岸,这里蕴藏着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紫砂矿料,可以用来烧制各种不同形态的陶器,于是世世代代的宜兴紫砂艺人特别珍惜上天赐予的珍贵材质,以制陶为生者超过半数,在过去可以看到“家家捶泥,户户制陶”的情景,拍打泥片的声音不绝于耳。今天的丁蜀镇依然是中国陶瓷贸易特别是紫砂器的核心区域,镇周围的几个村落依然保持着一脉相承的制陶传统,在继承先辈们留下来的宝贵紫砂遗产的同时,新一代的紫砂艺人也逐渐的学成归来,和父辈们一起开创着属于紫砂艺术最为辉煌的时代。
   中国陶都,陶醉天下。宜兴紫砂除了让世人垂涎三尺的紫砂壶以外,还有许多的以紫砂为材质,通过上釉、彩绘、陶刻等装饰手段而成的文玩雅器。比较常见的有紫砂水盂、笔筒等等文案茶座上的精致用品,它们不仅仅具有非常实用的功能,而且艺人们在上面进行艺术的多种样式的演绎,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陶冶艺术情操,既能在创作过程中把玩欣赏,也是放松思维、激发灵感的良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大件的紫砂文房摆放或者盛放书画卷轴的器物,也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歡,特别是宽大平整的坯体,和紫砂壶相比较,艺人可以更加充分地在上面进行书法、绘画、陶刻等艺术形式的创作和展示,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古朴自然、古香古色的紫砂融合在一起,真可谓相得益彰、别开生面。书法的雄浑大气、绘画的隽永入微,再加上陶刻的立体呈现,赋予了这些紫砂器鲜活的生命力和艺术的感染力,观之让人心旷神怡、赞叹不已。
   这对紫砂“吉祥四方瓶”(见图1)是以展示陶刻装饰为主的艺术作品。其以紫砂为胎,四方造型,两边捏塑兽耳,更显端庄稳重;中间微鼓,用段泥铺底,在表面进行陶刻装饰,所刻文字内容一面为苏轼东坡先生回文诗两首:“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和“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唾碧衫。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诗中描写的是饮茶的快乐和梦中的婆娑境地,呈现出一幅恬静自得、处之泰然的画面。另一面刻绘“家在荆溪双龙地,祥云绕宅瑞鹤飞。门对四通八达道,窗含葱茏常青树。芳林滴翠满院绿,众卉吐艳群蝶起。风和日暖照华堂,四时安康乐无期。”描写的是华堂的地理位置和院内美景,可以看出创作者对于庭院生活的向往和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行书的流畅自如搭配诗文的悠远意境,可谓是胸有成竹、下笔有神,别有一番韵味在其中。绘画陶刻的内容则采用了竖幅的中国青绿山水画的构图和手法,远山的层层叠叠,近景的细节特写相当到位,在郁郁葱葱的林木之间掩映着几间房屋,山水相依、层次分明,疏密有间、留白从容,在加上陶刻的手法,用刀老辣、徐疾有致,洗练沉稳、节奏明快。从整体上来看这对紫砂“四方吉祥瓶”,平稳大气的造型在精致典雅的陶刻艺术装饰之下,流露出浓浓的文人味、文化味、书卷味、金石味,无论是作为实用器还是摆设陈列,都是一对有品位、有内涵的文房雅器。
   诗歌、书法和绘画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其中的韵味、技巧、思想都值得我们后来之人好好学习和研究。诗歌的洗练简约,寥寥几句就可以描绘出包罗万象和生活感悟,书法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绘画或恢弘大气、或细致入微,在笔触的传情达意之中引起大家的共鸣。把它们综合运用到紫砂器上面,用陶刻的艺术形式融为一炉,充分地利用了紫砂材质的纹理和古朴自然的色泽,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韵味,向世人展示出紫砂器独一无二的迷人魅力。
   紫砂陶刻装饰艺术在紫砂技艺之中要求是比较高的,除了具备用刀的功力以外,还需要创作者具有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良好的艺术审美观念,才有可能在刻绘的过程中领悟书法之道和绘画之美,把其中的感觉以刀代笔,完完整整、原原本本地反映出来,所以自古以来陶刻艺人的地位就比较高,一般都尊敬地称为“刻字先生”。现在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对于紫砂陶刻技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水平也越来越高,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高水平的艺术大家加入紫砂陶刻的行列,为广大的紫砂爱好者带来更为精彩的艺术作品。
  参 考 文 献
  [1]钱琦.浅谈紫砂陶刻应正确处理的四种关系[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5):94.
  [2]潘丽杰.浅谈紫砂陶刻运用中的感悟[J].山东陶瓷,2018(6):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00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