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发育。通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调节不良情绪,从两个方面对班主任进行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进行了讨论,并从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开展实践活动、规范自身行为习惯,三个方面对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策略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不良情绪
  小学阶段为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需要将这一工作融入日常教育中,并发挥出榜样的作用,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学生能够获得启迪,保障学生能够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发挥出渗透式教育的实际意义。
  一、班主任进行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班主任进行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在对这一内容进行分析时,需要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总结。第一,教师在设计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并按照教育工作需求构建课程形式,达到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的目的,为之后的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渗透式教育需要融入教学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进而让教师在构建课程形式时,会充分利用教学素材,连续不断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教育的系统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调节不良情绪
  现阶段的班主任进行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调节不良情绪的意义。第一,由于班主任的工作主要为调节班级氛围,进而在应用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为之后的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难以自主调控情绪,在与同学玩耍时容易出现矛盾,教师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二、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策略
  (一)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
  为了能够在班主任工作中合理应用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需要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第一,班主任通常负责一门科目的教学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途径,但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教师需要先构建教育目标。例如:当班主任负责语文教学时,可以利用教材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发挥出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意义。另外,由于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较为枯燥,学生难以提高自主学习积极性,为了发挥出渗透式教育的应用有效性,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例如: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在备课时,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使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促进心理发育,推进学生健康成长[1]。第二,将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到教学工作中时,为了达到更快速地给予学生帮助的目的,需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时,可以应用“朋辈”的方式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学生优化心理健康状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开展实践活动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实施时,需要开展实践活动。第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在教育时,不仅需要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成绩,还需要合理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践探究能力。例如:当学生存在自我意识较强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定期开展有关分享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分享玩具、零食等,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形成分享意识。第二,在开展实践活动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喜好设计实践活动形式,并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例如: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构建教学方式,将课堂与生活融合在一起,锻炼学生的心境,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意义,引导小学生健康发展。
  (三)规范自身行为习惯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为了能够在班主任工作中提高实施有效性,需要教师规范自身行为。第一,小学生的主要学习环境为学校,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达到引导学生心理发展,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约束自身言语、行为的规范性,为学生做好榜样,使学生受到教化,更加乐观自信。另外,由于部分教师对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習惯,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为了转变这一现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需要定期开展培训工作。例如:学校领导可以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教师讲解行为规范、教学方法等内容,使教师能够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并提高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能力[2]。第二,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理有一定的感染力,教师需要提高对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严格要求自己,如此就能够发挥出榜样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实施时,为了提高实施有效性,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教师需要提高对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发挥出榜样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日常表现,推进学生健康发展。另外,在构建教学形式时,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优化教学形式,使学生既了解课程知识,又优化心理健康程度,为之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荀丽.探究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30):195-196.
  [2]张建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教书育人,2018(19):35.
  编辑 段丽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167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