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语文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敏德龙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全面发展,为孩子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应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乐学会学,学懂知识,学会做人,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优化;素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7-0098-02
【本文著录格式】敏德龙.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语文素养[J].课外语文,2020,19(07):98-99.
在教育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作为小学教师要明白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为孩子在小学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应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通过学习语文,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思维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要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他们在成长道路上走得更坚实。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要始终将德育放在首位
笔者认为:学习先学做人。因此在教学中要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素材,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在小学课本中安排的内容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例如我在教《草原》这一课时,引导学生从草原的景色去分析,去比较,让学生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让学生知道祖国有56个民族,体会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珍贵情谊,从而产生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通过活动课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主战场,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通过课堂活动深化、调节、补偿、强化课堂教学。由此可见语文活动课的重要性。想发挥它的独特作用,教师要想上好课,必须备好课,活动课也是如此。只有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自始至终兴趣盎然,在愉快中学到知识。如让他们走进大自然,培养观察能力。刚入学的孩子,以感性认识为主,对文字理解能力不强,因此,直接给予视觉的形象对于他们才是最真实、最生动、最感兴趣、最易于接受的。有的课文,如果只限制在课内,短短的几句话,学生很快就背下来,但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如可以组织进行“找春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在大自然中寻找春天,孩子就会发现春天的特点。这样既深入理解了课文,也增加了知识,培养了观察力。
还可以做一些模拟试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有一些课文可以采用“做一做”“画一画”的方法,帮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突破难点。如教《詹天佑》一课,开凿隧道一段是教学的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在活动中让学生动手画出开凿隧道的简图来,比比谁画得最切合文意。这样学生通过眼、手、脑并用,既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又简化了教学的内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培养了学生独立理解课文的能力。还可以续编故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听故事、讲故事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我经常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讲故事或编故事。如学了《凡卡》一课,让学生展开想象,爷爷会收到凡卡的信吗?凡卡后来的生活会怎样呢?也可以让学生续写故事,续编故事能满足学生想把故事不断延续下去的愿望,学生很乐意完成这类作业。在续编故事时,学生的想象力和作文能力会得到较大的提高。要想续编的故事合情合理,学生就得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这样能使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系,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语文活动与实践给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提供机会,能激发学生兴趣,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是工具,是人们社会生活交际的工具”,满足了学生生活的内在需要。语文活动与实践着眼于语文学习空间的开拓和语文学习实践的落实,引导学生将语文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家庭密切结合,使学生真正走向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
三、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
要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这一原则。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就是强调了对学生自学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作为一项教学改革的重大任务来抓。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得更好,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学生的能动性,即充分相信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充足的自学时间,可把课堂教学时间用于自学训练,使学生去读书、思考、议论、写作。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要靠自学的实践,因而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学的主体位置要充分显示,把学生训练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解除学生的心理束缚,使学生踊跃提问,热烈发言,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说错、做错,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在老师讲课过程中质疑。教师要乐于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不歧视发言有错误的学生,给发言积极的学生以鼓励。不偏向优等生,不歧视差等生,一视同仁,使课堂出现活跃热烈的气氛,使学生经过多次自学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同时,教师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掌握学生个体差异,尤其要给后进生更好的关怀和鼓励、更多的爱,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習、发展。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就增强了。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要培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即教师能以满腔热情引导学生自觉地完成学习。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其次引导学生去读,以读代讲,以读感悟。同时在课堂上要打破教师只提问,学生机械回答的模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学生思维和阅读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强化自主学习,并不是不要教师教,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学习前,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谋划者;学习时,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有时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师生关系平等,做学生的好朋友;学习结束,教师是学习过程的评价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阅读水平、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五、教师教会学生自学
语文自学能力,不同于听说读写的具体能力,它是各项语文能力组成的一个整体,是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的能力。语文自学能力不仅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本因素,也是发展各学科自学能力的基础。 培养自学能力,研究自学方法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时代要求。同时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学习的潜力,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坚持下去,严格要求,认真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一定会提高。要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自学的认识,没有真正的认识,没有锲而不舍的心理,就难以有坚忍不拔的、持之以恒的自学动力和行动。要给学生指明自学的方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要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尤其注意个别指导,要及时给学生介绍并指导购买适于自学的工具书、参考书,经常给学生提供有效的自学信息。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适合学生的自学方法,要使每个学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回顾和检查自己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发现和克服思维中诸如判断、分析、归纳、论证等方面的失误,从思维上总结自学的经验和教训。自学训练要全面规划,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多次反复。学生自学能力要在长期的自学活动中形成,它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不是朝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侧重于某些教学环节,而是在教学活动全过程中下功夫。课前预习是自学能力的开始;课堂教学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主要阶段;课后复习要在自学的基础上整理、巩固、消化、吸收;测验考试不仅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而且是对自学能力的检验。教师要通览教材,瞻前顾后,做到胸有全局,确定每学年、每学期、每单元乃至每课的自学要求和训练重点,有条不紊地进行训练,功到自然成。
总之,上好小学语文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既要能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又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学生乐学会学,学懂知识,学到做人的道理,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80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