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紫砂套壶“烟云供养”的艺术魅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用紫砂壺泡茶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出茶叶最原始的味道,品味到“自然之茶”,同时紫砂壶造型多变,再结合陶刻、泥绘、雕塑、彩釉等等的装饰手法,兼具了良好的实用功能和独特的文化审美,散发出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紫砂套壶“烟云供养”设计了一壶两杯的组合形式,充分地考虑到日常使用过程中的实用性和方便性,同时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蕴藏其中,希望我们在使用紫砂茶具的时候,就如同欣赏一幅山水画,吟诵一首田园诗歌一样,从中得到更多的乐趣,收获更多的启发。
  关键词  紫砂套壶;烟云供养;提梁壶;艺术魅力
   当今紫砂文化的方兴未艾,和人们饮茶风气的日益盛行有着莫大的关系。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茶叶的故乡,种植茶叶的历史由来已久,在漫长的岁月中,茶叶从最初的药用价值慢慢地走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原来粗放型的喝茶解渴方式也在悄然之间发生了转变,人们对于茶叶的品质、外观、口感等等有了更为苛刻的要求,与此同时,茶具的选择也更为慎重和精细。在市面上常见的瓷器、玻璃等材质的茶具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真正地发挥出茶叶最醇厚的味道和本真,于是具有双气孔结构的紫砂壶成为了最合适的选择,用紫砂壶泡茶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出茶叶最原始的味道,品味到“自然之茶”,同时,紫砂壶造型多变,再结合陶刻、泥绘、雕塑、彩釉等等的装饰手法,兼具了良好的实用功能和独特的文化审美,散发出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之中,紫砂艺术可以算是后起之秀,但是却和中国传统文化、文人墨客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世界陶瓷艺术之中独具一格的紫砂文化。从宋代紫砂陶初具雏形开始,吟诵紫砂的诗句就层出不穷,“小石冷泉早留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等等,紫砂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特别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对于紫砂壶的创新和宣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文人阶层和仕官贵族之间,紫砂器具不仅仅是喝茶的伴侣,也是文人雅玩、表达心中情趣、彰显生活态度的重要载体,这种自上而下的传播,使得紫砂文化如今在神州大地呈现出勃勃生机。
   紫砂套壶“烟云供养”(见图1)其造型的灵感来源也是“东坡提梁”给予的深深启迪,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我设计了一壶两杯的组合形式,就是充分地考虑到日常使用过程中的实用性和方便性。烟云供养,其意思就是指身处山水景物之间养生,我们在户外活动过程中如果想泡茶喝,那么一壶二杯的组合岂不是更加方便和趣味盎然。此壶壶身采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烧水的炉子造型,扁圆的设计抽象出具体的形态,完美的线条勾勒出生活的气息,口沿处的延伸更是独具匠心,为提梁的设计处理埋下了伏笔;流嘴上扬,精致隽永,出水利索、控制得当,和古朴的壶身完美地互补,敦厚之中显示出一些飘逸灵动;壶盖设计巧妙绝伦,内凹的造型设计和品茗小杯和谐统一、遥相呼应、妙趣横生;最为经典的提梁把手和“东坡提梁”同出一辙,为三叉状设计,前梁呈弯弓形开叉横置壶肩之上,弯弓中间连接一竖把至壶后接于壶肩,呈直线型设计,曲线和直线搭配组合,把虚实结合的空间分出了几个不同的部分,让整器看起来更加的对比鲜明、立体感强。两个小杯和壶身设计相仿,口沿上一片树叶的造型内凸,更是把“烟云供养”的自然之趣轻描淡写地表现出来,让人心思神往,思绪万千。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间可得大智慧也。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文人们在山川大地、河流湖泊等自然境地之中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自古以来有许多的高人雅士寄情于山水之间,创作了不胜枚举的书画作品,吟诵了多不胜数的经典诗句,这都可以称作“烟云供养”的结果。现在“翰墨因缘,烟云供养”可以引申为我们从一切的书法、绘画、诗词、文章等等文化艺术形式之中得到知识的养分和审美的情趣,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文化修养,使得自己身心愉悦。所以,这组“烟云供养”紫砂套壶,就是从坡公赋予我们的紫砂文化之中找到灵感,把紫砂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用我们常见的生活实践来抽象演绎紫砂的造型设计,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蕴藏其中,希望我们在使用紫砂茶具的时候,就如同欣赏一幅喜欢的山水画、吟诵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歌一样,从中得到更多的乐趣,收获更多的启发。
   国人爱茶的风潮正呈现出越来越浓的发展趋势,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压力之下,喝茶不仅仅有助于身体健康,更是人们缓解疲劳、放松身心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看起来浑厚古朴、古香古色的紫砂壶完美地契合了现代人对于茶具的要求,那就是既要适合泡茶,还要适合把玩品味,在这一过程中体味到喝茶的乐趣。这组“烟云供养”就是在这样的设计理念指导之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加入了个人的思想观念创新而成的一组作品,希望带给大家似曾相识却又耳目一新的艺术魅力。
  参 考 文 献
  [1]陈珍华.浅谈东坡提梁壶的创作内涵[J].佛山陶瓷,2014(10):57,6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04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