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连城市文化的共享智轨旅游车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所述內容是基于对大连个性化旅游需求所设计的一款智轨旅游车。该车是一款可预约租赁、可规划路线、可暂时休憩,以及可VR全景体验的适合家庭、亲友出游的“连谱”共享智轨车。设计侧重地域文化与服务相结合,提高游客幸福感,宣传大连文化。
关键词:大连文化;智轨;共享;旅游
1 绪论
大连是中国的“浪漫之都”,每年小长假接待游客百万人次,年客流量将近八千万人次。旅游文化是大连的特色,也经济支柱。旅游交通的便利,影响着旅客的行程选择,是旅游体验友好度的最直接表现。国外研究表明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及交通成本的降低有助于增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和吸引力(Prebeac,1997;Prideaux,2000),而不同类型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助于丰富游客在目的地的旅游体验(Geeta & Abhisha,2011)。尽管不同国家游客对交通设施的敏感度存差异,但交通对于游客在目的地的旅游满意度以及目的地形象的树立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增强了游客重游的可能性(Khadaroo & Seetanah,2007;Loi,So & Lo,et al.,2017)。
近年来,“旅游+交通”引起了决策者与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友好的出行方式是旅游的基础支撑和先决条件,旅游与交通的融合是旅游发展的客观需要,为旅游业供给侧改革提供新的突破口,有利于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创新的旅游新业态。
2 “共享+旅游”
能轨道快运系统(以下简称“智轨”),即ART系统。它是由虚拟轨道列车为运载工具,与智能综合管理系统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交通制式。智轨快运系统的概念在2010年被提出,于2017年6月2日在中车株洲所首次亮相,先后在株洲、宜宾以及哈尔滨等地进行了试运营。[1]智轨技术可以在城市公共出行领域提供全新的服务,共享交通融合了公交模式和自驾模式的优点,形成特色旅游服务,具备定点、不定时、可调节路线的交通模式,同时绿色出行,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了保障。
自驾旅游也是一种新的旅游业态,国内针对于这一需求点的供应明显不足,在营地、风景道、休憩设施、服务中心等方面完全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安全隐患问题比较突出。目前智轨技术、5G技术、大数据技术发展迅速,可以预见基于共享出游理念的全新旅游业态,将成为全新的自驾体验方式。
通过研究将大连海滨旅游文化特点进行梳理,海滨旅游团体特征、家庭特征作为设计的出发点,结合智慧出行将VR全景展示、室内外海滨体验等环节作为设计延展,形成大连智轨旅游共享车设计解决方案,通过设计结合使用方式,形成大连“脸谱”个性化旅游名片特征。
3 设计实践
从共享理念出发,以个性化海滨旅游为目的,适用于家庭等小型团体使用,通过手机预约,规划出行线路。整个车体为双层结构,一层内饰等参照房车使用标准设计,拥有大面积观景窗、车座、茶几、VR互动屏、驾驶台等;二层设有可调节的遮罩蓬,躺椅,护栏等,满足户外休憩需求。
车体外观
通过对站台附近的景点、餐饮等进行全景信息收集。通过APP扫码,查看全景、搜寻餐厅、酒店等,充分了解附近信息,便利旅游;车体一层内设有VR互动显示屏,使用者可佩戴相应设备在旅游车内随时了解附近信息,同时可以观看大连宣传片,也可体验部分VR游戏,在宣传大连旅游文化的同时也为旅客增添了娱乐性。
4 结语
本项目研究依据大连市旅游文化特征,建立“连谱”大连个性化旅游名片,完善大连智慧旅游的出行理念,VR技术的应用将数字服务引入旅游生活,服务与大连城市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冷怡霖.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的使用和推广分析[J].智能城市,2019(13):23-26.
[2]肖华,宿兰芳.道无形,驭有术智轨系统跑出一条线、驶进一座城[J].城市轨道交通,2017,(08):49.
[3]Prebez ac D.The quality of air transport services in function of improving the total quality of tourism offer[J].Tourism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1997,3(2):381-392.
[4]Prideaux B.The role of the transport system in destination development[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1):53-63.
[5]Geeta D,Abhisha J.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inspires growth of tourism in Kerala(with special referrence to Kozhikode district)[J].Journal of Asian Research Consortium,2011,1(3):406-416.
[6]Khadaroo J,Seetanah B.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34(4):1021-10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53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