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耕地集约利用及其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耕地集约利用是土地利用研究的焦点之一。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合理的探讨研究,并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和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这对于保护耕地资源、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主要从耕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确定、评价指标和方法的选取,以及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对策建议入手,梳理与分析国内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所需完善之处。
关键词: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一、引言
耕地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我国面临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土地供需矛盾愈演愈烈。要想实现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保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改变传统粗放利用的经营方式,合理、安全、高效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对耕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研究,能够了解目前耕地集约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找出耕地集约利用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充分挖掘耕地利用的潜力,并为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这对于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纵观目前,一是鲜有学者有针对性地对耕地集约利用评价进行系统研究,研究成果不够丰富;二是学术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创新力度不够,大多沿用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方法;三是耕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的构建一直是学术界长期探讨的焦点,但至今还未能确定统一的耕地集约利用内涵和公认可量化的指标体系。鉴于此,本文试图应用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对耕地集约利用现状研究进行探讨和归纳,为丰富耕地集约利用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二、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对农业用地的研究时最早提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马克伟研究指出,集约利用是在科技进步的前提下,在单位面积土地上集中投放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品产量和负荷能力的经营方式。土地利用的集约度是衡量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的劳动力、资本和技术都可以用来衡量土地利用集约度。每单位土地上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量越多,技术投入水平越高,土地产出效益就会随之增加,土地呈集约经营状态,土地集约度就越高;相反,土地呈粗放经营状态,土地集约度就越低。
国外十分重视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在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过程中始终将节约集约的理念贯穿其中。他们倾向通过投入的增加和资本的集中来提高耕地利用的效益。美国粮食专家布莱克本认为集约耕作是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满足世界粮食需求的最好途径。
虽然国内学术界对耕地集约利用的探讨会受国外研究的影响,但在内涵的界定上有一定的区别。董秀茹等学者指出,农用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是动态、相对、可持续,要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时因地对其内涵进行界定。赵本宇等提出耕地集约利用内涵要与新形势下生态农业的发展相适应。郭其友指出,遵循土地发展的自然规律是具体实施土地集约化经营的前提条件,要选择合理的集约型的土地经营方式。许树辉认为,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管理,实现土地的永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学者一方面认同经济学所接受的传统的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将土地集约利用等同于集约经营,认为可以增加土地投入来提高产出效益;另一方面,学术界也对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进行了有效扩展,增加土地投入,除了能带来经济效益,还能提高耕地利用的综合效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三、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的选择
国内学术界对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探究的主要思路还集中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的选择上。由于专家学者对耕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理解有所不同,所以对其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从经济效益测算耕地集约度、从综合效益评价耕地集约利用。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1. “经济效益最大化”指标体系
从“经济效益最大化”角度去评价耕地集约度时,大多学者会首选能够反映单位面积投入水平的资本、 技术、劳动等属于价值形态的指标。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构成差异,从资金集约、技术集约和劳动集约三个方面来构建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分别计算资金集约度、技术集约度和劳动集约度,以此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2. “综合效益最大化”指标体系
从“综合效益最大化”角度去评价耕地集约度时,多数学者试图建立一套完整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包括耕地投入强度、耕地利用程度、耕地利用效益和耕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但就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有关耕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构建比较薄弱,仍需进一步完善。
(二)評价方法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选择有颇多的探讨,综合来看,单项指标评价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这两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最为广泛。
1. 单项指标评价法
影响力最高的单项指标评价法是布林克曼提出的集约度公式,通过计算单位土地面积上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量来衡量土地利用集约程度。I=(A+K+Z)/F,其中,I 为集约度,A 为劳动工资,K 为资本消费额,Z 为经营资本利息,F 为经营面积。此公式多应用于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评价的耕地集约度。在现实情况下,耕地资源利用并不是投入越多,效益就越高,因此上述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
2.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纵观现有的研究成果,多数学者会选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来评价耕地利用的集约度。在早期的研究中,对于指标权重的计算,主要采用主观赋权法,如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随着研究的深入,主观赋权法的缺陷日益暴露,转而采用客观赋权法计算指标权重,常见的方法有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等。从专家学者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层次分析法、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这三种方法的应用相对比较多,发展也比较成熟。鉴于方法本身各自的特点,它们所适用的评价对象有所不同。因此,在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原则,选取能反应耕地集约利用的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按照主观与客观结合的科学思路,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耕地利用的特性等进行评价方法的筛选。 四、提高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建议与措施
推进耕地的集约利用,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要以有限的耕地资源满足不断增长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要。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土地集约利用的先进经验,就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增强耕地保护意识,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要加强農民的文化素质教育,强化责任和忧患意识,坚持节约和保护优先,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
二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坚持耕地量质并重、科学管理。科学合理规划和优化农业用地结构,提高农业用地质量,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实现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提高耕地资源的综合效益。
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切实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努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复种指数,依靠科技进步,加速提升耕地集约利用水平。
四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健全动态监测系统。建立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改善耕地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建立健全信息监测体系,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五、总结与展望
要想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耕地集约利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分析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并对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选取、评价模型的构建等方面对展开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测度以及综合效益的分析意义重大。就目前而言,我国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虽然研究内容比较丰富,但是研究成果还不完善,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统一的评价方法还未形成,还有大量的工作待进一步开拓和深化。
一是在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中,对于指标的选取、指标权重的测算还应综合考虑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二是关于耕地集约利用模式的研究有待加强。不同的区域会有不同的耕地资源特征,由区域类型的不同所导致的空间差异会造成各自有其合理的集约利用模式。在耕地资源有限供给的前提下,如何在时空上有效合理地分配耕地资源,并使其与其他经济资源(人力、资金、技术等)合理组合,而又不破坏生态环境质量。这些目标和任务都是值得去深究和探讨的。
三是技术投入是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要素之一,但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多数学者是在假设生产技术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进行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的,这就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偏差。往后的研究,如何将技术水平科学合理地考虑进去,这是值得思考的。
四是关于耕地集约利用评价,除了考虑集约度,还应关注集约度的合理性问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耕地集约度会有所不同,另外,耕地集约度也会受生态环境的影响。应该试着从微观层面来研究耕地集约利用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伟.土地大辞典[M].长春出版社,1991.
[2]彼得·布莱克本.与其扩大耕地,不如集约耕地[N].参考消息,1996-03-16.
[3]董秀茹,王秋兵.农用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界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7(23).
[7]邵晓梅,王静.小城镇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比较研究——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0l).
[4]赵本宇,张文秀.新形势下耕地资源集约利用及其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19).
[5]郭其友.非耕农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J].中国土地,1998(03).
[6]许树辉.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配置模式探讨——以湖南省浏阳市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02.
(作者单位:镇江市国土资源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926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