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明古察今,知史洞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军

  《舞台哲理》蕴藏着余秋雨对知识分子文化和当代人文精神的影响,以及他为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价值实现方式所找到的新途径:走向社会,走向民间。
  基本信息
  书名:《舞台哲理》
  作者:余秋雨
  ISBN:978-7-5002-2580-5
  装订:平装
  语种:简体中文
  页数:233页
  定价:25元
  开本:16开
  出版社:中国盲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11月
  《舞台哲理》是余秋雨文集《秋雨文化》四卷丛书中的一本,浓缩了余秋雨有关戏剧理论的学术精品。翻开此卷,作家将读者带进了贵池傩和昆曲,给读者介绍了关汉卿和汤显祖,剖析了李漁和黑格尔……淋漓尽致的文化震撼跃然纸上。
  余秋雨善用散文的形式普及文化,通过散文来唤醒人们的艺术生命意识、历史忧患意识和民族意识。诗一般的语言叙述艰涩的哲理问题,把智性的议论与诗性的抒情水乳交融的结合起来,使深奥的理论饱含着情感色彩,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情理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浸满了一种历史的思考和感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在一种哲理的词语中栖身。
  在历史、艺术与文学之间,余秋雨创造性的找到了契合点,以他巨大的历史穿透力和敏锐的艺术眼光,赋予历史现象和艺术人物浓重的忧患色彩,但这种忧患意识的落脚点却指归现实,点明了作家文化观点的终极目标:回顾历史,正视现实,主动促进现实文明的发展。
  他艺术性地把握住最原始的史料和尽可能开阔的现代意识,以明古而察今,知史而洞生,在文化学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历史与现实、艺术与理想之间,纵横捭阖地进行了富于时代意义的思想驰聘,形成了《舞台哲理》中特有的低徊、感伤的历史和艺术氛围,他的散文式的论述带给了读者极大的美感与阅读效果。
  引逗出读者的感官味觉是文化大餐的特殊功效。《舞台哲理》引证丰富,立论高远,结构匀称,落笔如行云流水,舒卷之间灵性激溅,有博雅的文化内涵,笔端饱蘸着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却并不偏激,字里行间充满着迈越历史、超越艺术、超出民族的睿智哲思与平易朴实。
  余秋雨在一种诗意的叙述风格中,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笔法、戏剧笔法、故事传奇、镜头特写、典故引证等多种手法,这些别具风格的写作手法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为深刻,文章更为耐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卷四·解析李渔》中,把小说素材引入散文,并作了大量栩栩如生的细节描绘,大大增强了散文的叙事性和可读性,使得文章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始终充满着阅读的张力。从而使读者在接受文本时不会感到精神上的疲劳,而大部分篇目均有文人骚客以及各界名人志士们不同风格的风流余韵和奇闻轶事,这些成为了文本中的一个个兴奋点,不断刺激着读者的阅读兴趣。
  余秋雨的语言极其讲究结构,每隔一两行就有一个鲜活的词语组合,每隔三五句就有一个漂亮的句子,每隔三五段就有一段出色的议论。此外,他还注意运用对偶、排比、隐喻、明喻等修辞手法,点染和增强了语言表达的色调和效果,构成了声情并茂的语言气势,这种类似于讲演的效果,在作家与读者之间建立了和谐的沟通与交流。他还善于融幽默讽刺的笔法于雅致的语言中,如在《昆曲探幽》中的《两头脱空的尴尬》《不可思议的社会性痴迷》两文中屡屡出现的反讽笔调,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之余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他因历史而博大,历史因他鲜活。”在余秋雨的文字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潮,思索和反问。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了他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舞台哲理》蕴藏着余秋雨对知识分子文化和当代人文精神的影响,以及他为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价值实现方式所找到的新途径:走向社会,走向民间。
  编辑 鲍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27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