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遗活态传承理念下的芜湖铁画数字化设计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非遗数字化是实现“活态传承”的重要手段,结合艺术设计能为非遗提供符合当今传播形式与大众审美的发展方向,确保非遗发展的生命力。本文结合芜湖铁画的特质以及现状对铁画文化数字化保护的设计进行深刻分析,主要探讨铁画文化的数字化展示方式与新媒体视听交互体验方式。
  关键词:非遗活态传承;芜湖铁画;数字化设计
  0 引言
  目前,非遗已进入“后申遗时代”,重点工作落实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上。芜湖铁画作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下面临重重困难,无法焕发生机。而数字技术作为成熟的活态传承手段,能通过与艺术设计结合,增强铁画的生命力,增强大众对铁画的文化认同感,帮助铁画突破困境,再创辉煌。
  1 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化文明的飞速发展,人们品鉴艺术文化的途径越来越丰富,传统的非遗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对此,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等政策为非遗保护工作的实施保驾护航。在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探索中,以在当代空间构建传统文化生态壁龛为出发点的“活态传承”是最活跃的保护理念,[1]所谓的“活态传承”,主要是非遗文化生命力、再创造力与社会参与度的问题。
  2 铁画的历史与现状
  作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铁画,迄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为安徽芜湖所特有。铁画是用铁焊接而成的艺术作品,其技法与剪纸、雕刻、镶嵌融为一体,既吸取了国画的韵味,又具备浮雕的立体美。铁画诞生于芜湖铁匠汤天池和画家萧云从的合作中,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一出世,便轰动了整个芜湖。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艺术等新事物不断涌现,传统手工艺无法避免地要面临新时代的竞争与危机,铁画也无法幸免。铁画艺术作品材质重、体量大的物理特性导致其传播的局限性。并且铁画创作者年龄普遍偏大,其创作理念和作品内容缺乏当代性、新颖性,不能更好地与时代接轨。此外,虽然政府以及企业、艺人等都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但形式较为单一,推广宣传效果也微乎其微,并没有真正使铁画“活过来”。综上一系列自身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造成了铁画发展渺茫的困境,使铁画逐渐“边缘化”,正面临着现实的传承困境。
  3 铁画的数字化设计探究
  数字化技术与新媒体展示的不断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与审美认知形式,但也为非遗的保护带来了新途径。[2]这对铁画来说是困境,也是机遇。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展示能有效地为其解决受地域限制与缺乏当代性的问题,使其传播形式更多元化。[3]芜湖铁画的生命力深深植根于当地文化生态中,它的艺术价值不仅是立体的光影展现,从时间、空间上展示出来的独特技艺以及蕴含的地域情感、匠人精神更是其价值所在。人们通过静态观赏往往只能感受到铁画的外表美,只有将体现文化特色的具体物象或抽象意气进行捕捉挖掘,多角度思考其中的历史文脉和文化价值,通过艺术设计方法表现出优秀的文化品质,才能在情感上引起人们的共鸣。[4]因此,我们借助数字化手段打破时空限制,设计了结合视听语言和交互体验的表现形式,完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铁画数字化构想(图1)。方案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数字化展示与新媒体视听交互体验。数字化展示以大众普遍接受的方式呈现铁画文化的特点、分享文化信息,因此选择了传播便捷的数字影像以及信息量丰富的宣传网站作为展示手段。新媒体视听体验能充分调动人的感官,增强体验的深刻性,利用交互式的参与使大众成为文化“参与者”,于是选择了可操控性强的互动虚拟展厅以及集科普与娱乐为一体的微信小程序。
  3.1 数字影像
  传统铁画展示方式多以文字、图片为主,单一的传播媒介与狭窄的受众面导致大众对铁画了解甚微,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的内容也难以吸引受众。[5]我们实地考察和采访了芜湖铁画及创作艺人,通过影音结合、便于传播的纪录片形式来真实地呈现“芜湖铁画”漫长的制作周期和繁复技艺的全貌,让大众通过数字化的影片观看便能感受铁画文化。此外,在数字短片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将铁画文化的意象特征经过设计转化为抽象的文化符号,形成黑白线条、疏密对比、虚实光影的视觉风格,并加以故事叙述,通过数字动画影像的视频形式输出,能够充分调动大众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有效传播铁画文化的目的。(图2)
  3.2 宣传网站
  文化宣传网站能最大限度地为浏览者提供丰富的信息量和自由的浏览空间,可充分运用视觉元素和视听技术手段进行设计,从而直接快捷地传达文化主旨以及氛围。[6]一个独具特色的铁画文化网站的问世与推广能获得较高的影响力并引起关注(图3)。要增强铁画宣传网站的特色,需要从以下3点出发:
  (1)整体风格。铁画文化拥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文化韵律的体现是整体设计风格的关键。芜湖铁画黑白分明,线条律动,画面写意,常用留白效果,这些都可以作为网站风格的设计“源点”。
  (2)视觉元素。从铁画的表达形式出发,提取文化符号,以点线面结合为基础,将铁画的内涵通过具象的文化符号传递出来,突出铁画刚柔并济的线条感、质感丰富的浮雕感。视觉风格以淡雅的墨色调为主,适当加以彩色点缀。
  (3)动效设计。浏览时的动效也会影响网站的整体气质。苍劲的铁画有别于写意国画,静中带动、刚中带柔是它的独特之处。因此,网站的动态效果不应过于缓慢沉闷,合适的动效能够让用户更好地感受到铁画的内在气质,如按钮点击时,伴随着模拟铁画锻打时火花四射的粒子动效;鼠标停留时,随着时长模拟烙铁时颜色渐红的动态感等。
  3.3 虚拟展厅
  虚拟展厅以数据采集、三维重建、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为支撑,能够为大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实现了对展品随时随地的观赏。铁画虚拟展厅打破实体博物馆的观赏方式,给予体验者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吸引力,使体验者仿佛身临其境地融入铁画中去,同时也融入了多角度、互动式的参与体验(图4)。展厅除基本的导览设计外,均以留白处理,墙体采用了最普通的水泥质感,整体设计得简洁冷淡,通过与环境的强烈对比突出强调铁画的质感与苍劲凝重的气质,营造更深入的文化体验氛围。运用3DMAX和C4D软件对铁画作品进行高精度复刻,还原铁画斑斑锤痕的质感。通过UNITY平台中C#Script语言脚本和Playmaker插件的编写设计并实现放大、旋转、拆解等互动方式,可在不同角度进行立体式欣赏,使受众既能体会到铁画的整体气韵,又能鉴赏局部的精美刻畫。此外,虚拟展厅还增强了受众与灯光的互动,通过调节灯光的位置、大小、角度,体验其中光影流动的妙趣与灵动感,在感官上对铁画有更深刻的认识。   3.4 微信小程序
  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软硬件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使占内存小、运行快、流动广的手机端应用受到大众青睐。其中,微信小程序作为一种新形态的应用,更是凭借其使用便捷、用户广泛、传播迅速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用户,可将其融合交互性和娱乐性为铁画文化的展示与传播增添活力。铁画的制作涵盖前期准备、锻打、焊接组装、修正整形、去锈喷漆以及装框6个步骤,涉及了大量技法与多种工具的使用,其中的技艺与精神正是铁画独特魅力的根源所在,却又恰是大众往往无法接触的。从文化认知的角度来说,整个制作过程参与得越“直接”,文化的体验就越深刻。[7]因此,将这一系列制作过程以微信小程序为体,结合铁画线条律动、立体写意、墨色浓郁的视觉形象,加以元素设计以及气质表现抓住眼球,通过简单易懂的点击、推拉、长按等交互方式展示,易于大众操作和理解。同时,融入游戏娱乐元素,营造有趣的文化氛围,使大众在娱乐中成為铁画文化的“参与者”,增强对铁画文化的认同感。(图5)
  4 结语
  在信息化社会,数字化技术还在不断更新,非遗活态传承的数字化保护道路任重道远,只有坚持“活态传承”理念、结合数字化手段不断创新,非遗才能保持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本文探究了铁画的数字化展示方式与新媒体视听交互体验方式,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数字化设计方案,希望能够通过数字化技术以及艺术设计为铁画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活态”的生机,寻求与大众最“直接”的文化对话方式,使其走近大众,走出困境。相信针对铁画文化的数字化设计探究对我国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也具有借鉴意义,希望我国非遗文化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吕中意.活态传承视域下的非遗产品开发[J].艺术百家,2019,35(03):185-190.
  [2] 周鸣勇.民间艺术数字化保护的措施或方法[J].艺术科技,2013,26(8):323.
  [3] 钟蕾,周鹏.新媒体多元化形式下的非遗数字化保护探析[J].包装工程,2015,36(10):1-4.
  [4] 李炜.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实践研究——以昆曲为例[J].设计,2014(04):29-30.
  [5] 颜成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展示中新媒体技术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7,30(6):124.
  [6] 徐晓彤.地方文化类推广网站的设计思考[J].大众文艺,2011(22):85-86.
  [7] 吴琼.面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体验设计[J].装饰,2019(01):12-15.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江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铁画艺术传承的小程序研究与开发”成果,项目编号:2019510Y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44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