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社会经济突飞猛进发展,给原本并不丰富的耕地资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人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人们掠夺性开发使用耕地资源,许多耕地长期处于超负荷使用状态,严重影响了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基于此,本文以A地区为例,深入分析了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策略,希望能为我国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S341.1 文献标识码:ADOI:10.19754/j.nyyjs.20200229012
前言
A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文化、经济、商贸和交通中心,也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工业重镇。A地区总人口72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214万人,耕地总面积50358hm2,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0.0233hm2,具有人口密集、地少人多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工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城镇工业的集中以及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加,A地区耕地面积逐步减少,耕地资源出现显著不足的情况。同时,由于城市和工业污染物肆意排放,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加之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耕地利用不充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亟需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1A地区耕地数量及构成
按照耕地利用方向和水利条件的不同,A地区的耕地主要有4种类型:水田、水浇地、菜地和旱地。
1.1水田
A地区共有水田9870hm2,约占该市耕地总面积的19.1%,大部分水田分布在该区的各种沿湖、沿海低地、洼地和滨海低平原。这些水田大部分都是在建国以后经改造盐碱洼涝地和改善水利条件发展起来的,稻谷通常产量在5250~7500kg/hm2。由于受到水资源的限制,目前水田种植面积处于不稳定状态,在降水充沛的年份种植面积可达8000hm2以上,降水稀少的年份种植面积只有466hm2左右,并且约有1/3的水田处于低产和分散的状态。
1.2水浇地
在A地区的耕地中,水浇地(包括菜地)面积非常有限,仅1600hm2,约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3.18%。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蔬菜,多采取两茬套种或“三种三收”,粮食通常在4500~6750kg/hm2之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浇地面积正在逐步扩大,但因平原地区有1/3的水浇地存在土地不平整、灌溉设施不配套、渠道严重渗漏等情况,导致水资源出现了极大浪费,耕地产量很难提高。因此,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提高水渠利用效率,扩大水浇地面积,还存在很大的潜力。
1.3菜地
A地区菜地面积比较少,主要分布于工矿区附近和各县城镇附近,其中老菜地占据较大比重,产值和产量水平都很高,集约化程度较高,主要给城镇居民提供日用蔬菜。其余约有1/5的菜地较为分散,是社区村队自给自足的生活用菜供应基地,产量不高。目前A地区在菜地种植上主要存在以下3方面问题:蔬菜的产量较低,并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在建设城镇工矿基地的过程中,不断侵占菜地面积;距离郊区近的菜地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1.4旱地
旱地是A地区耕地的主体,面积约为3.9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7.22%,主要分布于缺乏灌溉水源的大洼地区、低平原和沙碱地区,其中有的是坡地、有的是梯田,大部分土壤较贫瘠,同时存在一定的水土流失情况。多数情况下,旱地的耕作管理较为粗放,水土条件较差,产量低且不稳定,在一般年景,产量只有1500~3000kg/hm2,在风调雨顺的年景,产量可达4500kg/hm2左右。
2A地区耕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2.1耕地资源管理不善
A地区曾多次组织人员对当地的土地资源展开调查,但因为各地区、部门之间的工作开展不平衡,调查的要求、方法和精确程度不一,加之调查人员专业素质和技术力量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土地资源调查工作开展不规范,出现了调查数据数出多门、资料分散、口径不一、质量成果参差不齐、数据遗漏和重叠现象严重等问题。导致耕地面积统计不實的既有技术和历史的原因,也有组织管理和经济政策的原因。A地区统计的耕地面积,大多数是在查田定产和土地改革时期统计上来的,那时候各地采用的计算方法和度量标准都存在差异,缺乏一套科学统一的方法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导致一些错误数据一直沿用至今。
2.2耕地后备资源缺乏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大量农业用地被批准开发,耕地面积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工业建设、城乡居民点、农田水利建设和交通建设等占用大量耕地,导致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再加上缺乏耕地后备资源,出现了人多地少的严重矛盾,降低了农产品产量,增加了国家的粮食负担。由于人多地少,很多农民出现了“待业”情况。另外,国家征地成本也在不断提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开支。
2.3重用轻养地力衰减
多年来,该区耕地重用轻养,大面积种植耗费水肥的小麦、稻子、玉米等作物,重茬连作率高,种植作物种类单一,土地得不到建设和修整,地力消耗较大。由于缺乏有机肥,加之绿肥、豆类等养地作物少,忽视秸秆还田等原因,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得不到及时补充,仅仅依靠氮素化肥提高土壤肥力,造成土壤中磷、氮钾的比例不均衡。此外,因长期大量追加氮素化肥,导致土壤理化性状变差,容易出现板结紧实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土壤的水、气、热、肥调节水平和养分供给能力,造成土壤地力衰减。
2.4水土流失污染加剧
长期以来,由于受“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该区陡坡开垦、毁林开荒现象严重,对天然植被造成了很大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程度加大。水土流失造成地力下降,土层变薄,加剧了土壤旱情,使农作物产量减少且收成不稳定。此外,A地区工业聚集,工矿企业分布不合理,加之不重视对工业“三废”的处理,使部分耕地和水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安全,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危害。 3A地区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加强土地资源总体规划
A地区应设立专门的土地管理机构,彻底转变原来各单位、部门各自为政,肆意浪费、滥用、占用土地的情况。
在综合研究和充分利用农业区划成果及农业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對土地进行评估,明确不同类型土地的合理利用方向,深入挖掘土地生产潜力,为土地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结合A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合理制定各部门生产用地计划,在确保农业用地的前提下,制定一个统一的涵盖城镇布局、工农业布局、农田水利、副食品生产基地、农村建设和交通路网等各行业用地的总体规划。
在制定和落实总体用地规划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一定要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土地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土地的登记、权属关系的确定、土地纠纷的调解等工作。还应不断完善土地使用程序,通过制度的方式对土地的申请、审批、划拨等予以明确,严防滥用乱占土地问题的出现。同时,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对已有耕地进行有效保护。
3.2提升现有土地生产能力
3.2.1大力发展绿肥
将绿肥种植列入种植轮作计划,大力提倡绿肥(油菜、田菁等)和粮食作物间作、复种和套种。尤其是在施肥水平低、地多人少的地区,要重点发展绿肥种植。另外,推行果肥间作,利用半山区和山区野生绿肥资源以及“四旁”闲散土地种植紫惠槐、田菁等绿肥植物,增加肥源,达到“以荒养熟”的目的。
3.2.2积极发展沼气
当前将农作物秸秆当作燃料使用,只能利用其能量的10%左右,其余大部分养分和有机质都被挥发和破坏。沼气肥与沤肥相比较,可提高27%的有效磷和38%的有效氮,是一种稳定质优量大的肥源,因此有必要大力发展沼气肥。
3.2.3广泛运用草坡山场资源和农副产品发展畜牧业,达到农牧结合目的
坚持食草畜禽和食粮畜禽共同发展的原则,在确保养猪比例的前提下,加快发展肉牛、乳牛、鸡、鸭、兔、羊等畜禽,这样不但可满足城乡居民多种畜禽产品需求,还能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有机肥源。
3.2.4采用倒茬轮作种植
尽快改变当前重茬连作的粮食种植方式,不断增加粮豆、粮肥、粮菜、粮油(油菜、花生)轮作的比例,利用多种作物倒茬轮作的方式逐步提高和恢复地力。
3.3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
适当减少冬麦种植面积,主要推行区域包括季节性干旱严重、水源不足的地区;晚茬麦比重过高的地区;冻害严重、热量不足的地区等。冬小麦在以上3类地区的产量低,成本高,种不保收,经济效益不高。
对玉米种植面积进行调整,对于沥涝严重的平原洼地和干旱缺水的丘陵地区,要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对于热、光、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要扩大春玉米种植面积,以获得高产稳产的收成。
适当压缩和控制水稻种植,尤其是对于水旱干扰严重、种植分散、水源缺乏的地区,应对水稻种植面积进行压缩,从而缓解用水紧张问题。按照“以水定稻”的原则适当调整水稻集中产区的种植面积,大力提倡种植节水型水稻,实行有计划的水旱轮作。
扩大谷子、豆类、高粱、甘薯等供不应求的小杂粮种植面积,这些作物通常具备耐盐碱、耐涝、耐旱等特点,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如在涝洼盐碱地区扩大高粱的种植面积;在山区丘陵增大甘薯、谷子的种植比例;利用中茬混种、春夏平播、麦茬间种、三茬套种,以及利用地头、田埂、渠边种满种严等多种方式增加大豆类作物的种植面积。
利用沙质土地资源,增加花生的种植面积,利用盐碱地扩大向日葵的种植面积。
3.4减少城乡建设对耕地占用
将城市建设与城市改造相结合,对年久失修的危房、旧房、老房和住宅院落进行有计划的改造,把平房逐步改建成楼房,加大住宅建筑的密度,不但可改善市容市貌,还可大大降低建筑用地面积。尽量在远郊区县发展新工业,最好是改造利用坡地、劣地、滩地、荒地,少占或不占用耕地,严禁占用菜地。尤其是对于集中大片种植蔬菜的基地,应当严格进行保护,原则上不允许占用,可以确保城乡居民蔬菜供应,也是保护城市环境的需要,可对生态平衡进行有效调节,扩大绿地面积。
农村居民点和集镇建设,应统一进行规划,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对农村房屋建设密度和建设工地布局进行深入研究。通常情况下,乡镇企业应尽量利用荒地、山坡、空地以及原有建筑面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耕地面积的占用,建筑住房主要是旧村镇就地改造,提倡向空间发展,多盖楼房,尽量不和生产用地相争。
3.5积极治理三废与农田污染
科学引灌污水,坚持清污分流、废污分流,严格监测工业废水,符合农田灌溉标准以后才可以引灌农田。
综合利用煤矸石、工业废渣,缩减渣堆占地面积,降低渣堆污染农田水源的程度。
严格治理现有排污企业,尤其是排放“三废”严重,同时距离水源较近且无法治理的企业,要限期迁出保护区或转产、停产。
在新建具有污染性的企业时,应认真比较多套方案,选择最佳厂址,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农田的污染程度。
严格管理、规划、控制村镇企业,严防走“先乱后治”、“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合理使用肥料和农药,尽量少使用氮素化肥,多使用有机肥料;限制使用垃圾和污泥作肥源;禁止生产和使用666、DDT等高毒高残农药。
4结语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立命的基础和根本,加强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大。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多部门及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才能完成。可采取加强土地资源总体规划、提升现有土地生产能力、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减少城乡建设对耕地占用、积极治理三废与农田污染等多项有效策略,不断提高我国耕地利用水平,促进耕地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美球,赖昭豪,刘桃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利用变化及其展望[J].土壤通报,2019,50(2):497-504.
[2]张雪花,滑永胜,韩成吉.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9,39(3):144-150,155.
[3]潘佩佩,王晓旭,赵倩石, 等.河北省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8,34(6):85-92.
[4]高阳,刘慧芳,毕如田, 等.矿农复合区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影响因素分析——以晋城市泽州县22个村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131-139.
[5]孙丽娜,杨光,闫文义.基于乡镇尺度的耕地利用景观生态安全测定研究[J].环境工程,2018,36(11):162-165,178.
[6]袁浩博.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纵横,2017(11):106-111.
[7]李亚,何鉴孜.耕地红线的话语之争——可持续发展背后的争论及其思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5-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61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