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声乐训练中“腔圆”与“字正”的辩证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歌唱,是在听觉上给人以美感的艺术,这是其他音乐艺术所不能比拟的。但在进行艺术歌唱的发声训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其中“腔圆”与“字正”之间是艺术歌唱训练中较为突出的一对。解决这些矛盾,理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基础歌唱训练的目的。本文就艺术歌唱基础训练中共鸣腔体——“腔圆”和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字正”练习的关系,包括在一些共性问题上所使用的训练手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歌唱训练;“腔圆”;“字正”;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歌唱艺术,是给人在听觉艺术上创作美感的艺术,是人声音调在音乐旋律中发展的直接领域,属直觉艺术。通过对歌唱发声腔体训练所形成的音调与经过歌唱吐字、咬字训练所形成的歌唱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即腔体机能“腔圆”与艺术歌唱语言“字正”相结合的训练,属于机能、技巧训练。只有将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得到艺术歌唱的效果——字正腔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听者感到悦耳动听,唤起其思想感情的和谐与美的感受,更能使听者得到美的艺术享受。本文就歌唱艺术发声与歌唱艺术语言训练中,二者的辩证关系撰文阐述,以期达到抛砖引玉向同行们学习的目的。
一、歌唱中的“腔圆”与“字正”
(一)歌唱中的“腔圆”
歌唱中的“腔圆”是指人声共鸣腔体,是对人体发声共鸣腔体的训练。人声的共鸣腔体从生理上来看,主要包括:胸腔、喉腔、咽腔和窦体等,分为可调节与不可调节两部分。一个学习艺术歌唱的人,在自身的发声器官——声带以及不可调节共鸣腔体都正常的情况下,通过对其可调节共鸣腔体科学、有效合理的训练,便可以得到歌唱艺术所要得到的歌唱共鸣,即歌唱的共鸣腔体。
(二)歌唱中的“字正”
所谓“字正”,一种是说话吐字发音符合普通话的发音标准;另一种则是本文所阐述的艺术歌唱语言的“字正”,此“字正”非彼“字正”。因为艺术歌唱的语言与我们日常的说话语言有着一定的差别,一个是“唱”,一个是“说”。“说”是相对自然的,是自然人与生俱来的;“唱”则是在艺术歌唱机能技巧发声技术过程中,经过专业训练建立起歌唱声音与母音相协调统一的发声机制。这样,才可能得到线条流畅、优美动听,又能在音量及音质方面收放自如的艺术歌唱语言,即“字正”。
二、“腔圆”与“字正”训练的目的
(一)为什么要“腔圆”与“字正”
艺术的歌唱需要“腔圆”。“腔圆”是通过对艺术歌唱共鳴腔体进行训练而得到良好的歌唱共鸣。简单说就是发音体通过发音动力的作用产生基音再通过共鸣体(箱)的共鸣放大,经传导媒介(空气或电波)传播到人们的听觉器官——耳朵,才形成声音。人体的唱歌共鸣也是依据这一原理形成的,人体的发音体声带在发音动力气息(空气)的作用下发出十分微弱、单薄而缺乏力与度的“基音”之后,通过人体的各个共鸣腔体的放大,形成了人体自然唱歌的声音,这是自然人本身都具有的共鸣。
进行艺术歌唱共鸣的训练,就是对人体可调节的共鸣腔体部分进行人为的非自然机能状态训练。这些共鸣腔体经过科学有效训练以后,无论共鸣腔体的相应肌肉群以及神经系统的敏感度、进入歌唱状态的速度都形成下意识的条件反射功能。这样,基音经过这些被训练过的共鸣腔体时产生的共振效应,能够使基音成倍增加多个泛音成分,再通过人体外部空间的传导,使得歌唱者在音色、音质、音量等方面都与自然共鸣状态下的声音有了质的区别。这种经过共鸣训练以后的艺术歌唱的声音,传人听众耳中,才能使其感觉到声音共振的现象。
艺术的歌唱需要“字正”。所谓歌唱艺术的“字正”,它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说话语言的“说”而是“唱”。艺术的歌唱是通过歌唱艺术的语言与音乐旋律二者紧密结合进行歌曲思想内容表达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歌唱表演时,简练、生动的歌唱语言,是深刻概括、正确表达歌曲思想内容,准确刻画艺术人物形象,让欣赏者能够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的重要方面。古今中外关于艺术歌唱吐字正音方面的论述很多,如奥斯汀在其《歌曲与语言》一书中阐述到:“如果没有良好的吐字技巧,任何嗓音都不能算是一件真正良好的乐器”。我国明代魏良辅在其《曲律》中说到“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清代徐大椿在其《乐府传声》中也指出:“若字不清,则音调虽和,而动人不易”等。进行专业歌唱艺术的“字正”练习,目的,就是让学习艺术歌唱的人经过训练,在吐字咬字方面达到歌唱艺术标准所要求的“字正”。
(二)获得“腔圆”的方法
练习腔体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让每个腔体都能产生艺术歌唱的共振效应。获得良好歌唱共鸣机能动态技术的方法多种多样,每个学习者及他们的指导教师在训练过程中,都会因人而异采取各自不同的教学(练习)手段和方法,但在共性的问题上基本是一致的。
喉咙的打开,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从声带至鼻咽腔乃至于窦体的管状声音通道。这里要强调的是,喉咙的“打开”是纵向的,而非横向的,就是平时所说的把喉头“放”或“吸”下去,舌根则自然的处在立起来的机能状态。这里的“放”或“吸”,绝不是用舌根的力量在横向上去“撑”或“压”,而是感觉吃惊倒吸凉气使喉咙纵向打开并一直保持扩张的方式,使歌唱者尽可能体会从人体内部腔体到体外空间都具有通畅的感觉。
采用哼鸣的方法体会声音从喉咙直达“头顶”的感觉。其步骤是:将喉咙“打开”保持在一定的位置上不动,体会气息从鼻腔出来的同时哼鸣发声。检验哼鸣方法的正确与否,就是在练习哼鸣的过程中,口腔自由开合而声音基本没有变化,就是正确的,反之,是错误的。
在训练女声时,还可以体会哭泣的方式,这也是帮助建立良好歌唱共鸣的有效手段。
在各个共鸣腔体的共鸣感觉找到以后,可对母音:a e i o u 有选择的进行单个发声练习。这是因为差不多每个民族的语言基本上都有“a e i o u”的成分,尽管表音符号有所不同,但总不外乎把“a e i o u”拉长或缩短,或是将口腔的姿势略微变动,从而产生出不同的“变音”。练好母音也是获得良好泛音的有效途径,因为根据声学实验表明,泛音成分质量的优劣,一是共鸣腔体,二是母音的准确与否。 事实上,通过艺术歌唱共鸣的训练,使歌唱者的声音得到美化从而达到高水平的境界,绝非一蹴而就的事。除了理论上必须掌握以外,还必须在实践中从参与艺术歌唱发声的各个相关肌肉群及神经系统反应能力的敏感程度上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长期专项机能技巧训练才能获得。
(三)获得艺术歌唱“字正”的方法
所谓艺术歌唱的“字正”,就是将演唱歌曲中的歌词部分向听众交代清楚。因为字唱不正,就意味着不能将歌曲的内容表达清晰,歌曲所有表现的情感就不能得到准确传递。就如清代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中所言:“常有唱完一曲,听者只闻其声,辩不出一字者,令人闷煞”。
从辅音加母音a e i o u练习开始。在进行艺术歌唱时,要获得良好的字清音正,个人认为,在能够吐清母音以后,可以直接将辅音与母音结合起来练习。如la/le/li/lo/lu等等。在平时的练习中,可将歌曲中的字、词、句单独拿出来进行练习,这样练习有很好的针对性,将发声练习与歌词演唱紧密结合起来,有非常好的实用效果。
咬正字头、吐清字腹、归好字尾。我们都知道,无论外国、中国的字,大部分都有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构成。在练习歌唱时要做到咬正字头(汉语中称之为“成阻”)、吐清字腹(漢语中称之为“引腹”)、归好字尾(汉语中称之为“归韵”)。咬正字头,首先要将字头读准确,比如汉语拼音的21个声母。字头要咬得短促且清晰;吐清字腹,所谓字腹,外文中称元音音素,汉语称韵母,同样要求先读准确。其次,在引长元音及其构成的发音因素时不能发生改变,这也是艺术歌唱区别于说话的重要标志;归好字尾,在读准确的前提下,收得相比字腹要轻一些。
三、“腔圆”与“字正”二者的辩证关系
在进行艺术歌唱训练的过程中,到底是以求得“腔圆”为目的的发声重要,还是“字正”重要。二者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自从“美声歌唱”传人我国以后,关于以“腔圆”为目的的与艺术歌唱语言中“字正”之间,一直就存在着矛盾的看法。一种是传统戏曲为主流的“以字行腔”学派。另一种是美声及新民族唱法为主流的现代声乐学派,他们都有各自的观点且都有一定道理。这就要求在学习艺术歌唱时,要因人而异。既不要一味追求已以“腔圆”为目的发声练习。因为那样就会出现诸如“音包字”“囫囵吞枣”等演唱效果,久而久之便形成为了声音而声音的炫技歌唱。更不要偏颇“字正”,而忽视了与“字正”的关系。“以字行腔”,这本是我国魏晋南北朝以前的一种“咏唱”方式,自隋唐的“吟唱”歌唱方法诞生以后,它只是对传统声乐演唱中吐字、咬字的一种校正手段而已,但很多人就会误以为只要将字咬正了,就具备了歌唱的能力,忽视了发声练习。如果是那样,播音主持人不就都成了歌唱家?
那么,究竟如何解决好二者的关系呢?马腊费奥迪在其《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中指出:“在歌唱中,扎实的读音是正确歌唱的重要基础”。阿波特说到:“读字和发声是歌唱训练中紧密相连的两个重要因素,应当从第一课开始,就结合起来教学”。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尝试,将“腔圆”与“字正”的关系,比喻为枪与子弹的关系。因为大家都知道枪只有与子弹在匹配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和威力。但枪和子弹在构造和制造工艺上是截然不同的,造枪要复杂的多,子弹就相对简单的些。这就像要练就好发声,牵涉的相关发声机能很多,既是这样经过苦练也未必能够成功。但学好一门语言,只要下苦工,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成功。那么我们不妨在我们的歌唱训练中尝试一下,即在练习发声时,直接结合辅音或声母进行歌词的咬字与吐字练习,如la le li lo lu等,有选择、有针对性既“腔圆”又“字正”。概括起来即:将咬正的字放在练好的腔体里,将二者有机统一结合起来,形成真正艺术歌唱的“字正腔圆”,这也就是我们进行艺术歌唱训练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之一。
总之,进行艺术歌唱训练,无论是“腔圆”还是“字正”,都没有固定的训练模式,包括对共鸣腔体的训练手段,也是因人而异。采用任何一种发声训练方法,都要视自身的歌唱发声的生理条件而定。但在程序上,本人认为应本着先进行“腔圆”练习,在这个基础上将“字正”结合进来,有序统一的进行。当然,歌唱艺术的训练并不仅仅是“腔圆”、“字正”两个方面,它还包括气息,表演,情感(音乐美学方面)以及音乐综合素质等等方面的全面训练。
参考文献
[1]P·M·马腊费奥迪著.卡鲁索的发声方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2]张淑芳.歌唱艺术与训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1.
[3]应尚能.以字行腔[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4]林俊卿.歌唱发音的机能状态[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
[5]宋承宪.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6]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纳少军,男,回族,硕士,民盟会员,宁夏大学音乐学院声乐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950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