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与工具性课程,小学数学教师要重点关注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与创造性,引导小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融入课程探究,形成初步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以及数形表象,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首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原则进行分析,并对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进行探讨,希望为激发小学生数学学科的自主性、能动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50-0041-02
引 言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探究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力求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更上一个台阶。创设问题情境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被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象,打造出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获得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探讨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十分必要。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1.针对性原则
一切教育活动都以学生为主体。在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数学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认识到学生才是问题探究活动的主体,一切问题情境的创设都要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学习能力。通常,问题情境创设都是基于新课内容开展的,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投入学习,教师要立足“有效”二字,保证问题情境的针对性。具体来说,问题情境创设应当具有导向性,基于新课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问题创设,引导学生快速融入新课,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克服学习障碍,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问题情境的创设还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踮一踮脚”就能找到解决方法,如此才能保持高涨的探究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趣味性原则
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如果一味地以灌输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学生将无法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也将产生畏难情绪,学习效率难以得到提升[1]。小学数学教师要挖掘数学学科中的生动趣味性内容进行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基于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自我认知能力,创设出符合小学生认知能力与兴趣点的问题,以此吸引小学生积极融入问题探究过程。例如,在问题情境创设中,教师可以从小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动画片、生活经历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确保学生保持高涨的探究兴趣,更好地学习数学。
3.层次性原则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名学生在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上都不尽相同。数学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也要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层次地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层次性的问题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从基础认知逐渐向深层次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除此之外,要确保数学问题的衔接性,在循序渐进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2]。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1.创设实践性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于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究兴趣,乐于动手进行实践操作。在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时,可以基于小学生的实践特点,创造具有较强实践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带着好奇心进行问题探究,通过动手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在玩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例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一課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准备一页白纸,剪出一个梯形,随后随机地将这个梯形剪成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随意进行剪纸操作。学生完成剪纸后,教师向学生提问:“梯形可以剪成各种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我们通过这些已经学过的形状面积计算相加,是否可以得出梯形的面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拥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根据教师启发解决问题,获得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2.创设丰富的趣味性情境,吸引学生融入探究活动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他们在这一时期思维活跃,喜欢新鲜事物,但自制力有限,难以在同一事物上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基于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创造一些生动、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活跃课堂氛围,增加数学学科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与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融入问题探究中来。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爱玩、爱热闹、好奇心强的特点,将数学知识与故事、游戏结合在一起。教学“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一内容时,由于这一知识点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带着小狗去公园草地散步时,当你呼唤小狗时,它是直线跑过来还是会围着草地转一圈后再过来?”问题提出后,学生在心中已经有了初步的答案——小狗是直线向我们跑过来。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用白纸画出两点,在两点之间用直线与曲线进行连接,随后用一条绳子根据画出的直线与曲线进行摆放,对比摆放后的绳子长度。由此,学生明白了两点之间直线短于曲线的道理[3]。
3.创设梯度式的问题情境,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进步
针对小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创设梯度式的问题情境,以小学生现有水平为基础,进行层次性问题设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问题探究过程中获得进步[4]。例如,教学“中括号”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为数字增添符号的问题探究情境。首先,在黑板上写下10 2 3 7=105,让学生随意添加数学符号,只要等式成立即可。很多学生经过简单运算,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观察学生的运算结果后,写出第二个等式:10 2 3 7=28,然后提出相同的问题。运算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括号这一知识点,并再提出第三个等式:10 2 3 7=200,引导学生运用小括号方法进行计算,由此得出10×2×(3+7)=200,对小括号相关内容进行巩固。随后,再引出“中括号”的教学。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创设,学生一步步地积极融入问题情境,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结 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基于小学生心理特征进行的有效教学方式,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吸引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提升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要遵循问题情境创设原则,不断探究与实践问题情境创设策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张玉辉.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教学[J].学周刊,2020(03):57.
周艳.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32.
王莲芳.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探讨[J].学周刊,2019(35):89.
伍渊泼.问题情境设定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名师在线,2019(32):33-34.
作者简介:郭敏(1986.1—),女,安徽合肥人,本科学历,小学二级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83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