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鲫鱼常见病害防治技术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鲫鱼是当前水产养殖的重要品种,具有养殖技术相对简单、经济效益较高、对养殖条件要求不高等优势。但是,当前养殖户为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盲目加大养殖密度,导致鲫鱼养殖出现很多病害问题,给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基于此,探究鲫鱼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关键词 水产养殖;鲫鱼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5.11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32.076
  当前,鲫鱼养殖已经成为水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养殖户希望在不扩建养殖区域的前提下增加经济效益,因此不断增加鲫鱼的养殖密度。虽然这种做法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经济效益,但是随着养殖密度提高,饵料投放量也逐渐加大,养殖水质会受到很大影响,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做好鲫鱼病害的防治工作,就很可能导致鲫鱼病害大范围暴发,进而导致养殖区域内鲫鱼大量快速染病并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鲫鱼养殖过程中,必须重视鲫鱼常见病害的防治工作,掌握相关的病害防治技术。
  鲫鱼常见病害包括各种细菌类疾病、寄生虫疾病以及其他病害,鲫鱼是否存在病害风险、存在何种类型的病害风险与养殖过程中的多方面因素有关,在研究病害防治相关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养殖环境以及日常养殖管理方式进行分析,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在鲫鱼病害防治过程中,应遵循无病预防、有病早治、科学管理、防治并重的原则,要在根源上阻隔各种容易引发病害的因素,有效防治病害[1]。基于此,从当前鲫鱼养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病害入手,详细分析鲫鱼常见病害的防治技术。
  1 鲫鱼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害
  1.1 各类细菌病
  水产养殖过程中各类细菌病是病害的主要组成部分,受水环境变化以及养殖密度等原因的影响,鲫鱼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细菌感染从而出现各种病害,其中,暴发性出血病、烂鳃等都是鲫鱼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害。暴发性出血病一旦出现,感病鲫鱼的死亡概率很高,严重时死亡率可达80%,是一种相对比较严重的鲫鱼病害,在各类鲫鱼中,异育银鲫感染该病的风险较高,但是其他种类的鲫鱼也会感染此病。烂鳃是鱼类常见病害,其病因相对较多,多数是由鱼害黏球菌引起的细菌性烂鳃,但也可能是由于寄生虫等其他原因所致。
  1.2 各种寄生虫病
  各类寄生虫病对水产养殖的影响很大。由于水质以及饲料问题,鲫鱼很可能遭遇各种寄生虫病侵袭,包括孢子虫病、指环虫以及三代虫等多种寄生虫病,会导致鲫鱼大范围死亡。导致寄生虫病暴发的原因就是养殖密度过高以及饵料投放问题,此外,寄生虫病也与具体水质有关,如果水质恶化,则暴发寄生虫病的可能性也会相应提升[2]。
  1.3 其他病害
  除了各种细菌病以及寄生虫病外,鲫鱼养殖过程中还会遇到大红鳃、鳃出血等病害。这些病害一旦出现,就会造成养殖区域内大范围鲫鱼死亡,给养殖者的经济效益造成极大影响。出现大红鳃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些是由于水温问题,有些则是由于药物使用不当所致。一旦养殖区域内鲫鱼出现大红鳃症状,一定要对各种可导致大红鳃的相关病因进行排查,找到具体病因,针对性地科学用药,并且根据治疗需求减少饲料投喂量。
  2 鲫鱼养殖过程中病害预防措施
  2.1 规律投喂饲料
  在鲫鱼养殖过程中,饲料投喂是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饲料投喂工作直接影响鲫鱼的生长,同时对于养殖区域的水质环境也有较大影响。因此,必须做到根据养殖区域具体情况规律投喂饲料。大部分养殖户自身专业素质不是很高,饲料投喂量计算比较模糊,存在以经验进行养殖的弊端,很容易导致饲料投喂量过多,会严重破坏水质,导致鲫鱼暴发各类病害。当前养殖过程中使用的各种饲料都是合成饲料,营养成分含量较高,只要按照饲料说明中的投放标准结合自身养殖实际情况进行换算就能够得到科学的饲料投放量,养殖户应严格按照这一标准进行饲料投放,在保障鲫鱼摄取足够营养的情况下保障养殖水域的水质。同时,饲料投喂工作也应该结合具体水温进行科学调整,一般情况下,如果水温低于20 ℃,饲料投喂工作一般每天进行2~3次,第一餐投喂量要相对少一些,一般占全天投喂量的12%左右即可,后续两次投喂量要大一些,每次投喂量应占全天总量的40%左右;如果水温高于20 ℃,则饲料投喂一般需要每天投喂4次,每天的首次饲料投量同样应该少一些,一般占全天饲料投喂总量的10%~15%即可,中间两次饲料投喂量应该相对多一些,一般中间两次每次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的30%左右,最后一次投喂应该再将投喂量调小,一般最后一次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的20%左右。科学规律进行饲料投喂能够有效保障养殖水域的水质情况,也能满足鲫鱼的生长营养需求。
  2.2 养殖过程中适当使用消毒剂和杀虫剂
  在鲫鱼养殖过程中,为了有效消灭养殖水域中的各种寄生虫和细菌,需要定期定量使用消毒剂和杀虫剂,但是很多养殖者对于药剂的用量和用法掌握不明确,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使用浓度过高或者使用时机不正确的情况。一般情况下,使用消毒剂和杀虫剂一定要控制好用量,在使用前需要结合具体的药物说明书根据其使用标准计算用量,同时结合自身养殖区域的具体情况,包括具體养殖面积以及养殖密度等,对照药物使用说明进行合理换算,得出具体使用量,并按照使用或说明规定的使用频率科学给药。另外,在使用消毒剂和杀虫剂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给药方式。很多养殖者没有掌握合理的给药方式,在给药过程中在养殖水域周边大面积使用药物,导致水质环境突然发生强烈变化,很可能导致鲫鱼出现应激反应进而发生一系列病害。正确的用药方式应该是在投喂饲料前10 min左右在投料台附近泼洒药物,使鲫鱼在吃料过程中充分接触药物,并且在吃完后游离药物浓度较高的区域,这样就达到了药浴的作用,实现了使用药物的目的。
  2.3 注意调节水质
  在鲫鱼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节水环境。养殖区域鲫鱼生存密度较大,不能单纯依靠水体自净能力来调节水质,应该根据养殖区域内具体环境情况适当使用一些微生物制剂来改善养殖区域水环境。部分很长时间都没有进行过水质改善的养殖水域,其水底在长年累月的养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有害物质,其中包括很多能够引起鲫鱼病害的细菌以及其他微生物,面对这种情况应该选择一些微生物水质改善制剂来对水质环境进行有效净化,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来改善水质。微生物制剂能够通过自身活性分解水中以及水底的有害物质,大大减少潜在的能够引发鲫鱼病害的相关诱因,提升养殖水域的水体环境。在使用微生物制剂过程中同样要注意控制用量,要充分遵照产品说明书标定的相关用量科学使用,使用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使用位置,通常应该在养殖水域下风处使用,如果上风处有使用需求也应该在上风处寻找相对避风的位置使用,以达到较好的使用效果。   3 鲫鱼相关病害的治疗方法
  3.1 大红鳃防治
  大红鳃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鲫鱼病害,如果自然状况下出现大红鳃则多与梅雨季节以及水体温度有关。大量数据研究显示,在养殖过程中遇到大红鳃情况有以下3种原因:1)自然环境下水体质量不佳;2)水体受到外界污染;3)在使用杀虫剂或者消毒剂时使用方式不当[3]。通常情况下养殖过程中发现大红鳃病害,应该及时采用外用药加内用药联合治疗的方式,要在饲料中添加乳酸菌以及免疫多糖,在养殖水域中使用增氧型底改剂,一般情况下只要病害问题不是很严重都能得到有效缓解,如果病害比较严重应该考虑加用复方新诺明。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因为药物使用不当而出现大红鳃病害则应该先考虑中毒的可能性,使用恰当药物解毒。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硫代硫酸钠来解毒,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必须注意用药量,防止浓度过高。
  3.2 孢子虫病防治
  孢子虫病主要可采用杀虫剂、磺胺类药物以及盐酸氯苯胍治疗。孢子虫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鲫鱼正常进食,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有效改善水质,保障鲫鱼能够正常进食。在治疗过程中要先使用一定浓度的敌百虫,消灭水中的孢子虫,减少病原体数量,然后采用盐酸氯苯胍以及磺胺类药物进行消炎和驱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存在混养的情况,要根据其他鱼种的药物承受情况适当更换驱虫药物。
  3.3 指环虫、三代虫防治
  指环虫、三代虫是鲫鱼养殖中常见的寄生虫类型,在治疗过程中同样要使用恰当的药物,一般情况下可以选用阿维菌素以及甲苯咪唑。这两种药物在消灭指环虫和三代虫这2种常见寄生虫上效果显著,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相关药物的浓度以及鲫鱼在用药后的反应,注意调整药量和使用方式。
  4 结语
  鲫鱼养殖过程中应该妥善做好病害防治工作,以防为主,在发现病害后要及时确认病害种类,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减少损失。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应该科学管理,做好饲料投喂以及日常杀菌消毒工作。
  参考文献:
  [1] 严丽.鲫鱼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要点[J].江西水产科技,2019(2):16-17.
  [2] 李傳慰,韦艳,祭仲石.鲫鱼养殖与病害防治技术[J].科学养鱼,2019(3):82-83.
  [3] 肖鹤,许朝爱.6—7月鲫鱼养殖常见病害防治(下)[J].科学养鱼,2019(7):90.
  (责任编辑:赵中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16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