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预习的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提倡學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要帮助学生养成新的学习方式,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依照自身特点和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发散思维、勇于创新。课前预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它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在课前自学。预习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路径之一,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成为教学趋势的今天,课前预习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对课前预习的必要性进行阐述,接着对目前小学生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预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50-0029-02
  引 言
  语文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属于比较基础的课程。想要真正学好语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仅要多读多看,还需要掌握高效预习的方法。其实,很多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认识不够,没有真正理解语文学科的内容,看到其学科教学的本质。小学是学生学习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反思,才能让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1]。以学定教,可以看出教师向学生教授知识,应该是在学生自我学习之后。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进行总结、反思,之后再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这样才会让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一、小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不重视预习活动
  目前,很多教师觉得学生的课前预习可有可无,学生只需要在课上认真听讲就可以了[2]。这些教师将课堂的主体地位紧紧地握在自己手里,显然没有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其实,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讲授,而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任何课堂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的语文实践,而每天的课堂预习就是学生自主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
  2.预习指导的目标和方法不明确
  目前,很多教师能够认识到学生课前预习的必要性,也期望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相应的培养,但是有的教师不能明确学生的预习目标和具体实行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并未对此进行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师只能依靠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此进行处理。比如,部分教师只将学生的课前预习当成家庭作业,布置时没有明确学生的具体预习目标,也没有对学生的预习方式进行指导,这就会让这个阶段学生的预习效果参差不齐。一些教师仅仅告诉学生“我们明天讲第XX课,请大家回去预习”,这样会让学生无所适从,预习效果一般,甚至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教师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必须明确每一课的预习目标,指明预习方向,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才会更加积极、高效和有计划地开展课前预习。
  3.预习和课堂教学脱节
  目前,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是由导入开始的,并不检查学生的预习状况。这既没有展示学生的预习成果,很难让学生体会到相应的预习成就感,而学生的预习状况就是他们学习情况最好的展现方式。不把学生的预习作为教学的初始点,这就让课堂有效时间有所浪费,难以实现有效课堂的构建。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定教”,一些有经验的教师通常能从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过程中快速捕捉到学生什么地方已学会,什么地方还不懂,对既定学习内容进行选择,对预先所设定的教学策略进行优化,让其小学语文课堂走向高效。无论是基于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基于小学语文教材要求,课前预习指导都应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问题。比如,预习《两小儿辩日》时,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理解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谈谈自己的看法,并理解本文的思想内涵。这样的预习要求过高,并不符合课堂教学实际。因此,教师要设计适宜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预习活动。
  二、小学生预习问题的解决策略
  1.树立“先学后教”的理念
  有效的教学不是小学语文教师单方面进行施教活动,而是需要学生主动学习,然后课堂上师生有效沟通与交流。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指导,师生都需要树立“先学后教”的理念。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成为教学趋势的现阶段,课前预习再次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宠儿”。课前预习是保障学生学习质量的基础,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主要途径。所以为了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课前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意、解决生字词,学会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批注。同时,教师还需要设计有效的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前完成课后思考习题,进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2.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1)提出预习要求。教师要依照教学目标明确学生的预习要求。预习要求要一一罗列出来,只有抓住重点,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操作。教师还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对要求进行详细描述,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学会提问。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初级阶段,教师要注意手把手地指导学生。比如,每天用小黑板进行提示,教会学生在文章中使用符号标记方法,可以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文章的自然段序号,在新的字词下做标注,在关键词、名人名言、成语下做出相应的标志,在佳句下画上浪线,在有想法、有问题的地方的旁边写上一两句话或做出标注。
  (2)突破关键环节。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初读课文,以便认识生字词和课文大致内容。初读课文是预习的第一个环节,更是一个关键环节。如果把初读课文仅仅当成找出生字词的预习,就有点本末倒置了。要突破这一困境,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的预习指导策略。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有了这样的突破,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也能发现问题,这样不但可以提升预习的深度,而且学生如果带着问题再听教师讲解更可以提高学习质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思考,对学生所发现的问题多给一些正面评价,让学生勇于质疑。同时,教师还要依据小学不同年段的要求和课文特点,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3)丰富预习形式。课前预习的实质就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课前学习。在不为小学生添加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教师可以依据文章内容,引导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进行预习,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预习,把预习内容分成几个模块,按小组分工完成。预习《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预习指引:初读课文(课文结构、完成思维图)、我的感悟(用一个词来形容桂林山水、重拟题目、用简洁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我的批注与发现(勾画句子,注意修辞描写等)、我的小练笔(用总分总形式写校园某一处的景观)、基础知识操练(生字词)。然后,由小组内的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并要求在课堂上分享其预习成果,这一过程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并且以讨论的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保持较高的积极性,以多种形式开展预习活动,让学生觉得预习是一项有意思的活动,逐渐意识到预习带来的乐趣。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单独进行预习[3]。
  (4)尝试单元预习。很多教师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利用教科书的编写特征,把同一单元的几篇文章进行合理整合,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都是讲的别人的故事,却又好像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是童年生活的精彩再现。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本单元课文时,除了了解生字词和内容外,可以适当布置一些和课文主题相关的小练笔,写一写自己纯真的童年,用心感觉生活,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与之对应的单元整体预习应运而生,单元总体预习的实施流程与常见预习方法大体相同,包括提出问题、明确目标、确立步骤、检查评价等。
  3.重视预习检查
  预习检查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状况,便于在预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4]。预习检查就是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展示。教师激励和检查预习成果的主体是学生,在班上开展“预习之星”评选活动,积极引导更多的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检查方式也有很多,可以是课前检查,也可以是课堂检查,教师不仅要检查学生在书上的备注,也要检查学生的课文概括、内容叙述等情况。如果学生是借助预习单进行预习,还可通过对预习单的批阅来检查学生的预习状况。此外,可以通过分享与评价的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结 语
  课前预习是指在教师讲授前,学生先自主地阅读新课内容,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做好上课接受新知识的准备活动。预习指导不到位不行,越位也不行。过于笼统的作业布置,会使学生感到迷茫,让课前预习流于形式;太细致的方法指导会使学生不堪重负,甚至出现厌烦和抵触情绪。教师的预习方法指导是学生预习有效实行的保障,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学段教学目标等特点,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指导。
  [参考文献]
  李仲维.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效預习方法谈[J].学周刊,2019(23):84.
  姚惠凤.携手一单,优化整课——小学高段语文课前预习单设计的思考[J].教育视界,2019(06):56-58.
  侯靓.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微探[J].小学教学研究,2018(27):55-56.
  童雄威.初中语文预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名师在线,2016(11):15-17.
  作者简介:洪棉(1983.11—),女,广东阳春人,小学二级教师,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级长”“语文能手”“教学标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83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