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被各科老师接受,小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地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结合小学生的天性,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了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形成了寓教于乐的轻松气氛,让学生很好地参与小学体育课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作为小学体育老师,为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了体育游戏,希望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推动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游戏 小学体育教学 积极性 参与性 安全性
  小學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是一种保障,这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塑造学生健康、完美的品格,也是学生认识体育,打开体育世界的一扇窗。所以,作为小学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巧妙的方法,让学生真正认识体育,初步了解体育,认真对待体育这门课,加强体育锻炼,这对学生以及体育本身的教与学来说都至关重要。但是由于一些认识上的不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体育教学和学习总是引不起足够的重视,总以为上体育课或者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就是浪费学生的时间,对学生的学习毫无益处,导致学生漠视体育,提不起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小学体育老师,为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了体育游戏,希望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推动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对此,就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思考。
  一、课前准备活动中应用体育游戏,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对于小学体育课来说,准备活动既是保证体育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步骤,也是保证学生体育活动中的安全保障,更是学生缓解其他课堂学习压力的主要途径,是小学生由安静的学习状态进入动态的一个过程。所以说,在小学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中结合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恰当应用好体育游戏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迅速进入体育学习的状态,使他们全身心地融入体育课堂。例如,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保证学生的安全,老师在体育课教学前可以用“比一比”这个游戏来让学生分组比较看哪个组集合得比较快,利用小学生好胜的竞争心理,不仅能把学生迅速组织起来,融入教学中,还为课堂增添了不少趣味性,同时准备活动还可以让学生活动筋骨,是为课堂做好准备的关键环节。因此作为小学体育老师,要为学生设计一些可以锻炼肢体的小游戏,而且老师还可以根据课堂内容设计相关的小游戏,例如,在讲“长绳”这一节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场拔河比赛。通过体育游戏,丰富内容,增强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想的教学目的。
  二、在运用游戏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的安全性
  任何时候,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作为小学体育老师,无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安全是最基本的保障。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体育游戏的教学方法时,老师一定要把安全性和竞争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还要避免学生受伤。众所周知,体育游戏之所以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就是因为游戏的竞争性。但是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胜利或者为了集体荣誉,就忽视了安全性,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事故。所以,小学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有效地宣传安全意识,把体育游戏的安全性和竞争性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安全思想,让学生知道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完成竞争项目才有获胜的可能,才能使体育游戏在教学中发挥它真正的作用。在充分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推动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育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想调动学生参与活动、运动的积极性,老师首先就要在教一些运动技巧和动作时,摆脱“老师示范+学生重复练习”的模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能掌握一些动作要领和节奏、步骤。我们知道,单一的动作示范不但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更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难免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也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小学体育老师,要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为其创设游戏化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小学体育教学。例如,在讲乒乓球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把教学设计成模拟乒乓球比赛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胜负心理,然后让学生认真地练习乒乓球,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语
  总之,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小学体育课堂更有活力,从而发挥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推动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海强.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运用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5,(03).
  [2]姚红利.浅论体育游戏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影响[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81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