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女子划艇十三运会赛前12周训练负荷结构特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跟踪测试法、数理统计法,对江西女子划艇队夺冠成员在2017年天津全运赛前12周训练负荷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为总结高龄运动员的训练模式特征提供实证依据。结论:女划运动员在第一阶段以恢复、提升运动员的基础体能为重点;第二阶段以巩固、提升有氧能力和强化水上专项能力进行训练实施。训练的总量趋势大体呈先增量后减量;越临近比赛,水上训练量逐步增加,陆上训练量逐渐减少。江西女划队以有氧训练为主,有氧训练所占的比列最高;水上抗阻训练比例和水上速度训练比例相当;SKM训练类型的训练比例最低,模拟比赛训练的比例仅高于SKM训练类型。陆上机能训练中大力量训练比例最高;力量耐力次之;陆上有氧训练再次之,其中,自身负重和核心训练是调节性训练,比例较低。此外,江西女划队特别注重运动员的机能恢复训练。
  关键词:女子划艇;训练负荷;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G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20)01-0052-08
  Abstract:By apply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tracking test, expert interview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training load structure of Jiangxi elite women rowers 12 weeks before the 2017 Tianjin National Games, to provide empirical basis for senior athletes training. It is concluded that in the first phase, the training focused on physical recovery and basic physical ability training; in the second phase, the training was to consolidate aerobic capacity and specific capacity on water. The total amount of training generally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as the competition approached, the amount of training on water increased gradually, while the amount on land decreased gradually. The proportion of resistance training on water was equal to that of speed training on water. SKM training type had the lowest training proportion, and the proportion of simulated competition training was only higher than SKM training type. Among the functional training on land, intensive strength training accounted for the highest proportion, followed by strength and endurance training and land-based aerobic training, in which the low proportion self-weight and core training were regulatory training. In addition, Jiangxi women's rowing team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athletes function recovery training.
  Key words:women's rowing; training load; characteristics
  在第十三屆全运会中,江西女子划艇队是女子划艇项目最大的赢家,其包揽了女子划艇项目的金牌(200米单人艇和500米双人艇)。根据天津全运会女子划艇项目的赛制(参加女子单划200米和女子双划500米两个项目的运动员必须同时参加等距离的皮艇和划艇比赛,分别获得相应积分,其中,划艇项目积分占总积分 60%,皮艇项目积分占 40%,两项积分相加后,从高到低进行排名,总积分相同时以划艇单项积分高者列前),江西女子划艇组主教练大胆启用“老人”,已经退役的运动员(退役4年的徐诗晓和退役5年的许哲怡)。距天津全运会皮划艇项目开赛前12周,两名运动员归队训练。时间短、任务重,训练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两名队员最后包揽女子划艇项目金牌,创造了中国皮划艇史上的一个奇迹。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江西女子划艇队备战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赛前12周的训练负荷结构特征。
  研究对象成员:江西女子划艇队夺冠队员,详细情况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皮划艇协会官方网站( http://canoe.sport.org.cn)查阅女子划艇比赛章程及专业知识、资料;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检索关于皮划艇方面的学术论文130篇;在EBSCO 外文数据库( http://web.a.ebscohost.com) ,以“canoe”及“training characteristic”为关键词检索到论文18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得了大量优秀的科研成果,为本文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 跟踪测试法
  对江西女子划艇队备战天津全运会赛前12周训练的具体内容安排、负荷控制、计划执行情况等进行全程跟踪及相关测试,为本文提供数据支撑。跟踪测试日期、地点详见表2。
  
  测试方法:训练之前打开测试设备并固定于船头,确认GPS信号接收正常;在训练过程中,设备屏幕上可出现距离、桨频、船速、时间等信息;训练结束后将设备数据导入计算机,并进行处理分析。
  1.2.3 专家访谈法
  为全面理解划艇项目的训练特征,对教练员、专家、科研人员等进行访谈(见表3),为本文提供专业支持、理论帮助及科研建议。
  1.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 SPSS11.0软件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 ,对训练负荷量 、强度 、频次等数据进行整理统计,用量化数据真实客观地反映训练总体特征和过程变化特点。
  2 结果与分析
  2.1 整体及阶段任务设计分析
  由于徐诗晓和许哲怡已脱离系统训练超过4年,根据皮划艇项目的供能特点及项目特征,将仅有的12周训练时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能力恢复阶段,训练时长为4周。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两名老队员的有氧能力、力量素质(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及完善皮艇、划艇的技术动作。在训练内容安排上,水上训练以低中强度、长距离持续化为主,在长划过程中重塑划船技术感觉和技术动作;陆上训練以最大力量、力量耐力为主,辅以跑步训练。
  第二阶段为专项能力强化阶段,训练时长为8周。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水上专项能力。在提高有氧能力的基础上,水上训练逐渐增加专项耐力及专项速度的训练比例;陆上训练由最大力量逐渐过度到力量耐力和速度力量,逐渐增加跑步有氧训练的强度。
  2.2 天津全运会备赛期间负荷量整体特征分析
  2.2.1 整体负荷结构特征分析
  江西女划备战十三运会赛前12周的训练,训练总时长为19 474分钟,平均每周训练时长为1 622.83分钟。其中,水上专项训练总时长为12 920分钟,平均每周均值为1 076.67分钟;陆上训练总时长为6 554分钟,每周均值为606.17分钟。从训练比例上看,水上训练时长比为66.34%,陆上训练时长比为33.66%。 从数据可知,水上训练的时间量几乎是陆上训练时间量的两倍,训练理念始终贯彻以“水”为主,以“陆”为辅。
  2.2.2 阶段结构特征整体分析
  江西女划队赛前12周的训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训练周数为4周;第二阶段训练周数为8周。第一阶段训练总时长为5 900分钟,其中,水上训练时长为3 710分钟,陆上训练时长为2 190分钟;此阶段水上训练时长比例为62.88%,陆上训练比例为37.12%。
  第二阶段训练总时长为13 574分钟,其中,水上训练时长为9 210分钟,陆上训练时长为4 364分钟,此阶段水上训练时长比例为67.85%,陆上训练比例为33.66%(详细数据见表4、图1)。
  从阶段数据可知,两个阶段的水上训练时长比例都远大于陆上。教练员总体训练设计理念致使第一阶段的水上训练时长比例最高,此阶段采用长距离持续划的训练手段来恢复、提升运动员的有氧能力。
  2.2.3 各周训练负荷整体分析
  从两个阶段各周的训练总量来看,第一阶段各周训练总量呈持平趋势,各周训练总量波动不大,几乎无高峰低谷之分。第一阶段训练总量的最“高峰”和 “低谷”的差值仅为85分钟。第二阶段各周训练总量呈“波浪式”的递减趋势,其中最“高峰”出现在第5周,为2074分钟;“低谷”在第8周,为1 410分钟。
  从两个阶段水上训练总量来看,第一阶段水上各周训练总量呈“增量”走势,峰值出现在第4周,时长为1 060分钟;低值出现在第1周,时长为780分钟。第二阶段水上各周的训练总量呈先递减后 “波浪式”递减的趋势,前四周持续递减,后四周“波浪式”递减。第二阶段水上峰值出现在第5周,时长为1 480分钟;“低谷”出现在第12周,时长为920分钟(如图2)。
  2.3.1 水上训练负荷强度类型规划分析
  江西女子划艇队采用德国训练系统,将水上训练分为8个训练类型。训练类型的划分的指标主要是心率、桨频和血乳酸值,并在训练过程中对这些指标进行监控(见表5)。
  训练中根据不同的强度负荷,可将8个训练类型划分为四个部分:有氧能力训练(GAⅠ、GAⅡ、KB),耐酸能力训练(GAⅢ、WA),混氧能力训练(SKA)和速度能力训练(SA/S、SKM)。KB训练类型作为训练后的放松手段,不具有训练强度,故不做统计。
  2.3.2 水上训练类型负荷整体分析
  因为十三运会女子划艇赛制,女子划艇运动员既要进行划艇比赛又要进行皮艇比赛。江西女子划艇队根据划艇和皮艇所占分值比例的不同及运动员自身情况,训练计划设计以划艇训练为主,皮艇训练次之。皮艇训练方面,主要是以有氧训练为主,采用的训练手段是GAI强度的长距离持续划,训练距离是323 km,课次是38次,占水上总训练量的30.22%。GAI强度的训练手段也贴切队员的现实情况:基础有氧能力弱、“桨效”差、皮艇技术动作凌乱。此外,采用GAI强度的训练手段可以让运动员更好地寻找划船“感觉”和逐步提高运动员的基础有氧能力。
   为了运动员有更好的竞技状态,采用WA类型训练(划艇WA类型训练距离为11.5 km,课次为4次,占水上总训练量的1.08%;皮艇WA类型训练距离为1.5 km,课次为2次,占水上总训练量的0.14%),模拟比赛,以赛促练。
  从整体水上训练情况看,江西女划队仍然是以有氧训练为主。有氧训练(GA1、GA2)所占的比例最高(82.9%);水上抗阻训练比例(1.79%)和水上速度训练比例(1.57%)相当,水上抗阻训练比例略高于水上速度;划艇模拟比赛训练只有4次课,主要是为了检测阶段性训练效果,分别在4周、8周和12周,训练总量较少;SKM训练类型训练比例仅高于皮艇WA类型;皮艇WA类型的训练量最少,所占比例最低(0.14%)。SKM训练类型的训练距离只有1.5km,占水上训练总量的0.15%,此训练类型仅用于第二阶段后两周,主要提高舟艇起航及起航后30米加速的能力(如图3~4)。   图3 各类型水上训练总量及相对应的课次2.3.3 水上能力训练周变化分析
  众所周知,水上项目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可以分为四类:有氧能力(GAⅠ、GAⅡ、KB),耐酸能力(GAⅢ、WA),混氧能力(SKA)和速度能力(SA/S、SKM)。在赛前12周的训练中,江西女划教练组也依据此理论逐步提高运动员的水上能力,四种水上能力在12周的训练中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
  2.3.3.1 水上有氧能力(GAⅠ、GAⅡ、KB)周变化分析
  从有氧能力训练量和课次的总体趋势看,划艇有氧能力训练的总体趋势是波浪式的降低,较为平缓。顶峰出现在第3周(68 km,9次课);低峰出现在第12周(24 km,4次课)。
  第一阶段的总训练量为240 km,平均每周60 km;总训练课次为32次,平均每周8次。第二阶段总训练量为323 km,平均每周40.375 km;总训练课次为40次,平均每周5次。
  由图5可知:划艇和皮艇的有氧能力第一阶段周平均训练量都明显高于第二阶段。究其原因,两名老队员刚刚归队,需要从有氧能力训练抓起,有计划、有步骤的恢复其体能。此外,第一阶段两名队员还要学习皮艇技术,长距离有氧耐力划的训练手段是提高皮艇技术最为稳妥的办法,因而,安排的有氧能力课次较多。
  从耐酸能力训练量和课次的总体趋势看,划艇耐酸能力的总体趋势是阶梯式的递减,顶峰出现在第5周(16.26 km,6次课)。
  第一阶段只安排2次耐酸能力课,训练量为9 km,前三周并未安排耐酸训练课。第二阶段总训练量为35.21 km,平均每周4.4013 km;总训练课次为18次,平均每周2.25次(如图6)。
  前三周之所以未安排耐酸能力训练课,主要原因是:保护运动员身体的健康,避免过早出现伤病;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基础有氧能力是高强度的专项训练的前提等。6周没有安排耐酸能力训练是由于5周是强度周,运动员身体机能需要调整。第12周因为临近比赛,故而也未安排耐酸能力训练。
  第二阶段出现三个顶点,分别在第5周、8周、10周,呈锯齿状。锯齿状的趋势图反映出运动员的机体在赛前都处于机体刺激、机体恢复、机体刺激的循环模式中,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保持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竞赛能力。
  2.3.3.3 水上速度能力周变化分析
  进行水上速度训练,必须具备稳定的技术和良好的体能,两者缺一不可。基于此,第一阶段教练组根据运动员的现实情况并没有安排水上速度能力的训练。运动员经过第一阶段的有氧能力训练,有氧能力和基础体能较刚恢复训练之时已有大幅提升,此外,技术动作也日趋稳定。
  进入训练的第二阶段,教练组便着手运动员的速度能力训练。第二阶段总训练量为18.19 km,平均每周3.274 km;总训练课次为14次,平均每周1.75次。(如图7)。总体趋势呈山峰状,中间高,两边低,训练量的顶峰出现在第9周(6.06 km)。第6周没有安排速度能力训练,原因有二:第5周进行速度能力训练,运动员训练效果不佳;运动员出现肩部和腰部损伤。第12周水上速度训练量较第11周训练量有所增加,呈上升状,原因在于,临近比赛,通过增加速度训练,以保持运动员肌肉爆发力及竞技状态。
  江西女划队训练混氧能力的主要手段是水上抗阻训练(又称水上大力量训练),以发展运动员的“桨效”。为保证运动员第二阶段训练的顺利进行,江西女划教练组在第一阶段同样没有安排混氧能力的训练。第二阶段水上抗阻总训练量为19.1 km,平均每周2.388 km;总训练课次为11次,平均每周1.38次(如图8)。总体趋势呈山峰状,训练量先升高直至顶峰,后下降,再升高,训练量的顶峰出现在第7周(4.8 km)。
  水上抗阻训练训练如此安排,理论依据来源于“超量恢复”。第二阶段前三周训练量持续在增加,使运动员的机体持续疲劳,接着的三周虽训练课次内容相同,但训练量持续在下降,使运动员的身体逐步恢复。虽然第11周的训练量有所增加,但总体量较小,且第12周没有安排抗阻训练,这一增量主要是保持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肌肉力量。
  2.4 陆上训练负荷结构特征分析
  2.4.1 陆上训练负荷结构整体分析
  江西女划陆上训练可分為两类:陆上机体训练和陆上机能恢复。其中陆上机体训练又可分为五大项:大力量训练、力量耐力训练、自身负重训练、核心训练(腰腹力量训练)和跑步训练(陆上有氧能力训练)。
  陆上训练总时长为6 974分钟,其中陆上机能恢复的训练时长为3 830分钟;陆上机能训练的训练时长为3 144分钟。
  陆上机能恢复的训练时长占陆上训练总时长的54.91%,由此可看出,江西女划教练组非常重视运动员的机能恢复训练。
  就陆上机能训练的五大项而言,大力量训练时长占陆上机能训练的比例最高,达38.17%(1 200分钟);其次是力量耐力的训练,比例达28.63%(900分钟);再次是跑步的训练,比例达19.21%(604分钟);自身负重和核心训练比例较低,都在10%以下。从训练课次上来看,力量耐力和跑步的课次最多,达15次,周平均1.25次;大力量训练课次为12次,周平均1次;自身负重和核心训练的课次最少,各只有4次,周平均0.33次(见表6)。
  因此,从训练时长比例及课次分析,大力量和力量耐力是陆上机能训练的重点,并通过跑步训练进行陆上有氧能力训练,同时注重运动员小负重和无负重的速度力量及腰背力量的训练。
  3 结论
  3.1 江西女划教练组根据运动员的自身情况,第一阶段以恢复、提升运动员的基础体能为重点;第二阶段按照巩固有、提升有氧能力和强化水上专项能力进行训练实施。
  3.2 两个训练阶段,训练总量的趋势大体呈先增量后减量;水上训练总量几乎是陆上训练总量的两倍;越临近比赛,水上的训练量逐步增加,陆上训练量逐渐减少。
  3.3 江西女划队以有氧训练为主,两个训练阶段的水上训练,有氧训练所占的比列最高;水上抗阻训练比例和水上速度训练比例相当,水上抗阻训练比例略高于水上速度训练;SKM训练类型训练比例仅高于皮艇WA类型;皮艇WA类型的训练量最少。
  3.4 陆上机能训练的重点是大力量和力量耐力。大力量训练比例最高,力量耐力次,再次为陆上有氧训练。自身负重和核心训练是调节性训练,比例较低。此外,江西女划队特别注重运动员的机能恢复训练。
  参考文献:
  [1]胡亦海.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77-78.
  [2]刘爱杰,袁守龙,曹景伟,等.我国皮划艇科学训练的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6).
  [3]余银,杜更,高平,等.中国女子皮艇队冬训负荷特征与成效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
  [4]余银,胡亦海,高平,等.中国女子皮艇队7周“微缩大周期”训练负荷结构特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10).
  [5]余银.国家皮划艇队重点项目奥运基础年训练模式特征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5:76-77.第42卷第1期 Vol.42 No.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73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