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回归本色,让阅读教学充满语文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改以来,新的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给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语文教师纷纷投入“课改”的浪潮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形式新颖的学习方式。由此,凡是教学就必定会展现多媒体课件和合作互动环节。调研发现,很多教师全力阐释新课改理念,却忽略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师对教学形式的刻意追求逐渐冲淡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本位要求。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充满语文味,教师应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静心默读”“咬文嚼字”让语文阅读教学充满语文味,让学生能够在扎实的语言实践中获取语文专业知识,提高其语文能力,使其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一、通篇诵读,入境悟情
  阅读教学首先需要让学生将文章通篇诵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如果能够专心沉浸于文章描述的情景当中,很容易与主人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想之所想,急之所急。易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是阅读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以《范进中举》一文教学为例,课文对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以及周围人群的态度展开阐述。学生对此并不能完全理解,无法入情体会。在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家人对我们学习的期待,想想我们考试后对成绩的渴盼,再结合文中当时范进作为一家之主,生活困难之时,考中进士是全家人的希望,屡次考试不中,突然得到中举消息,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周围人对范进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展开想象,随着范进进入家门,引导学生走进范进的家,感受其中举前后的整个过程,学生情不自禁的用或绝望、或悲观、或惊讶、或癫狂、或鄙视、或羡慕的情感品读出范进的内心感受及周围人的态度,也看到了作者对古代科考制度以及对当时读书人追求名利的讽刺。让学生走进文字所描述的场景中去,感悟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从而入境悟情。
  二、抓住关键语句,品味用词之精妙
  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潜心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学生才能加深对文章情感的认知,感受语言的魅力。语文教师应当对学生适时加以引导,恰当点拨,让学生学会品味作者用词之精妙。在执教《孤独之旅》的过程中,笔者试用“孤独”一词将整篇文章贯穿起来。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将“孤独”的含义找出来。其次,在文章中可以看到杜小康失学后曾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他的这种孤独是可以解决的;但是其随父亲在芦苇荡中放鸭子时的孤独,与之前的孤独意义是不同的。在芦苇荡中,杜小康的孤独一方面来源于无人交流,是情感上的孤独;另一方面还体现了杜小康以及父亲对于未来的迷茫和恐惧。接着,笔者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感动到他们的语句。然后,通过配乐读、示范读、分角色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流淌着的迷茫感、恐惧感,以及在困境中杜小康父子对希望的向往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种饱含情感的文字,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够形成真切体会,才能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注意标点符号的作用,体味文章情感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标点符号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学生阅读文章时常会忽视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标点符号上多加思考,掌握标点符号在阅读教学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例如,在执教《泰山日出》一文时,作者观看日出并产生无限幻想,在表达作者的幻想时,出现了很多省略号,这是作者表达对日出景象的惊叹,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泰山日出雄伟壮丽的同时,顺应思路,想象泰山日出的壮美景观。读到这里,教师应引导学生放慢语速,读出作者对日出景象的无限留恋与遐想。这样长期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每一篇文章中的标点所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有效抓住标点分析文本,这对于阅读理解教学将大有裨益。
  四、在阅读中抓住文章动情之处
  新课标指出:“要加强阅读训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感悟,在阅读中去积累。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是训练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抓住文章的动情之处,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可以实现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笔者执教《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学生普遍认为第三段中父亲的感叹用意很深:“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这句感叹为课文的描述埋下伏笔。对于贫困的家庭大家为什么期盼于勒?于勒又是谁?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当看到于勒的来信,他成了全家人的希望,所以大家都渴望于勒归来。但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大家发现于勒是船上那个又老又丑的卖牡蛎的人时,父母變得愤怒,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由期望转变为绝望,最后害怕于勒回来给贫困的家庭再增加负担的恐惧。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动情之处仔细阅读,学生才能融入文本,理解创作主旨。
  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在阅读中展开想象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思想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兴趣”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学中一直强调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当一个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顽强的学习意志,就会积极主动探究新的知识,主动去感悟、去领会,这样的阅读才是我们所追求的阅读。执教《孔乙己》一文时,引导学生了解到在当时的社会人们大多已经摒弃了“之乎者也”,尤其是贫苦的人们更是苦中作乐取笑固守旧思想的孔乙己,让学生在阅读中分析孔乙己为什么会这样?为何会偷书?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如此困顿?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分析,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认知,使学生在思考和感悟中获得了提升,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阅读教学的语文味,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目不暇接、流于形式的课堂活动,需要的是在朗朗读书声中让学生静静地思考、品味,这才是有语文味的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郭志明.让语文课飘逸出浓浓的语文味[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7).
  [2]单华英.让课堂充溢浓浓的语文味——呼唤语文本色的真正回归[J].现代语文,2011(10).
  [3]陆春芳.开展群文阅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语文教学之友,2019(9).
  作者简介:郑向华(1968—),男,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琯头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11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