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舒适家居行业发展(之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舒适家居中的“舒适环境”是一种广义概念,其衡量尺度的使用者是“人”,而不是物理参数,其核心是室内环境的“用户体验”,以及在相关环境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室内环境在卫生、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方面的正面促进作用。舒适家居从三个维度“卫生性、舒适性、健康性”进行评价和创建室内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新的专业链群,为使用者提供适合生活、工作、学习,积极调整心境,提升幸福感并远离疾病、压力和疲劳的高品质室内环境。
  一、用户体验模式
  市场上销售的东西有三类:商品、服务和体验。商品是指能够提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包括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服务、组织、观念或它们的组合。产品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延伸产品。核心产品是指整体产品提供给购买者的直接利益和效用;形式产品是指产品在市场上出现的物质实体外形,包括产品的品质、特征、造型、商标和包装等;延伸产品是指整体产品提供给顾客的一系列附加利益,包括运送、安装、维修、保证等在消费领域给予消费者的好处。服务是指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特殊需要。体验是使人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人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到的东西。
  体验式经济时代已来临,其区分经济价值演进的三个阶段为商品、服务与体验。在全面客户体验时代,销售方需要对用户深入和全方位的了解,而且还应把对使用者的全方位体验和尊重凝结在产品层面,让用户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和被体贴。体验是指企业以服务为重心,以商品为素材,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传统经济主要注重产品的功能强大、外型美观、价格优势。针对体验经济,需要新的体验式营销: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并为产品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型态的变迁息息相关,随着科技、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需求、欲望、消费型态也相应的受到了影响。
  1.体验模式时代,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从对生活必需品的追求转向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其中包含情感需求和消费者价值体系的界定。
  (2)消费者行为从大众化需求为评判转向了以个性化需求为评判的标准。
  (3)消费者的关注对象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了注重接受产品与服务过程的感受。这种过程带给消费者的是忘我、快乐、感悟和回忆等内在的心理感受。
  (4)消费者行为从被动地接受企业的诱导和操纵,转向了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的经济运行和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之中。
  (5)消费者行为从关注自身需求转向了既关注自身需求也关注企业社会行为过程,消费者愿意将自己的选择标准置于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条件之下。消费者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越来越关心,比任何时候都珍惜自己的生存环境,反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使用,追求永续消费和造福后人。
  2.体验模式延续了服务经济的发展,使市场竞争跳出了低价的陷阱
  (1) 体验模式以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为出发点。企业的经济运行首先要考虑的是消费者的个性要求,但也要保证给消费者以更大的想象、愿望与自我修正的空间。企业所主张的是消费者个性的张扬,并竭尽全力保证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全面满足。
  (2)体验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了定制化服务。定制化是一种高水平的劳动,較普通的生产劳动和无形的人员服务有更大的价值,这种价值由顾客价值转化而来,并最终形成企业的品牌;定制化服务带给消费者个性的感受,定制化的结果不会出现生产过剩;定制化服务所产生的体验效应是带给消费者美好的感受、永久的记忆和值得回味的事务与经历。
  (3)体验模式遵循的是“以顾客为核心”。体验模式中,企业扮演着策划者的角色,发挥为顾客提供“舞台”的作用,真正在舞台上表演的是顾客。
  (4)体验模式使企业的经济运行更加开放、健康、有活力。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自己的开放程度,在社会公众的关注与监督之下开展各项经济活动。
  舒适家居就是品质化的室内环境,就是以体验设计实现用户使用价值的提高,对应着消费升级。高品质室内环境是室内相关光、声、热、湿、空气质量、室内装饰和陈设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新组合,这种组合以人的健康获益为核心评价标准、以用户的满意度为改进动力、以客户价值提升为新目标、以网络新技术为平台的一种新模式。舒适家居通过互联网+实现与现有暖通产品、光源、建筑材料和家具、环境传感器、公共数据的连接与拓展,将从供应侧变革传统行业。舒适家居根据所在气候区域、建筑特点、建筑用途和用户使用特点制定有效的对应策略,在此基础上实现用户体验的目标。与其他环境相比,在体验环境下可以得到更好的睡眠、更高的学习效率、更低的病假率、更佳的工作成绩、以及更多的满意度。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舒适家居体系符合体验模式的特征。
  人与室内环境在多个维度进行交互,见图1。为满足需求,需要使用各种调节系统和环境来提升人的感受和操作效果。如空调主机是一种商品,它被提供给经销商是产品模式;而后由经销商附加运输、安装、维修等提供给用户变成服务模式。但用户要求的是“好处”,也就是尽量多的好“体验”和尽量少的坏“体验”,这就是体验模式。
  体验模式的方式也与商品和服务模式有巨大的不同。商品和服务模式以供应方为主,按供应方的标准对客户提供交付;而体验模式则是以用户的使用效果和情感感受为标准,对供应方提出的定制要求。体验模式建立在商品和服务模式基础上,是改变了价值观和管理方式的新模式。体验模式评价新标准涉及更多技术领域的内容,包括:卫生预防学、人体生理学、人类工效学、环境心理学等。由于横跨多个文理科技领域,品质化的室内环境体验模式必须采用新的运行管理方式才能集成这么多的专业领域和技术,因此更多需要采用互联网+的高技术手段来实现。   在移动互联时代,从工作、生活、起居所有领域都在做智能化连接,连接的背后是数据云和大数据的支撑和服务,下一个十年人工智能终端应该进入全场景时代。“场景”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它是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新的体验,伴随着新场景的创造;新的流行,伴随着新的洞察;新的生活方式,也即新场景的流行方式。
  互联网+时代的真正本质是场景时代的来临,传统商业模式的品牌、营销、渠道、设计、研发、市场、公关、销售和连接方式正被场景重新塑造。而场景的本质是对时间的占有,拥有场景,就拥有了消费者的时间。可以说,用户喜欢的不是建筑设备系统,而是室内环境场景,以及在场景中获得情感、健康、工作的结果,也就是体验。
  场景是链接的平台:在场景中,需要找到产品的核心能力,然后不断推出新场景,即:产品的功能属性+链接属性=新的产品体验。越来越多的品牌愿意去植入场景,愿意主动与场景连接,这就是营销的意义与价值。场景中的细节越具体、越真实,转化率就越高。
  跨界+场景式混搭:针对真实的消费行为不是一个单一场景,而是由多个连续的场景集成,跨界+场景的营销需要找到“穿越”的逻辑,也就是跨场景的逻辑,构建场景与消费者共有的“藕合点”。可以将室内环境相关的场景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提供新产品或服务,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
  社交和移动设备的融合,正在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物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机器、人的感官反应与语言表达实现融合,反映为数据,再汇集成大数据。更多的智能化移动设备通过云平台为人提供服务,使用感受通过社交媒体扩散开来。这是一个真正的数据时代,过往许多难以量化的要素被更为科学和精确的方式量化,各类场景都不在话下,且以人们难以想象的方式快速传递并得出自动式的分析判断。对于具体的人而言,这样的数据时代是场景时代。依靠五种新关键技术(移动设备、社交媒体、物联网、云平台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通过场景感知并快速高效解决问题的场景时代。构建场景的四项主要原则:
  ◆产品即场景,产品等于场景的解决方案。
  ◆分享即获取,以人为中心的新分享能力,让品牌等于故事、文化和能力。
  ◆跨界即连接,跨界的连接击穿了各种场景的区隔,形成的是新体验、新品类和新价值。
  ◆流行即流量,流行成为流量的新入口,只有占据亚文化流行趋势的制高点,才能掌握流量的话语权。
  新连接下,商品不再是传统的作为物的产品,而更多是发轫于场景的体验。当用户变成体验的拥护者:产品经营者将转变为用户经营者。从展示体验厅也可以看出场景模式的意义。商品导向重点展示产品的外观、技术和控制,把焦点内容放在品牌、业绩和服务的介绍上,力图把商家的价值观灌输给客户;而体验导向重点展示品质的室内环境,让客户轻松愉快的感受,调动客户的情感,产生良好的体验感受。
  室内环境体验模式改变了行业价值观,原来产品模式(+少量服务)的价值是商家宣传、产品品牌、安装材料、服务承诺为标准。而在体验模式下,价值是减少疾病和疲劳发生,增加生理器官舒适感觉和心理健康活动为标准。在后者情况下,用户的收益更大。舒适家居技术背景是品质室内环境,对于从产品模式到体验模式的转变,可使用场景理论进行指导。但要真正保证用户体验需要强大的专业整合和售后服务能力,这都需要行业平台给予支持。
  二、卫生和安全性
  “卫生”一词泛指讲究清洁、预防疾病和有益于健康。卫生指个人和集体的生活卫生和生产卫生的总称。一般指为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改善和创造合乎生理、心理需求的生产环境、生活条件所采取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卫生措施,包括以除害灭病、讲卫生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本节中的卫生性环境主要是指室内清洁环境避免传染病(环境卫生)和适宜室内工作环境避免慢性职业疾病(职业卫生)。
  室内环境中存在病原体、细菌和污染物发生源,也会出现上述物质传播而导致人被感染,产生相关疾病。消灭污染发生源和减少环境传播是改善室内环境杜绝或减少疾病发生的正确对策,这也是疾病预防原则。另外,生活和工作环境或行为方式不当会导致习惯性或职业性疾病,如近视眼,也需要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国家在公共场所中实施公共卫生政策和管理,对疾病、残疾和伤害的进行预防控制。但目前住宅和办公室尚不属于公共场所,因此需要权属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做好室内环境的卫生性要求。图2表示了环境中有害物质对生理器官和疾病的影响。
  本节所涉及到的“疾病”是指相关生理器官的功能下降或损害,及环境原因造成的头晕、过敏、发痒等不良症状。室内环境中有以下几个疾病发生源:(1)空气和水中的污染物;(2)建筑装修、家具和家纺、用品材料中的有害物质;(3)室内电器设备释放的有害物质(如净化器使用中产生的臭氧等);(4)清洁环境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如不洁抹布导致的细菌二次污染等)。室内环境的疾病预防就是对以上疾病风险的相关因素进行衡量,找出规律特点,确定解决对策。
  1.室内空气质量对策
  室内空气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大概可分成几类:(1)由于建筑和装饰材料、室内用品释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甲醛、TVOC等;(2)由于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释放到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如CO2、不良气味、细菌等;(3)由于室外污染在室内增加的污染物质,如PM2.5和建筑附近工厂等污染源释放的有害物质。这三类有害物质的处理对策是不同的,另外湿度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污染物,但在冬季和夏季的情况是不相同的,在冬季,水蒸气向室外扩散,造成室内含濕量不足,相对湿度低;而在夏季,水蒸气在室内聚积,室外也向室内渗透,造成室内空气含湿量过大,相对湿度过高。由于湿度的本质是水蒸气,在空气质量控制技术措施上与其他污染产品是一样的,因此也可以作为空气质量问题处理。
  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为目标的通风称为新风。暖通空调标准,如《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376中给出了最小新风量的指标,最小的含义是指这个风量所解决的是人呼吸引起的空气污浊,而如果要解决其他污染则可能需要更多的风量。这种处理的控制指标既可以是新风量,也可以是室内空气中的CO2浓度,一般情况下CO2浓度控制在800-1200ppm水平。也可以采用CO2浓度来调节新风量多少,这样的话可以节省能源消耗。在可以使用自然通风的情况下,应优先使用自然通风改善空气质量,只有在自然达不到指标要求的情况下,才使用机械新风系统。设计中同时考虑进风和排风平衡的机械通风系统才称之为新风系统,因此即使是单向流新风系统,进风和排风量也都是平衡的,在设计中都是统筹考虑过的。   增加新风量虽可以降低甲醛等污染物在室内的浓度,但还是无法杜绝对健康的损害。其原因如下:(1)污染释放位置,污染源可能在呼吸器官和皮肤旁边,即使新风再大,也无法减少呼吸或皮肤接触危害;(2)不知道总污染释放量,无法确定降低到标准要求浓度所需要的新风量。因此,处理装修污染时要同时对材料污染释放总量(承载率)和最小新风量有要求,或者是在上述标准最小新风量的基础上确定污染释放总量。比如在新风换气次数0.5h-1的条件下,即使室内建材(含地板、墙壁、家具等)全部使用E1材料,也难以达到《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中甲醛指标的要求。这正是国内装修后室内70%甲醛测试超标的主要原因。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不使用更低污染释放量的材料和家具、不采取治理措施,则很难达到上述标准指标要求。
  TVOC(可挥发有机物)的释放特性和处理方式与甲醛有很大的不同,室内空气质量必须分别处理。此外材料中还有许多不挥发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环境激素。这些物质会在接触液体或与人体接触时释放出来,特别是儿童可能会舔或啃家具,有害物质可能会进入到儿童的身体里面产生很大的危害。食品器皿中含有害物质,也会把污染带入人体产生危害。厨房和卫生间中的材料会更容易接触细菌,如果不能很好地维护,会造成细菌滋生繁殖,因此这些地方的设备和表面有必要使用抗菌功能。
  对应以PM2.5为代表的室外污染,许多设计采用新风系统过滤去除室外空气中的PM2.5后再进入室内,要求其具有90%以上的去除率,但家具在室外连续污染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如室外500ug/m3,室内50ug/m3),100m3/h的新风量24小时就会产生1.08g的污染物,而一般情况下新风机中的滤网尺寸较小,容尘量不是很大,而实际使用中一个滤网往往要使用一个冬天,因此大部分时间滤网是不能保证使用效果的。尤其是新风机采用暗装时,更换滤网比较复杂花时间。因此需要需要更好的运行策略,使用更换滤网方便和便宜的空气净化器来净化室内空气减少新风系统中滤网的消耗和维护更换。也就是说,对于空气质量系统而言一定要考虑使用过程中的维护问题。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只能作为室内空气质量的一般性检测条件,还有许多难以忍受的异味并不是这个标准列出的污染物。因此需要从疾病预防和用户舒适的角度去整体看待室内空气质量问题,不仅要看客观指标还要看用户主观满意度。
  2.材料、家具和室内用品中的有害物质
  有害物质是指在空气中存在并长期与人体接触会导致健康损害的低浓度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存在材料中,随着人对材料的接触、使用(如盛水容器)和自然老化,对人们产生健康威胁。之前报道过的奶瓶生产中存在的双酚A实际上就是一种环境激素。对于室内材料、家具和室内产品的选择使用必须以健康性作为第一重要的要素,而把其他功能放在次要的位置。尤其是儿童桌子,如果片面选择鲜艳的产品,其中很可能还有重金属铅等有害成分,而儿童通过皮肤、呼吸甚至是舌头接触这些有害成分,使身体受到健康危害。
  天然材料是指自然界原来就有未经加工或基本不加工就可直接使用的材料。如木材、橡胶、棉花、沙子、石材、蚕丝、煤矿、石油、铁矿、亚麻、羊毛、皮革、粘土、石墨等。许多天然材料的使用已有数百上千年的历史,因此其特性为人类所熟知,其对人体的不良作用也为人们所掌握。天然材料或主要由天然材料制成的产品,其与人体接触不会对人的健康起到不利的作用,可以放心使用。另外可以就地取材,使用当地所生产的天然材料,减少运输所产生的碳排放。另外许多天然材料还是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可以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传统建筑中使用的绝大部分是天然材料。传统建筑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智慧积累产生出独特的建筑类型,传统建筑对天然材料的使用方式值得借鉴学习。
  3.电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
  许多人选择使用超声波加湿器改善空气湿度,但实际上其沒有直接产生水蒸气分子,而是将液态大片的水变成微小颗粒可以在空气中漂浮的水颗粒后再吸收热量进行汽化。这种水颗粒大小与PM2.5相近,可以被吸入肺部。这种颗粒在空气中漂浮时,也会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增加其危害。甚至有人在加湿器的水箱中添加香水、消毒剂等,这些微小颗粒被呼吸到肺部时,对人造成更大伤害。
  同样存在问题的还有在家庭中使用的高压静电除尘器。许多厂家号称出口只有微量的臭氧生成,甚至有些产品还有权威部门的测试数据。但是在使用中仍然出现室内臭氧味很浓的情况,这表明臭氧浓度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其原因可能是出厂时的臭氧处理装置的效率很高,而使用一段时间后效率会下降,臭氧发生量会增加。
  值得注意的产品还有很多,例如使用负离子除尘的净化产品,号称可以去除空气中的颗粒物,实际演示可表明其可以把不透明的雾霾变成透明的空气,可是这里有个问题,雾霾中的颗粒物究竟去了哪里?实际上,负离子把小微粒变大,但仍漂浮在空气中并没有收集去除,还是会产生危害。
  4.清洁不当产生的二次污染
  用完抹布后没有清洗干净,细菌就会在抹布上繁殖。当再使用该抹布擦桌子或其他物品时,细菌就会散布到所擦拭的物品上。当人们使用各种化学品用于洗浴、清洁、驱赶蚊虫等,这些产品也会产生有害物质,危害我们的健康。
  空调和净化器中的滤网不及时更换也会导致二次污染。维护更换不及时,二次污染导致的危害可能要比一次污染更严重,如臭氧对肺部的损害要比PM2.5更急性。
  5.饮用水质
  如果人们长期饮用自来水,那么对自来水的安全性担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虽然国家对自来水制定了106项(常规42项,非常规64项)理化指标,可从水厂到用户终端还是有多种污染的可能。况且在自来水的水源地,也是无法避免诸如抗生物、生物激素污染的情况。因此在用水末端使用净化产品保证饮用水的质量是完全必要的。
  许多家庭中饮用水系统、生活用水与生活热水系统一起都连接到自来水系统,如果缺乏有效隔断措施,有细菌的生活热水可能会反向流动到饮用水或生活用水中,导致水污染产生致病风险。   6.其他潜在疾病源
  由于湿度、光源、噪声不当对身体器官的不良影响,细菌繁殖增加的疾病风险,光源和照度不良对眼睛器官的损害,及噪声对听力器官的损伤。这些内容都是在预防疾病层面上所要解决的。
  以上内容是讨论室内环境预防疾病的评价原则,这些原则是涉及到上述6项内容之外的其他健康风险因素的评价。不良因素可现场测试、分析,并找出原因。也可以从健康风险的角度审视人们周围的环境、系统设备、室内用品及设备的维护保养等,而产生新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更好地保护身体器官免受不良环境的损害。现实生活的环境可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都需要进行评价,如特定(哮喘)病人对环境会有特殊要求等。仅使用净化设备不足以充分保证室内环境卫生性,控制污染源头才是更有效的措施。舒适家居中的卫生环境可以借用我国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和监督体系内容,在设计中要考虑建立有效的运行管理制度,避免无人监管造成的二次污染等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使用互联网新五类技术帮助用户实现卫生性环境控制目标。图3为疲劳产生的环境和人行为原因。
  人在室内环境条件下生活和工作,家居设施或人的行为不当会造成习惯性或职业性疲劳,如骨骼肌肉系统疾病,这在美国属于工伤范围,会从环境和人的行为方面加以预防。对疲劳给出一个精确的定义是困难的,一般来说,疲劳伴随着下列特征:(1)主观上不愿意工作,无精神,身体不适应,头晕,头疼,控制意志的能力降低,注意力分散等;(2)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思维变呆板,警觉性降低,反应速度减慢,行动减慢,力量减弱等;(3)表现在工作上,实际作业率降低,工作速度减慢,工作质量差等。
  疲劳发生的原因和机理:(1)过大的体力或脑力负荷(休息时间的分配方式);(2)环境因素(比如工作地设计不合理)和工作單调 ;(3)人的生理节奏(工作的安排与人的生理节奏相矛盾容易产生疲劳) ;(4)个人的生理,心理特性(如身体素质,心情等);(5)疾病和营养不良。其中属于人类工效学部分的包括:①劳动姿势与体位选择不合理;②生产设备与工具设计不合理,不能减轻劳动强度和人的紧张情绪;③人机界面设计不合理不符合人的感觉功能和心理特点;④未按生物力学原则合理使用体力;⑤工作空间过小。
  疲劳有某些规律:(1)疲劳可以恢复;(2)疲劳有一定的累积效应,如果不能及时恢复疲劳可能会导致身体器官出现不良影响;(3)人对疲劳有适应能力;(4)疲劳对生理周期有影响;(5)环境因素对疲劳有影响。
  降低作业疲劳的措施有:(1)搞好人机界面的设计布置;(2)做好工作空间的大小及照明条件设计;(3)做好工作台面与座椅的形状、尺寸及容膝空间设计。
  由于家具结构不合理和人的不良习惯,如长期不良坐姿会导致的骨骼和肌肉疾病。在美国这属于职业卫生健康管理范畴。美国加州有一项法律《加州工伤和疾病预防法案》,要求雇主对工作地点可能产生工伤或疾病的隐患予以消除,如果被政府发现有问题可能会导致最高7000美元/天的罚款。因此,许多公司会雇佣评估人员来检查事先消除隐患。随着中国健康政策的推行,未来公共环境健康保护法律也会更加完善。因此检查居住和工作环境家具(座椅、床等)的疾病风险也可定为舒适家居卫生环境控制目标之一。
  案例:中小学幼儿园教室的空气卫生质量问题
  首先要确定教室的空气卫生目标是什么?是防止传染病,减少雾霾危害,还是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判断如何知道需要及时维护设备,避免二次污染?另外还要制定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保证使用结果。因此,这并不是仅仅在教室安装净化新风设备的问题,而是一个卫生环境保障问题。教室会出现的相关问题分析如下:(1)教室是人员密集场所,最严重的问题是空气传播的传染病。一旦有学生有传染病(含重感冒)症状要及时请假回家避免传给其他学生,教室也要采取环境消毒措施。学生年龄越小就应该越重视;(2)避免装修污染,装修污染会长期存在导致对学生和教师的慢性危害;(3)雾霾,室外严重污染的空气会渗透到室内,对学生呼吸器官造成健康危害;(4)CO2和不新鲜的气味,由于各种原因(雾霾是其中之一)造成通风不足,教室内空气新鲜度会下降,学生的学习效率会降低,当然不新鲜的气味也可能是个别学生没有搞好个人卫生造成的;(5)由于建筑结构等原因导致墙体发霉滋生细菌也会产生危害;(6)不正确的打扫卫生方法、不清洁的设备和清洁剂也会导致二次污染。
  可以看出,中小学幼儿园教室的空气质量问题并不是仅仅靠设备系统就能保证解决的,必须系统的加以解决。实际上如果采用疾病预防学的理论,中小学幼儿园在照明、座椅疲劳等方面同样存在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整体解决,比如采取小班制,每个班人数不超过30人,则可降低室内空气的不新鲜度,也会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关心每个学生。
  由于舒适家居用户属于小型环境不在国家卫生监督体系管理范围之内,未来许多用户会需要服务商来提供类似国家卫生监管体系要求的卫生性环境审查、治理和保障服务。2017年中国银行网点已经实行空气质量服务招标,在满足PM2.5控制值的条件下,不再采购净化设备只按年支付服务费。
  三、生理和舒适感受
  人的感觉器种类繁多,形态功能各异。有接触外界环境的皮肤内的触觉、痛觉、温度觉和压觉等感受器,也有位于身体内部的内脏和血管壁内的感受器。有接受物理刺激,如光波、声波等的视觉、听觉感受器,也有接受化学刺激的嗅觉、味觉等感受器。感受器的分类方法多,在人体解剖学上,一般根据感受器所在部位和所接受刺激的来源把感受器分为三类:(1)外感受器:分布在皮肤、粘膜、视器及听器等处,接受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如触、压、切割、温度、光、声等物理刺激和化学刺激;(2)内感受器:分布在内脏和血管等处,接受加于这些器官的物理或化学刺激,如压力、渗透压、温度、离子和化合物浓度等刺激;(3)本体感受器:分布在肌、肌腱、关节和内耳位感觉器等处,接受机体运动和平衡时产生的刺激等。其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及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当这些刺激高于一定强度时,人就会有不舒适的感觉。图4为人体的各种感觉。   舒适是一种平衡状态,但完全的“舒适”是不存在的,人们所能感觉到的是不舒适,比如说噪声使听力出现不舒适的情况,一般的对应方式是通过试验确定噪声对人们的影响,按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水平确定噪声限定值。单纯的物理量如空气温度不能与生理感受准确对应,也就是说虽然人体感觉到冷,但是不能感觉到空气的温度是多少,另外处于不同活动状态时,人体感觉到冷的温度也不相同。同样,当人体处于不同行为时(如看书、聚会、休闲)也需要不同的亮度,如亮度过强眼睛就易疲劳。常见的不舒适问题已通过研究变成了物理参数控制指标,但在实际建筑环境中还有一些不舒适的问题需现场查找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比如,宾館房间隔声的投诉对应,首先需要了解出现问题的声学频率特性,之后再逐步确认隔声不足的问题是墙壁隔声量不够,还是空洞传声,或者是出现吻合频率。舒适性的评价原则实际上是使用者满意度。与环境物理指标有关,但并不是说只要达到物理量指标即可。不舒适特征是满意水平很低,可以与相应的物理量指标进行对应,比如听觉舒适与噪声大小有关联。空间愉快感与环境的装饰美学表现有关。
  与环境热舒适相关的设计内容包括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被动措施、机电系统三个组成部分。对围护结构而言,其基本要求是在满足法规要求的基础上尽量提升性能,主要工作包括:选择合适的围护结构;满足节能指标要求;满足采光日照、隔声等基本生活和工作要求;满足其他建筑性能要求。围护结构在全年平衡的基础上最终确定。而被动措施则是可以在使用中调节的,用以平衡白天与黑天、冬季与夏季的不同使用要求,如冬季夜晚使用的保温窗帘、夏季使用的可开关遮阳篷、电风扇等。而机电系统则是针对前两项措施不能覆盖的时间或空间所配备的机械设备和控制系统,如即使使用遮阳帘后,其室内温度仍然达不到舒适要求,此时需要开启空调。机电系统包括:各类设备和系统集成;满足共性和个性使用要求;使用便利性;建筑自动和智能控制;使用维护管理等。鉴于建筑分为内外两个部分,《白皮书》所述建筑环境主要是针对建筑内部而言,对新建建筑而言,部分工作需要与建筑设计相结合,而对既有建筑改善而言,其工作范围一般在建筑结构施工完成后进行。
  要实现舒适环境的有四个部分:(1)对舒适环境的需求和动机;(2)加强环境中舒适的因素;(3)减少环境中的不舒适因素;(4)减少投资和能耗,提升使用效果的措施。不同专业这四方面内容会在第4章中进行逐一描述。
  舒适环境的设计方式是以人为本的设计,与传统的物理设计方式有所不同。工程设计方式是列出设计目标,通过设计和建造过程实现这个目标。设计目标可以称之为“增强清单”,其包括:足够的日照时间、采光系数、照明亮度、室内噪声、温度、湿度、通风量、空气质量、能耗等。但是增强清单中每项指标的实现并不意味着得到用户的满意认可,因为在设计中会有很多细节不可能一一涉及,各种部件、设备和系统存在着干涉情况,外部环境也与设计预估有所不同。如使用者可能对实际环境中的噪声难以忍受,而实际噪声源在设计时是很难精确确定的。因此,为了克服这些不舒适因素,要根据使用者的感受及设计者的经验,确定“减少清单”,最大程度的让使用者认可,并一一消除“减少清单”上的罗列项目。健康环境中,优良的物理参数性能只是“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一个舒适环境一定要达到的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反之,达到了这个条件也不一定达到舒适环境的评价标准。
  不同气候区域使用被动建筑措施扩大热舒适区,被动措施使用得当可扩大建筑在自然条件(不使用采暖、制冷、机械通风系统)下的热舒适时间长度。自然舒适免于使用设备系统控制,也不需要进行维护工作,而且没有能耗,因此是首要选择。以严寒和寒冷地区为例,为充分利用照射到室内的太阳辐射,在阳光直射表面使用蓄热性好的材料或者是低温相变蓄热材料,先将白天的太阳辐射吸收待晚上将热量释放到室内,以减少采暖能耗。室内地面材料在没有地板辐射供暖的情况下,应选择地面吸热性好的材料。在地下室或其他湿度较大的房间,可使用石膏材料做外表面材料,具有一定的吸湿性能,可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水分避免结露和长霉菌,但一定要保持房间通风,以便可以实现吸湿-放湿循环。否则材料吸湿会饱和,饱和后就不会再吸收水分,也就没有调节性了,而长期潮湿可能会使材料发霉。
  建筑空间往往需要隔声以保证私密性。要正确使用建筑材料隔声,以保证其具有良好的隔声性能,如为提高石膏板隔墙的隔声性能,两侧应使用不同厚度的石膏板以避免共振产生隔声下降问题。要注意隔声板中间不要出现空洞,产生声音衍射降低隔声效果。对人员较多的区域或房间,防止环境嘈杂降低混响时间,需要安装足够的吸声材料。所选用的吸声材料性能应该予以保证。
  木结构建筑的蓄热容量较低,因此其需要配置的采暖和空调系统也与蓄热量大的砖石混凝土建筑不相同,其选配的采暖和空调设备的能力要更大一些,室内环境温度波动范围也会大一些。在寒冷的冬季,不连续使用的情况下,为了快速提升室内温度的需要可使用壁炉或燃气加热的对流末端。
  对于建筑内墙和地面所使用的材料,要根据使用位置进行日光条件下的光舒适性审查。引入阳光窗户附近的地面不要使用反射性高的地板材料,以防止地面产生炫光。当建筑进深尺寸较大时,如果建筑层高较高,可考虑开高位窗使用发射板和白色表面,以便利用漫反射把光引入建筑内部。为了提高教室等空间的自然采光水平,教室的内表面应使用反光性好的浅色涂料,双侧开窗,以提高采光均匀性。在建筑顶部和外墙合理使用辐射隔热涂料,增大发射比例,减少通过围护结构传到室内的热量。
  用人类工效学研究热舒适、光舒适和声舒适的范围和控制要素。室内环境舒适性评价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方面达到整体舒适的控制条件,另一方面克服局部不舒适的处理措施。例如,空调系统可能会出现风速过大导致的不舒适,要克服这种不舒适,可使用冷暖辐射系统,冷暖辐射系统室内没有风机,房间里也不再有空调运转的噪声,因而室内环境整体舒适性较高,特别是可以提高睡眠质量,这些内容已经经过实践证明。但单独提升一项环境参数的措施可能会再提高某项舒适度水平的同时,降低另一项舒适水平。因此,舒适性必须在整体层面上考虑,在解决“增强清单”项目后,还要消除“减少清单”项目。
  在实现“舒适”的过程中,主要工作有三项:一是整体满足各舒适性指标要求;二是消除局部不舒适现象;三是选择合适的建筑室内环境系统方案和优质的设备。在舒适性设计和实施时,要考虑个体在舒适性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系统要有一定的舒适调节能力。在达到舒适性指标的同时,也要考虑所消耗的能量,可以制定不同的系统方案,选择性价比最好的系统和设备。
  案例:热舒适环境是不是恒温恒湿?
  人在生理上有冷热的感觉细胞,而没有湿度感觉细胞。人体没有湿度感觉器官,对湿度的感觉是皮肤、嗓子干燥或出汗过多、或者无法排汗行为引发的认知。而恒温恒湿一般指环境空气温湿度稳定性好,只是热舒适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为人体与周围环境热交换不仅限于空气,还有室内表面和气流等。比如冬季站在大面积的玻璃窗前也会感到很冷。而且热舒适也不仅是一个生理感受,也存在心理作用影响,气流速度过大对一直坐着办公的人来讲是一种超过极限的应激源。还有夏季晚上睡眠不好,不一定是温度不合适,也可能是空调设备产生的噪声对人的应激刺激。
  实现舒适环境所需要的技术水平和集成管理服务要求很高,必须从舒适家居行业管理的角度进行规划建设,对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从设计开始就贯彻舒适理论主要原则,达到舒适性环境要求,并提供使用效果保障。
  (未完待续)
  (转自:中国舒适家居行业发展白皮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29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