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媒介化社会视域下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结合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不容乐观的现实问题以及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时代背景,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媒介化社会的形成以及体质健康促进的概念进行理论阐释,分析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现状,从媒介化社会视域下探索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新模式:1)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构建国家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系统。2)基于大数据创新“家庭-学校-社区-医院”四位一体的体质健康促进服务体系。3)运用移动社交媒体建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服务平台。
  关键词:媒介化社会;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20)01-0073-06
  Abstract:Combining the actual problems of the non-optimistic physical health of teenagers in China and the time background of formed by mediated society, and using literature, logic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it made a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mediatedsocietyand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 theory,and also made an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of teenagers'physical health in China, and explored the new model of health promotionfrom a perspective of mediatedsociety: 1) Carry out the "Internet+" e-government services to build national youth physique health promotion management system; 2) Innovate the "home-school-community-hospital" four-in-one 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 service system based on big data; 3) With mobile social media to establish a service platform for adolescent 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mediatedsociety;teenagers;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model
  现代科技的进步给人类的生产方式带来重大变革。人类在享受科技成果带来便利的同时,又饱受各种“文明病”“富贵病”的困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各种慢性疾病的重要原因。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未来,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然而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的变革,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已不容乐观,并且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据调查,近30年来,我国青少年在力量、速度、耐力、弹跳力、柔韧性等身体素质方面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1]。伴随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社交媒体的崛起,整个社会快速进入到媒介化状态。根据互联网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其中19岁以下的群体占21.6%[2],青少年成为网络社会的中坚力量。在媒介化社会的今天,借助媒介技术的传播手段促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正是基于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时代契机,在“互联网+”、大数据和移动社交媒体三个方面提出了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新模式,旨在为改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提供一些借鉴。
  1 对媒介化社会和体质健康促进的理论阐释
  1.1 媒介化社会的形成
  隨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变革,大众传媒在保留其传播属性的同时正以一种新的形式向现代传媒转变,并逐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型媒介作用下,伴随传统媒介的渗透深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人与媒介的关系也愈发繁杂,因此社会中的人被彻底媒介化[3]。首先,人是社会中的人,媒介是社会的特质属性,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必然对所赖以生存的媒介环境产生依赖。其次,媒介在繁杂的社会关系中扮演信息交流和传递的介质,这种介质又兼具了社会人的特性,即人更加媒介化,媒介更加人性化。再次,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变革中,互联网新媒体在保留传统媒体的基本特质后延伸出更为丰富和具体的功能,这就造成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媒介化。
  在媒介的渗透下,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交错融合,一方面无论是社会团体还是大众人群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都对现代媒介产生了高度的依赖;另一方面现代媒介的快速发展也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使各种社会人群逐渐适应了媒介化生存的环境。媒介之所以能够改变社会,主要是因为媒介能够改变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和体验,能使信息传播的更加便捷有效,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快速发展。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认为,每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都必然存在与之相对应的媒介传播手段,媒介影响着社会,社会同样发展着媒介 [4]。国内学者张晓峰认为,现代媒介化社会的形成主要在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大众对信息资源的追求以及社会环境不断信息化三个方面[5]。
  1.2 体质健康促进的概念界定
  “健康促进”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温斯洛(Winslow)提出,他认为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制定健康政策和积极开展个人健康教育来应对社会各种不利因素,以增强自身健康体质和生活水准的手段和措施[6]。早期的医学领域对健康促进的理解注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针对的是身患疾病的人群如何进行辅助康复治疗,而对健康人群的健康促进研究较少。直到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大部分的疾病都源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就引起人们对健康促进的重视。在第57届世界卫生大会,有关学者也提出了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导致人类体质健康下降的最主要因素,并且强调适度的体育运动能够在自身体质健康促进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7]。而笔者认为,体质健康促进则是运用政府宏观政策引导、行政力量干预等手段,使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自身职责权限,在媒介舆论宣传、学校教育实施、家庭环境塑造、个人行为导向等方面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切实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社会适应性。   2 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研究现状的思考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科研人员对青少年健康领域的研究逐渐趋于科学化和系统化,能够从多角度、不同年龄、性别群体进行深入分析,在体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的研究也逐渐趋于成熟。从国家层面上,政府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促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然而时至今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中小学生的体质持续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归结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我们不难发现:首先,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是我国科研工作者常见的做法,然而很多学者并没有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难以形成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靠“拿来主义”的舶来品只能形成片面化的主观主义,违背了实事求是、理论结合实际的实践原则;其次,研究的主体缺乏多领域和跨学科理论支撑。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涉及管理学、政策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生理学等内容,侧重的是多领域之间的深度融合。而基于某一学科的理论思想只能使研究的视角过于局限和狭隘,难以形成统一整体性的指导策略;再次,缺乏对主客体之间联动合作机制的深入研究。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卫生健康委员会、财政部、文化部、宣传部等多个政府机构的统筹配合,在政策、人事、经费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并与家庭、社区、学校、医院等基层组织形成统一的联动合作机制。而当前许多相关课题的研究侧重的是站在理论的制高点给予可行性的指导建议,并无从实际操作层面对联动合作机制的运行进行具细化的深入分析,这就导致许多研究成果看起来显得苍白、浅显,缺乏说服力。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崛起的今天,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概念与传统行业领域相结合,形成新的学术思路和研究视角,从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这不不失为一种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相关课题的研究,可以尝试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进行系统的体系研究,从运用现代媒介手段构建高效便捷的管理系统和服务方式,探究协同合作的执行和运行机制,消除联动合作机制运行过程中“信息孤岛”化弊端等方面,提出完整的理论框架。
  3 媒介化社会视域下探索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新模式
  3.1 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构建国家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系统
  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实施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应建立完善、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和管理模式,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发挥政策引导、行政干预、实时监督等作用。然而受制于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局限性,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促进受到严重的阻碍和发展[8]。在政府垂直化和层级之间的管理体系中,各部门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造成人与事职责不清、懒政怠政等现实矛盾,导致实际任务从政策下达到实地落实之间存在较大的“时间差”和“标准差”,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工作开展的效率。
  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对促进政府内部管理体制变革,构建服务型和节约型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互联网与行政管理体制的有机结合,实现政务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和公开化[9]。“互联网+”是指传统领域在互联网技术的渗透和融合下,使其在管理体制、服务方式和经营理念等方面产生重大变革,形成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型发展模式 [10]。 而“互联网+”政务管理系统能够使不同层级、部门和地域之间打破壁垒,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是政府完善行政体制机制最有效的工具。像“智能印章”“电子政务OA系统”,“政务易”等互联网政务管理系统,都是互联网技术与行政管理体制的有机结合。
   笔者认为,国家教育部、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体育总局应联合成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委员会,并基于互联网技术建立高效便捷的政务管理系统(见图1),这样可以摒弃层层审批、层层汇报的管理制度,促进政府内部行政体制变革,加快决策信息流转畅通,从而降低管理和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互联网+”政务系统的构建能够在政策引导、组织实施、质量监测和评价反馈等方面,为实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国家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和工作部署,从宏观角度把控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方针政策,下设省级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委員会,市级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委员会;各级各类学校、医院、社会团体和大众媒体作为基层组织部门负责直接执行具体工作计划,包括实施学校健康教育、体质测试、疾病诊断和预防、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宣传等,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环境;各省市体质健康促进委员会负责政策落实监管、社会舆论监督、学校体测监控和信息安全保障服务等,确保各项工作开展的系统性、规范性、合理性;国家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委员会信息管理中心负责对各项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并提交评估报告,包括对整个体系的行政管理部门和人事制度进行综合评价,对青少年的健康数据和体质测试成绩进行有效反馈,为国家政策制定、各级部门计划安排以及学校健康教育实施提供切实有效的理论依据。
  3.2 基于大数据创新“四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逐渐上升为涵盖家庭健康环境营造、学校健康教育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指导和医院健康疾病诊断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公共事务。如何创新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基层服务体系,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需要全社会共同应对。当前我国社会的治理模式在互联网创新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下产生了根本性变革,逐渐形成了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服务形态 [11]。“大数据”是指具有大体量、多类型、低密度、真实性等特征的超过传统数据库处理能力的大型数据集群[12]。利用大数据构建信息化管理模式已被普遍应用到社会事业管理、基层保障服务、公共卫生安全等领域。
  以家庭、学校、社区、医院为载体构建“四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服务体系,需要整合各领域优质资源,建立管理组织架构,形成统一的联动机制[13]。本文将以社区为功能载体,以大数据为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面向基层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服务中心。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服务中心是由地方卫生健康委员会管理人员、学校体育教师、社区工作人员、医护人员、居民代表等共同组成,主要职责是构建管理体系框架、决策部署、制定章程、协调部门工作衔接、管理日常事务,下设宣传组、检测组、诊断组、干预组、评估组。宣传组负责政策发布、媒体宣传、社区活动宣讲等;检测组负责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饮食习惯、心理特征、家族和个人病史等进行普查,整理健康档案;诊断组负责对青少年进行体质测试、健康体检、疾病诊断、心理评估,以及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身体素质的群体实施分组筛查;干预组负责对不同筛查分组的青少年提供膳食营养搭配、疾病预防、心理调节和运动处方等方面的建议和支持;评估组负责全面评估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和行为变化,并利用大数据信息系统为青少年制定个性化的体质健康促进方案。   “四位一体”的体质健康促进模式是利用大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对家庭、社区、医院以及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充分调配,实施精准高效综合化管理,其运行机制遵循适应性、精准性、高效性等原则,主要由动力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协调沟通机制、评价反馈机制和保障机制组成(见图2)。动力机制是指激发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手段和措施。青少年对自身体质健康的追求是内在的动力机制,政府、社会等外界因素的干预是其外在的动力机制。利用大数据和网络信息资源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家的政策动向、社会的舆论导向以及青少年对事物感知的热点和兴趣度,从而有针对性的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行为方式;执行机制是指各部门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计划、组织、实施。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家庭、学校、社区、医院要充分认清自己的职责权限,使政策落实及时有效、计划执行系统有序、资源利用精准高效,切实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协调沟通机制是指在执行的主客体之间建立的桥梁和纽带。执行主体贯彻相关的政策、法规和任务计划并具体落实到执行客体,而执行客体即青少年群体因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在执行过程中要区别对待,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基于数据的科学分析能够使主客体之间的沟通协调更加准确有效;保障机制是指维护系统运行过程的资源配置和保障青少年的健康安全行为。首先,利用大数据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在经费投入、人员安排、场地器材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管理,坚持按需分配的原则,使资源利用更加优化、节约、高效,从而降低管理和运行成本。此外在青少年自身健康安全方面,可以结合在家庭、学校和生活中的行为表现,通过数据的分析及时发现健康安全隐患并作出有效干预和控制;评价反馈机制是指对各系统环节的运行过程和结果实施客观公正的评判。首先要设计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评价体系,在系统模式、执行过程和最终成效等方面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其次,依靠大数据建立网络化的评价主体框架。再次,以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由政策引导执行,由成效反馈决策,形成统一的运行体系;执行监督机制是指对系统运行过程的各组成部分进行实时监测和有效控制。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的监督机制防止出现管理主体决策错误,执行主体偏离政策目标,协调主体难以沟通一致,保障主体不能及时有效,评价主体缺乏公平、公正等问题。
  3.3 运用移动社交媒体建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服务平台
  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设备的普及应用,在微信、QQ等社交媒体上聊天、学习、健身已经成为当下青少年普遍的生活方式。社交媒体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络社交平台[14]。社交媒体可以形成社交群体,群体成员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共享社会资源,而这些资源又能够为自身的体质健康促进服务。同时它能使不同个体自发的参与知识学习、体育锻炼、心理咨询等活动,是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新型催化剂。而移动社交媒体是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智能设备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凭借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型媒介设备的移动化、便捷化、个性化优势以及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即时性特征,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人实施健康管理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在媒介化社会里,移动社交媒体已经深深地嵌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之中并构成了一种侵入式的传播环境,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青少年可以利用移动社交媒体学习各种与健康有关的知识技能,并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解决自身问题。对于性格内向内心有困惑的群体,移动社交媒体又为他们提供宣泄情绪、寻找心灵寄托的平台。然而面对网络海量的信息资源,如何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甄别、筛查、采纳是影响青少年获取健康知识的重要因素。以微信社交媒体为例,据清博大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4月,搜寻到有关健康类的微信公众号为32 256个,健康类的文章为229 153篇[15],并且像微信等社交媒体的迅速普及使网络信息资源呈现指数增长。根据“信息采纳理论[16]”可以得知:首先,移动社交媒体发布的信息包含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与传统媒介相比更加形象立体直观,然而对移动智能设备运行能力和通讯信号传输能力要求较高,即媒介设备具备可靠性。其次,对健康信息的采纳还对青少年识别、转化信息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交媒体发布的健康类信息大都涉及医学、营养学、运动科学等领域的理论知识,专业性较高,而青少年群体由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自我效能、态度、认知等心理因素的不同对信息的接受能力也呈现差异化。再次,面对移动社交媒体繁杂的信息资源,可靠的信息质量和正规的发布渠道能够保障青少年接受正确的媒介传播导向,避免因信息失误而形成错误的行为方式,因此信息的准确性和来源的可信度也是影响青少年获取健康信息的重要因素。
  当然,利用移动社交媒体促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不是“信息”—“媒介”—“受众”这种单一的运行模式,它需要通过整合资源,建立体质健康促进管理服务平台,发挥移动社交媒体的便捷性、即时性、精准性等功能,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体质健康管理水平。自我体质健康管理是指管理主体基于自身的体质健康状况,利用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基本原理,对自身进行体质监测、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行为干预,以增强其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方式[17]。而移动体质健康促进管理服务平台是指青少年运用手机或其它智能终端设备获取健康知识技能以及通过不同的数据变化及时反馈干预自身健康行为,进而获得有针对性的体质健康评估报告和个性化指导方案的新型移动健康服务模式(见图3)。本文将以移动社交媒体为载体,构建青少年移动体质健康管理系统,下设知识引导、行为控制、监测评估、反馈干预四个功能区。“知识引导”功能区可以帮助青少年获取有关的健康知识技能,制定运动处方以及通过在线健康咨询服务平台了解疾病预防、用药安全等常识,还可以帮助青少年宣泄内心情绪、解决心理困惑等问题;“行为控制”功能区可以利用运动手环、智能闹钟、智能鞋等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帮助青少年实时记录运动数据、设置运动提醒、提供健身指导,从而提高青少年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另外像Keep、悦动圈、咕咚、小米运动等健身类App又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在线交流的平台,形成“运动群”或“健身圈”,增强彼此沟通交流的机会。而定期举行的线下培训又提高他们的生活急救能力、突发情况应对能力以及野外生存能力等;“监测评估”功能区可以对青少年参与运动健身的时间、频率、方法和运动轨迹进行实时监控,防止突发情况发生,又可以对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另外可以结合青少年的日常表现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比如实施积分奖励制度,当积分累积到一定程度可以纳入学校体育学业成绩评定,或者利用积分换取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增强青少年参与体质健康管理的积极性;“反馈干预”功能区则是通过对各种档案数据的汇总、分析、比对及时反馈干预青少年的日常行为。身体素质档案包含速度、耐力、爆发力、柔韧性、弹跳性等体质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为青少年的日常体育锻炼提供指导;健康档案包含血压、血常规、体脂指数、脏器功能指标等健康数据,通过数据诊断为青少年的疾病预防提供支持;生活檔案包含日常饮食习惯、睡眠情况、作息规律、情绪波动等表现数据,通过数据变化为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提供建议。   4 结语
  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和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时代背景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移动社交媒体探索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模式是未来青少年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互联网+”政务管理系统的构建,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资源配置,创建数字化、信息化政务管理模式,发挥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协同作用,提高各部门执行效率,使相关政策落实更加精准到位,具体工作实施更加系统有序,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家庭、学校、社区、医院是实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直接执行部门,利用大数据信息系统创新“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能使不同部门之间沟通更加紧密,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各项工作实施更加具体、便捷、高效;移动社交媒体是现代媒介化社会形成的重要因素,利用手机以及其它智能终端设备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促进服务,构建信息化、智能化、便捷化的移动体质健康促进管理服务平台,在“知识引导”“行为控制”“监测评估”“反馈干预”四个方面为青少年量身打造个性化的体质健康指导方案,有助于实现媒介与自我健康管理的高度融合,是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发展的新尝试。
  参考文献:
  [1]张业安.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媒介责任:概念、目标及机制[J].体育科学,2018(6).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019.
  [3]黄丽媛.互联网+背景下“人的媒介化”探究[J].社会科学家,2016(3):39-43.
  [4]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媒介化社会[J].当代传播,2016(6):4-5.
  [5]张晓锋.论媒介化社会形成的三重逻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7):15-18.
  [6]WINSLOW,CEA. The until-led fields of public health [J].Sci,1920,51(1306):23-33.
  [7]FIFTY-SEVENTH WORLD HEALTH ASSEMBLY.WHA57.17:Global Strategy on Diet,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R].Geneva:WHO,2004.
  [8]李冲,史曙生,刘路.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治理现代化:内涵、阻碍与发展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8,52(11):23-29.
  [9]梁新华,王张华.“互联网+”背景下政府回应力的四维透视[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3):79-83.
  [10]王刚.“互联网+”让政务服务更智慧[J].人民论坛,2018(14):42-43.
  [11]李大宇,章昌平,许鹿.精准治理:中国场景下的政府治理范式转换[J].公共管理学报,2017,14(1):1-13.
  [12]朱琳,万远英,戴小文.大数据时代的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研究[J].长白学刊,2017(6):118-124.
  [13]乐生龙,陆大江,夏正常,等.“家庭—社区—医院—高校”四位一体运动健康促进模式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1):23-29.
  [14]姚静.体育社交媒体对我国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干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3(5):565-568.
  [15]清博指数.清博指数——微信榜单[EB/OL]. http://www.gsdata.cn/rank/wxrank,2019-04-05.
  [16]金晓玲,章甸禹,冯慧慧.移动社交媒体中健康类信息传播效应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8,36(9):129-135.
  [17]翁孟迁.论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的要素与培养[J].醫学与哲学(B),2016,37(11):80-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72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