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在召唤》教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材分析:
《田野在召唤》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的意大利民歌。它以儿童天真活泼的语气表现了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孩子们出发去郊游、旅行时的欢乐心情,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美好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弹跳、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田野在召唤》。
2.认识顿音几号(▼)、重音记号(﹥)和换气记号(∨),能够较正确的使用于演唱。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田园幽静美、开阔美,达到对田园的赞美与美的享受。
教学重点:
1.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2.初步了解旋律变化、力度强弱与演唱的关系
3.歌曲弱起小节的节奏把握与准确演唱
4.感受意大利民歌所表现的欢快活泼
教学难点:
1.顿音几号(▼)、重音记号(﹥)力度记号 (f强、P弱、mf中强、mp中弱)和换气记号(∨)的识记与认识
2.有表情的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3.八分休止符和反复跳跃记号的认识与使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钢琴
教学方法:欣赏法 感受法 聆听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意大利的一个小村庄,让我们一起走近去看一看。(欣赏《美丽的村庄》)
(满眼的绿色;意大利村庄三面环海、背靠雪山、金色秀美;田野丰收后、金黄的谷堆、绿树蓝天,缤纷灿烂;人们在收割,追求幸福平和的生活)
·田野一片生机,听,它在对我们说:“梯里通巴”(出示),猜猜是什么意思?
(意大利语:快快来吧)
·田野在召唤我们, 来听听这首意大利歌曲《田野的召唤》
二、学唱歌曲
1.(flash现歌词)
·歌曲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呢?(听范唱后生概括词义)
·师总结,同时课件图情境出示
·让我们再次随着歌声去感受一番田野的美景。(出示大曲谱)
2.出示第一段
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每一句的开头都在前一句的最后一拍,所以这是弱起节奏,都在第四拍起!唱的时候要注意连接。
·听师将四个乐句弹一遍,大家找找是否有相同或相似的乐句(生说一说)
(第二次)听老师将谱唱一遍,辨别出相似乐句的不同处
·师生接龙唱谱(师一三句,生二四句,注意不同之处)
注意提示休止
3.出示:看歌曲前半部分
·第一遍跟琴轻声唱,音要准确
·演唱这部分时要注意些什么?(难点)
生说一说哪里需要注意?
——八分休止起了什么作用?唱一唱
师对比唱,生说一说唱一唱(休止符使乐句更有生机,有跳动感)
“光”前的休止要停住,阳光发散开,浓郁的春天气息
——前半句的同音反复要均匀、跳跃
·生练习唱,有弹性
4.B部分(出示总谱)
·听后半部旋律,大家默唱,注意当中的音乐记号
·唱一唱
·衬词的意思是快快来吧,(召唤感不够,怎样唱出召唤的感觉(对比)
——将附点对比演唱,说说那种唱法更有召唤的感觉(生练唱附点)
——“巴”有重音,要强调,“通”要轻巧,附点清晰、唱满
一遍唱连音,二遍跳跃一些表示强调
·再唱一唱
·注意:三乐句没有休止要连贯,第四乐句要唱出休止、同音反复保持住
·三四乐句连起来唱,注意重音、连贯、休止、附点
5.完整唱第一段,注意音乐记号以及处理过的那些情绪。
·纠正:二句结尾20 30 40 50 ︱3 — —
四句结尾20 50 50 50 ︱3 — — (词相同,音不同)
分别唱一唱词(手势高低表示出:层层向上、平稳保持)
·出示:把两句组成两个声部,听听会有怎样的效果。
(考验大家,左边高声部、右边低声部,唱谱合、唱词合)
放慢速度,重点音合起来,解决音准(2-5跳动、2-3准确)
6.在第一段结尾处唱双声部(出示总谱),跟伴奏唱一唱(提示:一二组唱两种,三四组都唱层层向上的)
三、拓展
1.动听的歌声使春天的色彩更加浓郁,让我们静静聆听田野上多彩的声音。(声效)
·将你听到的声音用身体语言来表现吗?
启发:泉水“叮咚”、水滴“弹舌”
叩开春天大门获 脚步“咚 咚 咚 咚” ,
飒飒 飒飒 的树叶声或雨声
分别练习
·如果将三种声音融合在一起、同时进行会有什么感觉呢?试一试
分组:第一组10人 咚 (练习,打底的;能不嫩停?要保持住,稳定,不变弱)
第二组10人 响指弹舌 第三四组 飒飒 飒飒 (飒声轻巧)
·配合一下,依次进入(控制好音量)
2.用我们的声音和动作来为乐曲增添色彩!
跳跃的前半部三种声音伴奏,连贯的后半部摇一摇,似春风吹过、杨柳摇曳。
3.加入歌词来试一试。
跳跃的前两句咚咚打底1、泉水2、飒飒4,一组演唱3;连贯的后半部大家一起演唱,注意高低声部(手势提醒)。
声音一组一组依次进入。让我们组成田野清唱团表现多彩的田野。(注意轻巧)田野清唱团开始表演。
4.大自然的声音真美妙,下面我们来完整地表现这首《田野在召唤》
第一段:前半部“咚、泉水、飒飒”依次加入,3组唱;后半部大家演唱并摇摆,注意分开声部;第二段前半部声音进入,3组唱,后半部一起唱,结尾音要上扬。
·起立表演(大家的歌声让人心情愉悅,为自己的表演鼓鼓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34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