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工作逐渐进入良性发展阶段,传统的以智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已不能够支持学生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其内心特点上来说也较为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所以在实质的教学工作中,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应该着手研究学生的心理影响因素并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教学工作开展的实际问题,简单谈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初中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03-0087-02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家庭结构和家庭生活受其影响也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当然随之而来也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各种心理疾病和心理健康问题也就随之而来。调查显示,我国的青少年健康水平相较于过去有着较为明显的降低,尤其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更是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初中生心理存在的问题
  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并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笔者结合自身教育实践经验,认为现阶段我国青少年心理状况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自信心缺失
  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自我信任的主观概念,在学生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事务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准确表达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尊重、自我理解。而在传统的班级管理和班级教学中,往往缺乏对于学生自信心建立的相关教学,而初中阶段正是课程难度上升,学生成绩分层明显的时间,一部分學生因为学习压力的上升可能因为某次考试失利就会丧失对这门课学习的信心,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另一方面学生可能由于原生家庭过高的期望,而在生活学习上受到来自家长的诸多消极的负面信息,从而进一步丧失信心,产生自卑的不良心理。
  2.社交能力不足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中,教师的关注点总在于如何让学生学好,殊不知学校除了是一个学习场所之外,更是一个开放性的公共场所,当然也就避免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学生阶段的孩子往往由于社交经验匮乏而无法处理社交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和纠纷,更有学生坦言:“我不知道如何与同学相处。”另外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有的学生因为成绩优异而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广泛关注,而那些成绩不突出,表现不好的学生则容易被教师所忽略,长此以往,矛盾就产生了。如果没有班主任从中调和并正确引导,学生心里就容易出现社交方面的问题。而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校园霸凌事件背后都会有一群有着社交方面问题的学生,这难道还不值得教师重视吗?
  3.挫折教育的缺失
  反观目前的校园,不难发现很多学校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校园自杀事件,而这些令人心碎的悲剧背后则是挫折教育的缺失和教师引导的缺位。面对日益加重的学业和教师家长的期盼,很多学生一旦某次考试失利,就会觉得“天塌了”,再想想自己即将面临的责备,敏感的内心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和难以摆脱的压力,最后轻则影响学习,无法在课堂集中注意力,陷入长久的失意悲观情绪中;重则影响身心健康,出现神经衰弱和失眠多梦的情况,更有甚者就会出现类似自杀的倾向。
  另外,初中阶段的学生可以说正是情窦初开,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的时候,这本没有什么错,但是这时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无法正确处理自己内心的悸动和蓬勃而出的情感,这也就需要班主任的进一步干预和引导,使得学生把重心放回到学业上,以免对学生身心造成进一步的伤害。此外,有的学生比较害羞,对于这方面的问题不方便对父母讲,而班主任也没有注意这个问题,这就会造成学生内心的情感无法宣泄,长此以往,就会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心神不宁,老想看看“心中的她”,从而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业上。
  三、心理教育的原则对策
  在复杂琐碎的班级管理中,许多教师都会头疼于“差生管理”,在此方面更有甚者甚至采取了“破罐子破摔”的放任式管理模式,让这一部分学生放任自流,而把工作重点放在了中等或者优秀的学生身上,这种功利性的管理模式显然是不适合学生发展的,要知道教师不仅仅只是“文化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大朋友,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引导者,更是学生内心情感倾诉的倾听者。对于所有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而不是分级、分层式的差别对待,所以作为班主任的我们,不妨尝试换一种沟通方式和管理办法,以新的思路去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防治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做好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
  1.以真情感化学生
  在以往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尤其在对学生的品德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环节中,教师往往会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素材和课本的收集上,但一味照本宣科式地灌输型引导模式会造成学生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情况,要知道课本和案例乃至道德概念都是苍白无力的,如果不联系实际,学生就很难接受课堂传输的思想。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讲道理时如果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情况,就更容易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更进一步地影响学生的言行。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班主任自身真实情感的流露,以此来打动学生敏感但懵懂的内心世界,并采用学生熟悉的例子有的放矢,使其真正明白道理之下的情感。
  2.以实际行动规范学生的内心情感
  人是环境中的人,是社会中的人,因此学生会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习生活的环境,并通过自身的行动作为榜样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从一般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中,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正确的引导,以身作则的鞭策往往会更容易成就一个身心健全的人,从而使其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3.适时增加挫折教育环境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应该在班级管理和日常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挫折教育的环境,以达到学生切实掌握知识并增强抗挫折能力的目的。此外,适时的挫折教育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只有在逆境中“饱经风霜”,接受历练,才能深刻理解成功的喜悦,因此挫折教育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应该在班级管理教学中得以体现。
  4.适当开展班级活动,促进学生良性社交
  初中阶段的学生,因其年级阶段的心理特点,在社交过程中的许多方面都不能很好地把握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时就需要班主任通过人为的干预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对错,什么是分寸,从而在学生之间形成一股良好的社交风气,杜绝校园矛盾和校园霸凌事件的产生。此外,各种社交活动的开展也能进一步增强孩子的团队意识,能够在学习中做到团队合作,共同进步。
  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学生生来就都有一颗向善的心,受到环境的诸多影响,才会分出了后天的优劣,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都应该成为每一个合格班主任的必修课,这是时代赋予班主任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周 芹.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0):106.
  [2]陈国楷.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9(31):164.
  作者简介:杨青凌(1975—),壮族,广西南宁人,中学一级教师,本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31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