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主题式整合,让诗栖居于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部分的诗词文化,怎样走进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呢?考虑到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学习兴趣点的差异、学习水平的高低、学习方式的不同等因素,笔者以统编本教材低年段出现的古诗词为依托,把传统诗词文化的学习与学生真实鲜活的生活结合起来,开发诗词系列微课程,培养学生亲近古诗的情感。
  一、诗海拾贝——对照生活发现美
  在浩瀚的诗海中,入选教材的古诗就是一枚枚漂亮的贝壳。它们具有内容浅近,趣味十足,贴近儿童生活的特点。如一年级上册的开篇古诗《咏雪》以谜语形式出现:“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水中都不见。”数字累加的形式是学生喜欢的,猜谜的乐趣更是学生乐意体验的,所以数一数、猜一猜之后几乎一遍记住,而且猜出谜底的根据就是下雪时见过的类似情景。学生自觉主动地将诗中描述的景象与生活对应起来,轻松地打开了诗歌的大门。
  无独有偶,上册最后一个单元中李峤的《风》,同样是一首谜语诗。笔者认为这饱含着编者的美好意愿:让学生在任何一个季节、任何一种天气情况下都能看见自然界的最富于细微差异的美。为了这个意愿,十分重要的是要找到美的角落和美的时刻,以便让学生在当时当地去看见、感受、理解,并把这些东西深印在自己的心中,这是在培养学生的情绪记忆。所以,作为教者,我们有义务激发和保护学生的美感体验,让他们意识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皆可入诗。诗人对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写中隐藏着生活的美。
  《咏鹅》作为“日积月累”板块出现的第一首古诗,同样深受学生喜爱。一提到“鹅”,学生就上演了“大合诵”,而且一遍遍乐此不疲。听笔者介绍是诗人7岁时所作,更是钦佩不已。亲近动物是儿童的天性。于是,课后建议他们搜集白鹅各种姿态的图片,或利用假日去农村看看白鹅游泳、唱歌、戏水等情景。之后,有学生兴奋地报告自己所见的白鹅跟诗里写的一样昂头唱歌;有学生表演白鹅梳理羽毛的动作;有学生模仿鹅高傲的步态,惟妙惟肖,引来一群学生围观模仿;还有学生带来一根白鹅毛,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为什么这首诗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兴趣盎然地去丰盈体验和积累呢?笔者以为熟悉的对象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只是原因之一,重要的是学生认可古诗学习与观照生活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从静态的文字与动态景象的碰撞中获得了愉悦感,陶冶了情操。于是,“咏物组诗”的微课程初具雏形。动物类的古诗《画鸡》《蜂》《马诗》,植物类的古诗《咏柳》《梅花》《竹石》《赋得古原草送别》等,通过“学一首带一串”的形式在晨间午后一一推荐给学生诵读。
  从平凡的事物中领略到美,必须具有发现美的眼睛。在儿童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的时段,我们加以细致引导,有意识地指点一二,激发他们与生俱来愿意亲近自然的天性。那么诵读那些取材于生活的咏物诗何尝不是在释放学生亲近生活的热情?在轻松愉悦、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学生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感悟生活,便能自然地在生活中融会贯通所学。这个微课程的实施在无形中开启了学生亲近古诗的情感之门,迈出了“诗海拾贝”的重要一步。
  二、与诗同行——拓展复现找情趣
  简单的组诗诵读是无法维持学生读诗的长久热情的,他们厌烦单调,喜欢新鲜生动的生活。因此,低段古诗教学应着力寻找与生活联结的情趣,从而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的热情。
  童年生活丰富多彩,可又稍纵即逝。如何为童心保留一份美好?现阶段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词中有许多形象深入人心:《所见》中“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小牧童淳朴率真;《村居》里“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散学儿童无忧无虑;《池上》里“偷采白莲回”的撑艇小娃稚气可爱;《清平乐·村居》中“溪头卧剥莲蓬”的淘气小儿活泼可爱;《小儿垂钓》里的蓬头稚子机警聪明……古代儿童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生活,是吃着洋快餐、玩着电子游戏、看着动漫长大的孩子无法体会到的。如何为缺乏生活体验、缺少与自然亲近的学生补上一课?“童真童趣”微课程隆重登场。
  首先是穿越式复现。“没电子游戏玩,没动画片看,古代的儿童会做些什么呢?”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猜测可能的情况。这种好奇心就是强烈的探究欲、学习欲。抓住这一契机,我们重新组合:先五言后七言,从诗到词,按朝代顺序一首一首读下来。学生在诗中与古代同龄人进行了一次次精神上的“相遇”,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感触:捉蝶钓鱼挑蟋蟀,采莲捕蝉放风筝……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呀!
  接着是生活式复现。学着“偷采白莲回”的小娃,说一说自己做过的有关“偷”的糗事;化身为《宿新市徐公店》中的黄蝶,想象描述被儿童急走追逐,最终飞入菜花让他们无处可寻的有趣;和老师合作把《回乡偶书》编成小剧本演一演;读完《村居》后,动笔将自己放风筝的场景画一画……巧妙地把古今儿童的生活通过微课程串联起来。当学生把诗人心态、时代背景和古诗意境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一个个奇趣的幻想、一段段生動形象的表演、一幅幅童趣盎然的图画或是一首首悦耳动听的歌曲再现时,也就走过了一段“与诗同行”的愉快之旅。
  “什么时候换新诗?”“古代的小孩还做过什么好玩的事?”听到这样的问话,我欣慰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已经油然而生。每读一首诗就是回味一段美好的童年生活,反之,每一个生活情景又在诗句中重现苏醒,唤起学生对缤纷生活的热爱。
  三、诗意栖居——华丽转身巧运用
  除了在课内外依托教材资源实施常态的诗词微课程外,笔者发现将读诗与育人结合起来,也是具有开发意义的微课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因认知不到位出现不良行为,如浪费粮食、大声喧哗;学习上容易出现态度不正、骄傲自满、拖延磨蹭等现象。而古诗中关于惜物惜时、求学读书、立志进取等积极思想内容的诗句,教育意义非常明显。
  如,看到打翻在地的营养午餐、随意乱倒的饭菜,就用《悯农》来劝说不要浪费。容易翘尾巴,成绩大起大落的同学,需要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激励。在楼道走廊大声吵嚷喧哗的同学,提醒他们多看“不敢高声语,恐惊读书人(改编自“恐惊天上人”)的墙壁标语……
  以诗育人,不仅让诗从纸上凝练的文字变成丰富的画面走进了学生的生活,更将语言的能量化作一道道精神之光,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一是用诗句劝说教育他人,提供了展示古诗学习效果的机会,满足学生学有所用的心理;二是将诗词置身于劝谏的情境活动中,能赋予它更多的熏陶感染魅力,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三是诗词通过交流得以巩固,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加深理解后,也成为今后学生语言和文化的积淀。这是让诗栖居于儿童生活的意义。
  微课程因内容容量小,实施时间短,见效快,并能够以鲜明的特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等优势被很多教育界的大家认可和提倡。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和拓展的诗词微课程逐步走进低段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它的根本价值是服务于语文课程,开发的本意与主旨也是始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存在。
  (作者单位:安徽合肥市肥东
  县店埠学区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 田 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73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