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变”字落实训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是什么》是义务教育人教版部编本第三册的一篇科普童话。本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细读课文不难看出:本文的重心落在一个“变”字上,围绕“变”字进行说明。先写水的形状变化,接着写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状态变化,最后写水的性格变化以及给人类带来的贡献和灾害。在教学中,如何既能让学生掌握文中介绍的科学知识,又不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仔细斟酌后,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既可以降低教学难度,又能把语文课上得有声有色,激活语文课堂,落实训练,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直观演示,突破难点,获得知识
《我是什么》一文的第一、二自然段讲了水变成汽、云、雨、冰雹和雪的不同形态。低年级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感到很抽象,难以理解,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去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学中,我运用了电教媒体,动画模拟演示水的变化过程。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兴趣盎然地观看此过程,輕而易举地明白了其中的奥秘。这个知识难点便迎刃而解,学生获得的知识是丰富而扎实的,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品味动词,加强朗读,培养语感
《我是什么》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在讲水变化成雨、冰雹和雪从空中下来时,有三个动词——落、打、飘,这是让学生体会用词准确性的一个训练点。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又缺乏一定的经验积累,完全靠自己感悟到这几个动词的微妙变化和用词的准确性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中,我先将这三个动词在文中的顺序进行了调换,问学生这样行不行?为什么?大多数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他们在文中的顺序不能颠倒,至于为什么不能颠倒就感到一脸的茫然。紧接着,我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播放水变成雨、冰雹、雪花后从空中下来的画面,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它们下来时的速度有什么不同?学生看得专心,有了直观的体验。接下来,我采用了实验演示法再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使用落叶、石头和羽毛这三种物体作教具,让学生仔细辨别它们从空中是怎么下来的?学生瞪着一双双好奇的眼睛,聚精会神地看,很容易就发现:羽毛很轻,是飘下来的;石头要重些,是打下来的;树叶比羽毛重,又比石头轻,是落下来的。学生此时恍然大悟,体会到了文中用这几个动词的准确性。
待学生体会到“落、打、飘”这几个动词的微妙变化及用词准确后,我再次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来感受雨、冰雹、雪从空中下来时的轻重快慢。电教媒体的范读,教师的点拨,学生的兴趣再次被激发,一个个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地跟着朗读起来,将“飘”读得轻而长,将“打”读得重而短促。学生的表情到位了,语气恰当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语感得到了培养。
三、创设情景,激活思维,加深理解
电教媒体可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来展示教学内容。课堂上,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能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是,低年级学生缺乏直观感受,如果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课件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情景,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那将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
《我是什么》一文中的第三自然段讲到“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由于有些学生没见过江、大海,对于水在这些地方的状态难以理解。这时,我播放了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旋律,学生眼前出现了水在池子里安静地睡觉,在小溪里悠闲地散步,在江河里欢快地奔腾,在一望无际的大海里汹涌澎湃的情景。这时,学生完完全全地走进了大自然中,用他们的语言去与大自然说话。此时此刻,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再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老师的范读。文中的文字如同一个个小精灵滑入学生的耳朵,溜进他们的脑海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带给他们一种全新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处于活跃、积极的思维状态,轻轻松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文中“睡觉”是指水平静的样子,“散步、奔跑”是指水在流动,“跳舞、唱歌”是指海水在翻滚以及发出的声音。最后,再让学生通过分组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入情入境地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引导探究,拓展资源,发展能力
学完《我是什么》一文后,学生了解了水能变成汽、云、雨、冰雹和雪。在自然界中,水在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条件下还可以变成露、雾、冰和霜等。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水的千变万化,培养他们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学完全文后,我进行了课外拓展。先让学生自己联系生活经验,想想水还可以变成什么?待学生交流后,我便出示课件,仿造第一二自然段的句式设计了以下填空练习,让学生填写:夏天的早晨,我躺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人们管我叫();冬天到了,天气寒冷,我静静地躺在湖面上,结成厚厚的一层,人们管我叫(),有时我还很淘气,把树啊、花园啊、房子啊都藏了起来,人们管我叫(),有时我还会附在草上、庄稼上,凝结成()。这一教学过程,将课堂向课外延伸,学生饶有兴趣地寻求答案,充分享受到探究的乐趣,思维伸展的乐趣,不仅获取了更多的知识,还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
总之,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紧扣“变”字,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尽可能地将“点拨、启发、引导”留给自己,把“理解、体味、感悟”留给学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融入文本,激活了语文课堂,降低了教学难度,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了实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34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