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供给侧改革 推动玉米产业创新升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由于玉米临时储存价格的影响,玉米在加工方面出现持续低迷的状态,再加上国际上出现大量的廉价玉米,从而造成玉米库存量大大增加,这也正是玉米产业供给侧改革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所在。一般表现为最终价格的改革以及如何确定其水平,玉米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玉米补贴如何抉择,玉米的替代品如何抉择,玉米的加工方式如何抉择等方面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农产品的价格如何改革以符合制度与如何优化农业政策体系,玉米的产业化如何实施振兴,如何优化玉米的种植结构追求更长产业链、更高价值链,尤其是东北地区,如何实施退耕还林,玉米市场如何重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玉米;供给侧改革;价格;难点
中图分类号:F326.11;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20.02.096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玉米的总量随着近年来种植量的增加已逐步超过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一。玉米的供给量如此之大,农民及生产者越来越多,其他农作物远远不及,这就给玉米供给侧改革增添了不小的难题。近年来,我国政策的逐步落实,国家针对玉米供给侧结构失调的主要原因做出很多的决策努力,而并非局限于调整。单单对玉米的快速发展来说,出现大量的库存积压,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层面的决策机制,以及因此决策造成失调的现象。据此,只有通过改革方能解决玉米供给侧失调的难题。
1 关于农产品价格的调整改革
2016年4月份,国家发改委针对玉米临储价格取消,开始实行“市场化收购”,外加“补贴”的机制,这就决定了玉米的价格不再由国家进行保护定价,而是取决于玉米市场的供需关系。“价补分离”的政策所选路径是目标价格所形成的制度,价格的支持手段由目标价格锁定,充分发挥了农民收益的保障以及种植结构调整的双方面作用。让生产者进行种植结构的充分调整,从而使目标价格实现早知道,给生产者进行备耕留有一定的选择时间和选择空间。与此同时,补贴方式要保证合理,可以根据销量或者生产者的种植面积给予一定的合理补贴。从目前大豆已经实施目标制度的借鉴来看,单单以面积进行补贴的方式,生产者的诚信风险无法有效规避,另外,玉米和大豆如果同时实施目标制度,以“甲”充“乙”的状态也没办法规避,获取高分量的补贴这一行为。据此,改革力度要持续加大,从根本上实施以销量进行补贴的方式,真正发挥其目标价格保护农民收益以及供给侧调整的双方作用。
2 针对农业改革落实支持政策体系
玉米的高庫存积压,最根本原因是政策导向以及其推动力。纵观近年来所制定实施的农业政策,很多都是基于单变量的思维模式所产生的。尤其是关于玉米临储价格政策上,仅仅只看到价格激发了农民大量种植的杠杆作用,却忽视了下游产业的发展因价格所造成的抑制作用;而且也忽略了总量以及国内外市场的关系等,最根本的在于忽略了市场规律。关于农业方面的支持政策如何实施,有很多方面的制约因素,要充分构建多元化的农业支持政策。如何做到多元化政策的相关考量,这就要充分考虑总量和结构、上游和下游、国内外市场、供需关系这四个关系。与此同时,政策还要充分保证农民的利益。
3 玉米种植结构的充分优化
玉米作为重要的农作物之一要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充分考虑下游产业,玉米的种植(产)业要与下游的食用玉米和加工玉米等多方面的种植结构相匹配。在加工方面,也要分为优质蛋白玉米、高淀粉玉米、高油玉米、爆粒玉米等专用型品种,把玉米专用品种种植产业化,追求更长的产业链创造更高价值,无论是带动下游用户的需要还是在增加农民的收益方面,玉米种植结构的优化极其必要。近年来,玉米结构的调整受技术、土地制度和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从玉米产业结构来说,增加青储玉米是目前比较明确的政策。但是,青储玉米怎样去实施种植和消费,需要多方面寻找支点,不能单方面让生产者转变思想,直接将普通玉米更换为青储玉米,如若解决措施无法落实很可能造成青储玉米出现无法变卖和生产成本加大等问题。对此,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以农户为基础、农牧相结合的机制,同时发展肉(奶)牛养殖,实现青储玉米由户内转化为消费,从而充分降低成本,合理利用生产者的劳动力,同时减少市场风险。
4 东北地区落实退耕政策
2016年国家提出退耕政策,对东北地区来说,退耕比休耕更具可行性。因为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的持续加大,导致了玉米出现高库存积压现象。在加大玉米的种植面积中,很多耕地是新增加的耕地,大部分是以毁林和毁草为代价,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和资源的持续浪费,代价颇为沉重。因此建议在普查上,尽快落实退耕还林政策,以保证玉米供给量的减少和生态资源的保护同时双重共赢效应。
参考文献:
[1]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2):104-115.
[2]郭庆海.玉米主产区:困境、改革与支持政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5(4):4-10.
[3]丁声峻.玉米供求的阶段性转变与收储制度改革[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8):25-27.
(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2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