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设计和施工以及监测的实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孔文健

  摘   要:通过地质和建筑设计地基承载力、变形等要求的资料收集与整理,确立了大直径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适宜性,完成了相应的设计和专家审查;通过对现场施工的控制、验收,经第三方检测,本复合地基达到设计要求,同时对建筑主体在建设过程中进行沉降监测,满足国家相关变形规定,验证了设计的安全性;同时本工程也为业主节省了工期,为业主创造了更好的效益。
  关键词:强风化岩地基  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  沉降监测
  中图分类号:TU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10(a)-0001-04
  建筑物4号楼主楼21F+1层,室外地面以上总高为67.05m。建筑物基本情况见表1。
  该工程主体原设计采用筏板基础,持力层为中风化泥质砂岩,基础开挖后,地基为强风化泥质砂岩,厚度较大,天然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拟采用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处理后地基承载力要求≥600kPa,压缩模量≥20MPa。
  1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及设计参数取值
  (1)场区地基开挖后,地层主要为侏罗系蓬莱镇组(J3P)泥质砂岩,其岩性特征如下:褐红色,粉粒结构,泥质胶结,薄~中厚层状构造,表层强风化,岩石较破碎,岩质较软,埋深在444.45~445.09m,层厚3.8~4.3m;其下为中等风化岩石,岩芯多呈短柱状,岩质硬,埋深在440.65~440.86m,此层未揭穿;(2)场地内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水量较小,埋藏较浅,无统一自由水面。岩石裂隙水受大气降水及地下水迳流补给,水位变化主要受季节性控制。(3)基坑已开挖至标高444.4m处,筏板下地基持力层主要为强风化泥质砂岩(而非详勘报告所示的中风化泥质砂岩)。根据施工勘察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设计参数取值见表2、表3。
  2  复合地基工程设计
  (1)桩长。
  以中风化泥质砂岩为桩底持力层,嵌入长度≮1.50m。取本楼施工勘察报告中1、2、3、4、5号钻孔及剖面资料作为计算依据,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2)桩径。
  根据地区已有建筑经验及现场实际情况,拟采用旋挖机械干法成孔,设计桩径为750mm。
  (3)桩间距。
  筏板基础下揭露地基土为强风化泥质砂岩,该层承载力特征值fak取260kPa。各土层的桩的侧阻力特征值qsi为:强风化泥质砂岩:70kPa;中风化泥质砂岩:190kPa。桩端位于中风化泥质砂岩上,嵌入中风化泥质砂岩不少于1.5m,桩端端阻力特征值qp为2000kP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Ra=upΣqsi×lpi+αpqp×Ap= 2195.8KN   取值Ra=2150KN。由设计要求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600KPa,按fspk=m×Ra/Ap+ β(1-m)fsk得,m=(fspk-βfsk)/(Ra/Ap-βfsk),m=0.079,一根桩担负的面积A= Ap/m=5.592,采用正方形布桩, S=2.36,取S=2.30m(筏板边缘处因与桩位相距较远,适当增加桩点),处理范围内布置桩数为158,实际置换率m= Ap/A= 0.083>0.079,设计后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达到fspk=620.8 kPa≥600kPa,满足建筑主体设计要求。
  (4)压缩模量。
  地基处理后的变形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规定计算复合地基压缩模量Esp,复合土层的分层与天然地基相同,各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等于该层天然地基压缩模量的ξ倍,ξ值按下式确定:由ξ=fspk/)fsk及Esp=ξ×Es,ξ= 2.307得最小Esp=46.14MPa≥20MPa;满足建筑设计要求。
  (5)桩体强度:桩顶σp max=Ra max/Ap= 2195.8 /0.442=4972.8kPa,桩体抗压强度fcu≥3σp=14.9MPa,由于工期较紧,要求砼前期强度较高,桩体强度等级取C25。
  (6)褥垫层:根据建筑物荷载及基底土质情况,结合地区建筑经验,桩顶设置20cm厚砂碎石褥垫层,中砂碎石比为1:3,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再在其上铺设10cm的C15砼垫层进行封闭,防止地下水软化桩间土层,铺设范围为各边外扩300mm。
  (7)复合地基的构成及桩的布置。
  桩复合地基的构成见图1、图2;建筑地基处理的实际布桩数为158根,见图3。
  3  复合地基工程施工控制及检测
  (1)成桩工艺:采用旋挖钻机干法成孔,场地平整確保钻机施工有平台;选择合适的旋挖钻头;编制合理的施工材料与混凝土计划;对各桩位采用全站仪进行测放并测定标高,做好护桩,同时对各桩位轴线进行复核,施工过程中及时对各桩位进行复检;旋挖钻机应移动平稳就位,同时对钻机周围进行有效清理,钻机对中前复核桩位,启动电脑自动复位,钻机自行调整至钻杆、钻头中心和桩位中心点对准;钻进中根据地层的变化及时调整钻头类别,同时及时复核地层,并作好记录,钻至设计标高并复核达到设计要求的持力层深度后清孔。清底工作对复合地基承载力影响极大,拟在成孔后用专门的清底钻头结合人工方式清理沉渣,沉渣厚度控制在2cm以内。成孔完成时和浇桩前加强检测。清孔时,钻头下降到原钻探深度,原位正向旋转4-5转钻头,使孔底的沉渣旋入容斗内,同时利用旋挖斗的平底斗齿将孔底清理为平底,然后提出旋挖斗卸渣。要求第一次掏渣后需用测绳或钢尺检测孔深,如测量深度和钻进深度一致,清孔合格,否则应用旋挖斗继续清渣至合格。清孔后及时用测量孔深,复核设计孔深,并记录,检查孔的孔径、倾斜度等各项指标是否合格;浇注混凝土前应复检孔深,看是否有塌孔发生,如遇塌孔或沉渣过厚时,及时用旋挖斗进行二次清孔。   (2)复合地基检测。
  复合地基检测前的桩体养护期应不小于14天。由具有法定资格的地基检测单位进行复合地基检测。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及本工程实际情况,复合地基检测采用:A单桩承载力载荷试验,试验数量为总桩数1%,且单体工程的试验数量不得少于3点,最终确定试验根数为3个;B桩间土地基承载力载荷试验,试验数量為总桩数1%,且单体工程的试验数量不得少于3点,最终确定试验根数为3个;C低应变桩身完整性检测,检测数量为总桩数158根。
  4  建筑主体沉降监测
  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等布设的基准点3个、变形观测点位12个,于建筑到地下室负1层顶开始埋点测量,每建筑加载三层观测一次,封顶后1~3个月左右观测一次(视荷载加载速度而定),直至沉降数据达到《建筑变形测量规程》规定的稳定性指标时可停止观测工作。
  5  结语
  (1)本设计经四川省非本单位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外部审查合格;
  (2)本设计在业主、监理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下完成了专项施工,各项合格;
  (3)本地基处理工程完工后经专门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合格,达到建筑设计的要求;
  (4)本设计经主体沉降观测,建筑总体沉降达到稳定条件,其变形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5)本设计从设计、施工到检测总计工期1个月,较其他方案都节省了工期和造价。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JGJ79-2012  J220-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 龚晓南.复合地基理论及工程应用[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龚晓南.复合地基设计和施工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 吴平.成都地区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筏板受力特性研究[J].安徽建筑,2015(5):86-89.
  [5] 梁勇.素混凝土置换墩复合地基在成都高层建筑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四川地质学报,1998,18(4):288-2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26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