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近代汉族民间服饰中“暗八仙”纹样的造型特征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邢乐 卿源 梁惠娥

  摘要:“暗八仙”内涵丰富,深受百姓喜爱,是宗教信仰、民间艺术、工巧技艺相融合而成的文化符号。文章从3 000余件近代民间服饰传世品中筛选出27件含有“暗八仙”纹样的实物样本,结合已有文献,厘清“暗八仙”纹样概念,对比服饰中“明八仙”纹样造型,从装饰服饰品类、装饰部位、纹样组合形态、实现技艺四方面探討“暗八仙”纹样造型特征,并归纳其文化内涵。研究表明:经过符号化变革,“暗八仙”纹样造型适用性强、组合纹样题材丰富、实现工艺特殊,具有“除恶扬善、比仙寓寿、福泽祥瑞”的文化内涵,为深入挖掘与传承民间服饰遗产提供资料与理论准备。
  关键词:汉民族;民间服饰;“暗八仙”纹样;造型特征;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TS941. 12;K892. 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7003(2019)12 -0101-07
  引用页码:121302
  “暗八仙”纹样是由“明八仙”纹样衍生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器物纹样,应用范围广泛。武从文[1]分析了克拉克瓷器上“暗八仙”纹饰的艺术特征及其发展脉络;李玥[2]基于民间美术中的八仙图像,探讨了“暗八仙”纹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已有研究多集中于瓷器及建筑中的“暗八仙”纹样,然服饰作为最贴近百姓生活的民间艺术载体,其研究视角与切入点,对挖掘传统民间艺术、关照当时社会等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江南大学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以下简称“江南大学传习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洛阳民俗博物馆等地的传世服饰品实物基础,梳理“暗八仙”纹样历史渊源,探析纹样的造型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其文化内涵。
  1 “暗八仙”纹样概述
  八仙人物形象在民间流传甚广,多指道教中惩恶扬善、抑富济贫的八位神仙[3],他们混迹世间,为民众治病解难,深受敬仰。据考证,八仙传说最早出现在汉代,直至明代八仙人物形象才有了明确的记载,吴元泰所著的《八仙出处东游记传》中将八仙列为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铁拐李、何仙姑、汉钟离、曹国舅和蓝采和。这八位仙人均为凡人得道,个性和百姓比较接近,分别指代现实生活中男、女、老、幼、富、贵、贫、贱八类人物[4]。随着八仙故事的传播与发展,八位凡人逐渐被神化、符号化。明末清初,人们以八仙各自所持的器物隐喻八位神仙,称为“暗八仙”,亦可称为“道家八宝”,分别指张果老的渔鼓、吕洞宾的宝剑、韩湘子的笛(或箫)、铁拐李的葫芦、何仙姑的荷花(或笊篱)、汉钟离的扇子、曹国舅的阴阳板和蓝采和的花篮(表1),一件宝物指代一位神仙,见物如见人,表达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和期盼。
  从表1两类八仙纹样比较不难发现,“明八仙”作为一种人物纹样,通常需要通过人物五官、服装、配饰及所持兵器,同人物场景一道营造完整的纹样形象,造型写实、复杂。且因制作者技法水平不一,缺乏一致性,艺术美感表现不足。而“暗八仙”纹样是百姓对八位神仙形象的简化与抽象总结,具有统一与秩序的形式美感。八个器物元素没有固定的配比方式,能够较为灵活地与其他纹样相搭配运用到服饰中,且具装饰效果。由此可见,“暗八仙”是“明八仙”器物化、符号化的产物,经过悠久的历史沉淀及民间百姓的反复锤炼,以其独特的造型装饰美感和富有深厚意蕴的祈愿表达,广泛应用于民间艺术的诸多领域。
  2近代汉族民间服饰中“暗八仙”纹样的造型表现
  装饰纹样是中国传统服饰的精华与特色之一,以动物、植物、人物、器物、故事传说等为题材,借助服饰这一媒介,在展现民间工艺审美性的同时,通过人际交往,代际传承达到祈福祝颂、伦理教化的作用。“暗八仙”作为一种来源于民间传说由人物题材转换为器物题材的装饰纹样,具有特殊性和重要的研究价值。笔者从“暗八仙”纹样在服饰中的体现、纹样组合形式、实现造型的工艺、题材内涵四方面,归纳总结了“暗八仙”纹样的造型表现。
  2.1 近代汉族民间服饰中的“暗八仙”纹样
  明代嘉靖以来,帝王与上层社会倡行道教文化,民间百姓深受影响,八仙成为民间工艺品中重要的装饰纹样,纹样表现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仙献寿”等内容[5],“暗八仙”纹样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清朝末年,传统刺绣与织造等工艺技法达到顶峰,服饰中的装饰纹样繁复精美,为服饰遗产研究提供了诸多样本。如表2所示,本文从国内服饰博物馆、传习馆的3 000余件清末至民国初期汉族民间服饰中,筛选出27件含有“暗八仙”纹样的藏品为研究对象进行造型特征分析。“暗八仙”纹样普遍应用于民间服饰如云肩、袄、衫、褂、鞋、裙、围嘴、腰包、枕顶、荷包等服饰品中。相对来说,服饰云肩中采用“暗八仙”纹样比例较高,这与“暗八仙”纹样的文化内涵及云肩在民间多被用作婚俗服饰,装饰精美紧密相关。使用地域范围包含山东、中原、陕西、江南等地,总体来说集中于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中国北方、西部等区域,这与汉族民间文化在该区域的主导性密不可分。
  2.2“暗八仙”纹样在近代汉族民间服饰中的造型组合形式
  服饰中“暗八仙”纹样造型精简凝炼、线条流畅,富有装饰艺术性,适合与各类题材图案搭配,既可以弥补器物纹的单一,也能增强纹样在不同服饰品中的适用度。与此同时,根据所组合题材的不同,寓意也会发生改变。如表3所示,与“暗八仙”组合的纹样有飘带、祥云纹、植物花卉纹和动物纹等。比较发现,与“暗八仙”搭配的组合纹样以云纹、飘带居多,一方面此类纹样能够烘托“暗八仙”纹样的主体地位,且以蜿蜒卷曲的动态美弥补以器物为主“暗八仙”纹样硬线条表达的美感不足:另一方面,云纹、飘带等纹样的宗教意味与“暗八仙”纹样的文化内涵更为契合。
  “暗八仙”纹样在民间服饰中的组织形式遵循图案学的基本原理:一种为单独纹样:另一种为连续纹样[6]。1)单独纹样。这类结构骨式的“暗八仙”纹样一般运用于云肩、荷包和枕顶等表面形状受限制的饰品中,与飘带、祥云、蝴蝶、花鸟或文字等纹样进行组合,充当服饰的主题纹样,加之其他纹饰填充和点缀,画面饱满,形式感极强。也会有按照散点排列方式呈现,即以其中一件器物为主作为整件饰品的装饰重心,其余七件器物为辅,看似无意,实则有意散状分布在周围。2)连续纹样。连续纹样由于特定的构成规律,具有稳定、有序的风格特点[7]。连续式的“暗八仙”纹样又可细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散点式四方连续,与飘带、八宝纹、祥云纹和花卉图案组合以装饰暗纹运用于绸、缎等丝织物上;二是散点式二方连续,常与飘带纹和卷草纹组合,作服装中的辅助纹样,装饰在门襟、下摆等襟缘部位,形成节奏感与律动感。同时,与服装面料中装饰暗纹或主题纹饰相得益彰,既富有艺术美感又含蓄内敛,满足民间日常着装适用性、装饰性的需求。   民间服饰中“暗八仙”纹样组合形式多样,例如八件器物同时出现,或其中几个肆意组合,或以一个单独使用,运用手法较为灵活。如表3中北京艺术博物馆所藏四合如意式多层云肩,把扇子、玉板,花篮、箫,鱼鼓、宝剑,葫芦、笊篱两两搭配,再辅以四季花卉与蝙蝠纹样,寓意福寿。又如图1所示“暗八仙”枕顶(江南大學传习馆藏),将鱼鼓和花篮,宝剑和荷花组合,在圆形轮廓范围内的空隙部分又加入了祥云、钱币、蝙蝠、蝴蝶等纹样,寄意财富吉祥、幸福美满。这类组合方式没有过于固定的程式,有白由创作的空间,表现效果饱满的同时增添了趣味性,具有另一番审美格调。
  2.3“暗八仙”纹样在近代汉族民间服饰中的造型实现工艺
  民间服饰中“暗八仙”纹样的表现工艺以“织”“绣”为主,工艺表现手法精湛,艺术效果纷繁。在本文分析的27件带有“暗八仙”纹样的实物中,通过织造技法实现的5件,用于袄、褂等服饰大身面料;借助刺绣技法实现的22件,为云肩、裙、荷包、围嘴、枕顶、腰包等以装饰为主的服饰品。
  2.3.1织造工艺
  通过织造工艺将“暗八仙”纹样直接呈现于面料上,如提花绸、暗花缎等。近代民间服饰的用料以棉质与丝绸面料居多,部分面料还有提花、暗纹等图案。缎面纹理提升了丝、棉等质地面料的柔软度与视觉质感。“暗八仙”的“暗”字本身有隐晦之意,“暗八仙”纹样隐藏在面料之中,更显含蓄。如图2所示,以织有“暗八仙”纹样的暗花缎或提花绸为面,花纹经面细腻平滑,搭配服装绦边轮廓装饰,提花面料与缘饰织绣相互配合,极具欣赏装饰价值。
  2.3.2刺绣技法
  “绣”是指以刺绣手法将“暗八仙”纹样附着于面料上。清末民初,民间刺绣发展空前繁荣,针法有平绣、打籽绣、盘金绣、绞线绣、纳纱绣等,刺绣由于操作灵活,便于表现[9],可以根据创作者的情感表达将不同技法自由结合,富于变化,使服饰更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在馆藏服饰中,“暗八仙”纹样表现上使用最频繁的刺绣技艺是平绣,有12件,占比44.4%:其次是打籽绣和盘金绣,分别有7件和3件。平绣采取齐针、抡针、套针、戗针、施针等各类针技,绣面细腻光洁、线迹平整,能对各种形状的图案进行填充(图3(a));打籽绣是用线条绕成颗粒状小圈,绣一针,形成一粒“籽”,故名“打籽”[10],打籽的颗粒可大可小,可以任意排列成想要的图案形状,且具有极强的质感,同时能起到耐磨的作用,实用性与审美性兼具(图3(b));盘金绣又称“钉金绣”,以金、银线为主要绣线,将其铺在绣地上,再用不同色泽的丝线将金银线钉牢,显得光彩夺目、璀璨华丽(图3(c))。为了使五彩斑斓的点状的“籽”变得协调和谐,刺绣创作者会将打籽绣与盘金绣相结合,用“盘金绣”对“打籽”出来的器物进行统一描边,由纹样边界模糊变向清晰整体,利于器物纹样造型的塑造。
  2.4近代汉族民间服饰中“暗八仙”纹样题材内涵
  民间服饰图案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它用静止的艺术语言细语、传播着民间对美好生活的思想和情感,深深根植在人们的意识里[10]。民间服饰中“暗八仙”纹样深入民心,传承千年不仅在于其造型的装饰美感,更来源于纹样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寄寓。
  2.4.1 除恶扬善的美好意愿
  趋福避祸、吉庆祥瑞是民间百姓亘古不变的祈盼和追求。道教信仰深入民众生活,为了满足民众精神需求,八仙以除暴安良、抑强扶弱的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与民间信仰相契合[11]。八仙不是高不可攀的神仙,他们向世俗观念倾身,持久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于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八仙传播的救助贫人、仗义行善的民众主观意愿脱颖而出,定型成了“暗八仙”。“暗八仙”是由八仙的传说故事运用借代手法而生成的吉祥纹样,以代表八仙的法器表达通神之势,有着借助众仙法宝驱邪除恶的特定含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妖魔的恐惧渐渐弱化,被扬善求吉的内涵替代。
  2.4.2 比仙寓寿的心理祈盼
  俗话说“五福寿为先”,民众对自身生命的珍惜永远是放在首位的,民间百姓由于对灾难的恐惧心理和生存能力的不足,十分渴求精神上的慰藉,渴望长寿。神仙皆长生不老,“八仙庆寿”“八仙仰寿”“八仙寿字”都是对生命长存的期冀。“暗八仙”纹样常辅以松柏、寿桃和祥云等图案作为祝寿纹样运用到民间艺术品中:松柏在天寒地冻之时依旧长青,象征苍劲伟岸和旺盛不息的生命力,传说吃了寿桃可以延年益寿,祥云代表风调雨顺、生活如意。“暗八仙”纹样在服饰中的体现反映了民众对长寿这一永恒主题的不懈追求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寄寓着世俗社会中芸芸众生的生存希望。
  2.4.3 福泽祥瑞的观念追求
  “暗八仙”纹样是民间生活智慧和生活理想化的构成,代表着较为全面的吉祥寓意。其中,数字崇拜即赋予数字特殊的意义,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精神文化内涵之一。汉民族文化讲究成双、擅于联想,崇尚含蓄而不直露。“暗八仙”纹样中出现的器物刚好是八件,通常情况下,中国人认为“八”是最吉利的数字之一,也是一个包容宇宙万物的吉祥数字。“暗八仙”纹样美好的寓意,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广大民众对社会苦难的悲观消极情绪,与中国传统数字吉祥观念一并丰富了“暗八仙”纹样的文化内涵。
  3近代汉族民间服饰中“暗八仙”纹样的造型特征归纳
  从“暗八仙”纹样整体造型分析,传统服饰中“暗八仙”纹样先通过写实的手法对实物进行准确的再现,然后将描摹出的图案进行提炼、变形与夸张,以求达到刚柔并济的写意境界、装饰性与写实性相辅相成的视觉效果。单个器物的表现一般以飘带纹饰相伴,意在将器物的造型衬托得更潇洒流畅具有流动性,使纹样整体营造出更飘逸的势态、高远的意境,同时也增加了纹样的层次与变化。
  从形式美感的角度出发,近代汉族民间服饰中的“暗八仙”纹样在造型上体现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均衡美:不同纹样的分布、分量均等且尺度布局协调,个体之间产生呼应,放置一起具有整体性,悦目美观,满足了平衡、对比、统一的形式美法则。同时,“暗八仙”纹样在构图上讲究网满,具体表现为单独纹样或纹样与纹样之间的均衡与互补。其一,服饰中的“暗八仙”纹很少留有大片的空白,而是用各种不同的纹样对其进行填充与点缀:其二,“尚全忌缺”,即每一件器物纹样形象都要尽可能地保持完整,均体现了民众在生活中求全求满的文化心态。   从题材内涵上分析:1)“暗八仙”纹样的造型与八仙人物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铁拐李是一位背上背着葫芦、腋下夹着铁拐的乞丐形象,所以他的代表器物通常以“葫芦”单独出现,有时也采用“葫芦”与“铁拐”的组合样式表现。葫芦本身造型线条优美,形态各异,且传说葫芦里的灵丹妙药能治病救人,又谐音“福禄”,赋予了与这一人物形象更美好的寓意。何仙姑除了可以用笊篱还可以用荷花代表,荷花在某些服饰品中也会以荷花花苞或者莲蓬的形态出现,这体现了民众对自然生态的擅于观察与对生活的热爱。2)八仙形象的设定也蕴含着事物“虚实有无”“对立统一”的传统观念。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在《题八仙像后》中谓:“……以是八公者,老则张,少则蓝、韩,将则钟离,书生则吕,贵则曹,病则李,妇女则何。”[11]他们代表的“男女老幼、富贵贫贱”这八类人物,他们性别有男有女,职业千差万别,不仅有优点也包含缺点,将立足现实生活、以人为本的美充分体现。
  4结语
  “暗八仙”纹样从出现到约定俗成,经历了劳动人民千百年来不断修改与提炼,完成了从人物纹样到器物纹样的蜕变,凝结了民间百姓的造物智慧,是中华民间文化与艺术的积淀。本文重点梳理了“暗八仙”纹样的历史渊源,通过对比分析了“明八仙”和“暗八仙”纹样在造型和呈现方式上的差异,归纳可知:近代汉族民间服饰中“暗八仙”纹样的造型具有凝炼飘逸、刚柔相济的特征,组合形式灵活多样且富于变化,实现造型的工艺技法以“织”“绣”为主。“暗八仙”纹样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深受百姓青睐的原因之一,寄托着民众对惩恶扬善的美好期冀、祈福禳灾的意愿祈盼和吉祥如意的情感诉求。对传统民间服饰遗产的挖掘与深入分析,去糟取精、吐故纳新,为完善传统服饰知识与价值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为独具特色与内涵的民间文化被激活并再生利用提供强有力的艺术宝库。
  参考文献:
  [1]武从文.论克拉克瓷器的暗八仙纹饰[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
  WU Congwen. On the Dark Eight Immortals Decoration ofClark Porcelain [D]. Jingdezhen: Jingdezhen CeramicInstitute.2012.
  [2]李珥.明清时期民间美术中的八仙图像艺术研究与创新实践[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
  LI Yue. Research and Innovative Practice of Eight Immortalsin Folk Art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 Chengdu: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2016.
  [3]郑军,刘冬云.中国历代八仙造型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
  ZHENG Jun, LIU Dongyun. Eight ImmoItals Plastic Art inChinese History [M]. Beijing: People's Fine ArtsPublishing House, 2007:1.
  [4]高春明.中華元素图典传统织绣纹样:几何人物[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 119.
  GAO Chunming. Traditional Embroidery Pattern of ChineseElemental Atlas: Ceometric Figure [M]. Shanghai:Shanghai Brocade Articles Publishing House, 2009: 119.
  [5]邢乐,梁惠娥.西风涟漪:近代中原汉族民间服饰变迁[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 54,82.
  XING Le, LIANG Hui'e. Ripples of the West Wind:Changes of Han Folk Dress in Modern Central Plains[ Ml.Beijing: China Textile Publishing House, 2019: 54, 82.
  [6]梁惠娥,刘荣杰.清末民初服饰中“卐、卍”字纹艺术探析[J].丝绸,2017, 54(12):81-86.
  LIANG Hui'e, LIU Rongjie. Analysis of the pattem“卐,卍”in the cloth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of China[J]. Journal of Silk, 2017, 54 (12): 81-86.
  [7]高爱波,崔荣荣,左洪芬.蝴蝶纹样在近代汉族民间服饰中的构成特征[J].服装学报,2018, 3(6):544-549.
  GAO Aibo, CUI Rongrong, ZUO Hongfen. Constitutioncharacteristic of the butterfly pattem used on Han folk clothesin modern China[J].Journal of Clothing Research, 2018,3(6):544-549.
  [8]李宏复.枕的风情:中国民间枕顶绣[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LI Hongfu. Custom of Pillow: Chinese Folk Pillow TopEmbroidery[ M]. Kunming: Yunnan People's PublishingHouse, 2005.
  [9]施静.传统服饰中菊文化现象探析[J].丝绸,2016, 53(1):54-59.
  SHI Jing. Analysis on chrysanthemum culture phenomenon intraditional costume[J].Journal of Silk, 2016, 53(I):54-59.
  [10]梁惠娥,崔荣荣,贾蕾蕾.汉族民间服饰文化[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178,230.
  LIANG Hui'e, CUI Rongrong, JIA Leilei. Han Folk DressCulture[M]. Beijing: China Textile Publishing House,2018:178. 230.
  [11]王永宽.八仙传说故事的文化底蕴探析[J].中州学刊,2007(5):186-191.
  WANG Yongkuan.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of the legends of the Eight Immortals [J]. Academie,Journal of Zhongzhou, 2007(5):186-191.
  收稿日期:2019-05 -07;修回日期:2019-10-3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8YJC760105);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7SJB0801);江南大学自主科研项目( JUSRP11869)
  作者简介:邢乐(1987—),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服饰文化、服装设计的研究。
  通信作者:梁惠娥,教授,lianghe@jiangnan.edu.c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47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