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烟台玉岱山湾潮间带底栖动物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2019年8月对烟台市芝罘区对玉岱山湾潮间带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发现潮间带底栖动物27种,优势种是褶牡蛎,栖息密度为27.8个/m2。本次调查研究发现玉岱山湾潮间带底栖动物物种相对2013年同期数量有所增加。
  关键词:潮间带;底栖动物;生态
  中图分类号:X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20)01-0-02
  Abstract:The ecology of macrobenthos in the intertidal zone where the gulf of Yudai mountain in Yantai Zhifu District is building was investigated in August 2019.Twenty-seven species of macrobenthos were found.The dominant species is the Oriental barnacle,the average inhabited density is 27.8ind/m2.The numbers of macrobenthos have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same period in 2013.
  Key words:Intertidal zone;Benthos;Ecology
  烟台位于山东半岛东部,濒临黄海、渤海,与辽东半岛及日本、韩国、朝鲜隔海相望。烟台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多年经济发展也给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但最近5年烟台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取缔近海养殖以及加大对入海排污口管控。2013年8月曾对玉岱山湾典型潮间带进行过全面调查,对潮间带生物种类组成、分布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1-4]。2019年8月,对此处的潮间带底栖动物再次进行调查,用以评价多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对潮间带底栖动物的影响,以期为海洋特别是敏感区域内资源的合理有序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站位
  为了与2013年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2019年8月对烟台市芝罘区玉岱山湾潮间带典型潮间带同设3条监测断面[5]A、B和C(具体位置见图1),每条断面包括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在高潮区布设2个站、中潮区布设3个站,低潮区设1个站,共计18个采样站位。定性采样在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各取一个样方。
  1.2 调查与分析方法
  调查随潮水下落徒步由高潮区向中潮区再向低潮区进行布点、定量取样,岩石基底生物取样,用25cm×25cm的定量采样框取样2个样方;细沙滩生物取样,用25cm×25cm×30cm的定量框取5个样方。采用陶瓷托盘暂存样方,选用1mm网目的筛子淘洗泥沙,拣出全部生物,样品用5%的甲醛固定保存,在实验室吸干表面水分后,用灵敏度为0.01g的电子天平称重、鉴定和分析。
  1.3 结果与分析
  三个断面在高潮区都是碎石滩,滩面底质类型相对均匀,把三个断面所采样品混成一个样品进行分析。高潮带共获底栖动物7中,软体动物门2种,节肢动物门3种,环节动物门1种,扁形动物门1种(见表1)。高潮区底栖生物优势种是昌螺(Umbonium vestiarium),其栖息密度为7.3个/m2,占总栖息密度的31.9%;其次为中华近方蟹(Hemigrapsus sinensis),其栖息密度为6.3个/m2,占总栖息密度的27.5%,该物种为今年新发现的。
  三个断面中潮带全部是岩石滩,在中潮带共获底栖生物12种,其中软体动物门8种,环节动物门2种。中潮带底栖动物优势种是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其栖息密度为27.8个/m2,占总栖息密度的30.6%;其次为紫贻贝(Mytilus edulis),其栖息密度为21.3个/m2,占总栖息密度的23.4%。
  低潮带底质全部是岩石滩,在调查期间共获底栖动物12种,棘皮动物门2种,软体动物门4种,节肢动物门3种,脊索动物门1种,多孔动物门1种,腔肠动物門1种,环节动物门1种。低潮带潮间带底栖动物优势物种是东方小藤壶(Chthamalus challengenri),其栖息密度为10.6个/m2,占总栖息密度的36.9%;其次为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密度为8.6个/m2,占总栖息密度的30%。
  在此次调查中,高潮带生物密度为最小,平均为22.9个/m2,占总栖息密度的16.1%,详见图2;中潮带生物密度为最大,平均90.9个/m2,占总栖息密度的63.8%,中潮带底栖生物主要为软体动物门;在低潮带发现物种属是最丰富的,共发现7种,生物密度平均28.7个/m2,占总栖息密度的20.1%。
  2 结论
  从本次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总体上2019年发现的生物量超过2013年调查时发现的生物量(见图3)。在这次调查中高潮带新发现了中华近方蟹,并且生物量仅次于昌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生态环境的改善,动物从别处迁徙至此。
  参考文献
  [1]刘增东.烟台潮间带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8).
  [2]李新正,李宝泉,王洪法.等.胶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生态[J].动物学报,2006,52(3):612-618.
  [3]唐贵明.青岛岩相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4]房恩军,马维林,李军.等.渤海湾(天津)潮间带生物的初步研究[J].水产科学,2007,26(1):48-50.
  [5]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442-2008)[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收稿日期:2019-11-11
  作者简介:于滨(1977-),男,汉族,本科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50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