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技术与人的关系视域下微信朋友圈展示期限设置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晨

  摘 要:微信朋友圈“仅展示最近三天朋友圈”的功能设置,在推出之后就得到了很多用户的拥趸。用户大量使用的背后,有着复杂而微妙的动机。本文通过质化研究方式揭示其背后的动机和逻辑,以及这一功能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最后认为,用户使用这一功能,在遮蔽某些信息的同时,也在释放某些特定的信息。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期限设置;人际关系
  1 提出问题
  当今社会是媒介化社会,偌大的地球已成为“地球村”,[1]人们的社交模式越来越“线上化”,网络对日常生活的渗透无处不在。[2]随着微信的影响越来越大,微信朋友圈不再是熟人自娱自乐的小圈子,而是逐渐成为个体扩展社会关系的重要平台。以致朋友圈中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微信平台准入门槛低,[3]保护隐私就成为人们的一种需要,但它毕竟顺应了时代发展,[4]成了当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微信团队推出“仅展示最近三天朋友圈”的功能,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这一功能。那么,用户使用“仅展示最近三天朋友圈”功能的动机是什么?使用这一功能后,用户的体验如何?它对用户人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
  本文使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对10个用户进行深度访谈,他们的年龄在18~30岁。为提高访谈对象的代表性,在访谈对象选择上兼顾男女性别均衡,在职业上也考虑多元化。
  2 适度展示:虚拟空间中人际场域的“在场”宣示
  2.1 刷存在感
  本文所说的存在感不同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刻意表现,它只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种吸引他人注意从而展示自我的手段。正所谓寻找平淡生活里的“刺”,相对固定的交友群,简单的信息接收却不能切身感受,会带给用户新形式的孤独,[5]日常的重复劳动让人很难从平凡生活中跳脱出来,微信朋友圈适时推出的“三天可见”这一傲娇而又异常的功能,恰到好处地帮助用户在枯燥的生活圈里刷一刷存在感。例如,有个访谈对象说:“我觉得三天可见这个功能就是很傲娇,设置之后也是在朋友圈里刷了一波存在感,就是让大家不要忘记我吧。”还有个访谈对象说:“我设置了三天可见之后,很多许久不联系的朋友也来问我,发现其实他们还是在关心着我的,这种感觉真好。”
  人在日常生活中是按照别人的期待表演的,在他人注视和自我期待中,个体有目的、有意识地按照某种方式表达自己,塑造个人在前台的形象。[6]刷存在感就是这样一种有意识的表演。
  2.2 标签化展示
  “语言表达”是展示和传播形象的重要方式。[7]朋友圈是方便快捷地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发表动态,很容易给好友留下一种印象标签。在访谈中我们发现设置“三天可见”的用户大多是生活比较精致、注重个人形象的人,他们认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物质已不是稀缺资源,[8]个人印象标签才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一个访谈对象说:“我是一名教师,朋友圈里有很多家长,我不希望他们看到我另外一面。”
  在远古时代,为了吸引异性将矿物质颜料描绘到身体上,或采集植物装饰身体,这些都是个人形象管理和设计。到当代社会更是这样,也可以说是一种个人的品牌形象建构。[9]在微信朋友圈,选择这一功能来进行标签化展示,也就是个人的形象管理。
  3 有限遮蔽:自我保护或制造神秘
  3.1 安全感
  当前社会,自媒体传播是常态,个人即传播主体,[10]自媒体成为人与人之间构建联系的最方便快捷的桥梁。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已经养成习惯,即第一次见面就先加一个微信。但这其中隐藏着的个人的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11]在我们的访谈中,有不少受访者表示了这方面的担忧。[12]例如,一个受访者说:“因为工作需要,我每天要加大量的客户成为微信新好友,我无法在短时间内了解他们每一个人,但他们通过我的朋友圈可以快速地知道我的长相和过去的生活等,这让我觉得很没有安全感。”并且,他们也因为这种安全感需要,在使用这一设置功能。例如,有受访者说:“主要还是针对不熟悉的人吧,我觉得没有必要把自己的生活展示给不熟悉的人看。”
  安全需要是人的重要需要,是人类生活幸福安宁的基本保障。[13]如今网络世界纷繁复杂,人人都隐藏在键盘背后,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14]网络安全危机更是频频发生,在无法准确识别对方好坏的前提下,用户使用这一功能再自然不过。
  3.2 告别感
  微信朋友圈既展示现实又表达梦想。准确地说,有很多时候是用户在呈现一个理想的自我,这就涉及如何告别过去这样一个问题。告别很难,并非轻而易举,但告别感却容易营造。情感在媒介传播中经常被传播者当作一种表现性工具来使用,以此创造出更好的传播效果。[15]例如,一个访谈对象说:“设置三天可见,是想跟过去道别。”还有一个访谈对象说:“三天前的模样,配不上我今天的气质。”有一个访谈对象说得更为深入细腻:“发朋友圈只是当时当地的一种体会,或当时觉得有趣的事情想要分享,但过后再看就没有那么有趣了,甚至有时会产生‘我怎么会发这样的朋友圈’的想法,不是很愿意再讓别人看到。”
  有人说现在的自己看不上过去的自己,因此“三天可见”正好给这部分用户省去了删除过去动态的麻烦,同时又可以满足他们不让过去的自己被别人看到的需求。充满情绪色彩的感情诉求成了用户使用的新风尚标。[16]一方面与过去的自己告别,另一方面有效地规避了三天过后的再评价给自己带来的羞耻感和不满意。
  4 新型人际关系建构:徘徊于熟人与陌生人之间
  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有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特点。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人情”“面子”和“关系”。“面子”是需要他人确认并给予的,因此一个人的“面子”与他人的评价息息相关。[17]
  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和谐共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的多种需求往往都通过人际交往得以满足。若人际关系不和谐,就会带来心理上的不满足感,人与人之间社会角色的差异更是加深了此类矛盾。[18]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更好地投入工作和生活之中。   每个用户对于这一功能的体验都不尽相同,微信设计团队要想满足每个用户是十分不易的,需要不断了解市场需求,[19]但他们已经几乎做到了最好。纵然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需求、自己的选择,他们有人选择“看见”,有人选择“遮蔽”,还有一部分人在两者之间来回徘徊,简单的一个功能设置反映出的却是每个用户内心不一样的复杂考虑和纠结。
  微信朋友圈方便人与人之间联系,人们用线上的敲键盘取代了线下面对面的交流,用朋友圈图片和文字展示自己的生活。当休闲娱乐不再是消磨时间,而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20]朋友圈的出现让一切变得简单,它削弱了社会阶级的分层,将好友圈具体划分,为用户搭建了全新的虚拟的社交场景。主体的创造能力得到了肯定,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21]人们用朋友圈收获的点赞和评论来满足自己,同时获取自信,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追求从古至今都是人类不变的目标。[22]
  “三天可见”这一功能满足了用户保护隐私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不同用户在不同时间展现不同内容的愿望。用户不再一味被动接受,而是根据知识、喜好有了自己的选择。[23]用户使用这一功能,单就其行为而言,其在遮蔽某些信息的同时,也在向他者释放某种特定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王全权,张卫.我国生态文明的对外传播:意义、挑战与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5):149-153.
  [2] 陈雨萌.网络新闻反转:新闻真实的动态呈现[J].东南传播,2019(07):165-167.
  [3] 周栋.微信营销的边界研究[J].大众文艺,2018(15):242-243.
  [4] 潘承亚.基于第四职能的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18):207-208.
  [5] 胡贵芝.微信朋友圈好友分组、权限现象初探[J].今传媒,2017(06):15-17.
  [6] 朱霜.商业广告情感后果的批判性分析[J].新闻知识,2018(06):69-73.
  [7] 陈相雨,潘镜羽.接受美学视域下的领导人媒介形象塑造[J].传媒观察,2018(06):12-17.
  [8] 邵悦.绿色广告的社会价值:理念、话语及内生矛盾[J].戏剧之家,2019(21):212-213.
  [9] 赵雅君.浅析微纪录片形式在城市形象宣传片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9(14):189-190.
  [10] 吴启越,刘雯.新媒体视域下绿色传播的实践与策略研究[J].新闻知识,2019(08):77-79.
  [11] 朱克迎.浅析物流行业中个人信息安全问题[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9,41(07):164-165+169.
  [12] 代淇.绿色广告的监管缺陷和制度规训[J].戏剧之家,2019(23):238+240.
  [13] 赵辰.微信朋友圈“显示最近三天”用户得与失[J].西部广播电视,2017(15):27-28.
  [14] 曹青云.环境抗争中网络视频动员的基层治理[J].新闻知识,2019(04):36-39.
  [15] 朱霜.国内情感传播研究的范式演进[J].今传媒,2018(03):74-76.
  [16] 蔡雅雯.环保认同与社会责任:绿色广告话语的形成逻辑分析[J].新闻知识,2019(10):78-81.
  [17] 蔡雅雯.微信朋友圈中的投票动员与面子意识浅析——论大数据时代的“隐私悖论”[J].今传媒,2018(10):61-64.
  [18] 刘千萌.当代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16):236-237.
  [19] 吳成晨,黄慧敏.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节目热播的思考[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15):132-133.
  [20] 庄众显,潘承亚.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休闲思想及现代意义[J].汉字文化,2018(11):94-95.
  [21] 王全权,周碧琬.论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及其影响——以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为例[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17-21.
  [22] 陈芳芳.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意蕴美[J].艺术评鉴,2019(17):50-51.
  [23] 张晓蕊.大众传媒视野下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困境与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19(11):155-1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5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