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我们知道,道德认知源于生活,道德发展为了生活,教育与生活浑为一体。因此,无论是在品德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将品德生活化,生活品德化。教师要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品德课堂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而是生活的一部分,能帮助他们更正确、更美好地生活。总之,要让生活走进品德课堂,再将品德课堂引向生活,注重学习与生活的连接。
  一、寻找课堂与生活的对接点
  新课程标准下的品德与生活教材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使得学生生活与课堂教学的对接成为可能。品德来源于生活,也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低年级学生虽然年少,但生活经历并非一张白纸,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和经历有所不同,会表现出个性的色彩。我们的品德教学如果能引导学生在教材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与教学要求中的品德内容互相链接起来,定能获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我换牙了》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你掉过牙吗?当时心情怎样?”这样能拉近学生与教材、与课堂的距离,从而更好地促使他们明白保护牙齿的方法和重要性。
  二、寻找生活在课堂的落脚点
  叶圣陶先生强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因此,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在《礼貌的力量》教学中,设置了两个直观的生活情景,一是在公共汽车上,一位中学生坐在“老弱残疾专座”上,旁边站着一位老人。二是一学生拿着一份调查问卷表向一位老人做调查:老头,填个调查表好吗?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感受,得出了礼貌待人就能得到他人的接纳,对人不礼貌,就会得到他人的厌恶,就会伤害他人,礼貌能帮助我们成功,使学生体验到了礼仪的重要性。这样,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寻找品德在生活的延伸点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以《礼仪展风采》一课为例,我依据《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本,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宗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明理,在明理的基础上践行。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活动: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三军仪仗队在接受检阅时的录象,让他们欣赏仪仗队的飒爽英姿。然后让学生根据他们所观看的,叫几名学生上来学一下,让他们体验一下礼仪的风采。接着联系学校生活中的实际,作为中学生该以怎样的礼仪来展示我们的风采。随后让学生分组表演如何站、立、行、笑,让他们评价一下谁最能体现我们中学生的风采。然后再进一步推广,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在生活的各个领域,礼仪都有不同的要求。接着我就让几名学生上来表演在家中如何接待客人,通过表演,让学生明确待客的礼仪要求,并进一步让他们明白礼仪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分析课文得出要点,充其量能把它记住就不错了,此两者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让学生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得到感受、体验,得到巩固、深化,從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两者相得益彰,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在设计《亲亲大自然》这一活动时,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公园寻找春天的美,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引导学生了解春天不仅是个美丽的季节,而且是个生机勃勃的季节,使学生在活动中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因此,只有学生通过自己计划活动内容,全身心投入活动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内心深处想去保护大自然。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才能使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德育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发现、感知、实践和体验,领悟了其中的道理,从而入脑动心,其教学效果才能明显。加强道德实践体验,让思想品德课更加生活实践化,我们就会丰富德育内涵,提高思想品德实效,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43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