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孔雀鸡毒支原体和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疗报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S858.3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20)2-0044-02
  2019年以来,先后有5家孔雀养殖基地的负责人来我处诊治孔雀,之后我中心前后3次派人员到养殖基地去采样、做流行病学调查,最后根据临床发病情况、病理变化,结合实验室诊断确诊为孔雀的鸡毒支原体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现将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在5个发病场共采集血清样品15份,组织样品10份,其中组织样品是无菌采集肺脏、心血于封口袋内作为一个组织样,无菌采集肝脏、脾脏、肾脏及病变气囊于封口袋内作为一个组织样。
  1.2  方法  血清用MG-Ab ELISA检测鸡毒支原体抗体来确定孔雀是否感染鸡毒支原体,用镜检和实验室细菌培养分离鉴别的方法来确诊大肠杆菌的感染。
  1.3  流行病学调查  对养殖基地的发病的5家养殖场进行饲料、饲养环境、引种情况、防疫情况、发病情况、死亡情况及治疗情况进行调查。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孔雀养殖场责人带着的发病和死亡的孔雀,有成年的也有育雏的,发病症状基本一致,发病的孔雀表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羽毛蓬乱,鼻孔周围有污物,张嘴呼吸,拉白色或绿色稀粪,病程长的头部肿大,出现单侧眼炎,鼻窦和眼睑内有黄色或黄白色干酪样渗出物,肛门周围有粪便污物,成年公孔雀尾巴拖地,有零星死亡。从第一家发病起到最后一家来诊断前后持续3个月。
  2.2  病理变化  对发病或死亡的孔雀解剖,可见:脸部肿大,鼻腔、眶下窦有干酪样渗出物;有的脸部不肿大,但喉头出血,有的有干酪样渗出物;气管和支气管上有白色、红色分泌物,肺脏质地变硬,有出血点或灰红色坏死灶;气囊增厚浑浊;心包膜、肝被膜增厚,有白色或黄白色渗出物,被膜下有散在出血点或坏死灶;肠道壁变薄,肠粘膜充血出血。有一只出现了肾脏肿大。
  2.3  实验室诊断  镜检:采集气管内的粘液或肝脏干酪样物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检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有丝状或球状杆菌,有单个或链状排列。
  2.4  病原分离  无菌取患病孔雀的组织病料接种于肉汤培养基、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子培养24、48、72h进行分离鉴别。挑出分离的细菌进行生化试验作进一步鉴别。
  2.5  药敏试验  我们挑选市场上使用效果比较好的药物制作药敏片,再贴在分离培养基上,结果见表1所示。
  3  治疗
  3.1  治疗原则  抑菌、杀菌,对症治疗,同时加强管理,改善饲养环境。
  3.2  加强通风  降低密度,对舍、栏使用过氧乙酸和聚维酮碘消毒液交替消毒。
  3.3  全群拌料  熊家、李家、曾家使用氟苯尼考100g+多西环素100g+科速康200g+卡巴匹林钙100g拌料250kg,连用3~5d;方家、明家使用庆大霉素100g+恩诺沙星100g+科速康200g+白头翁1000g拌料250kg,连用3~5d。
  3.4  隔离治疗  对发病的孔雀隔离治疗,使用链霉素5万~10万IU/只+清开灵注射液1~2mL,根据体重大小适量注射。眼炎严重的挤出眼眶内的干酪样渗出物后使用土霉素或氧氟沙星滴眼液每天两次滴眼。
  经过5d治疗,5家养殖场孔雀基本上都恢復了健康。
  4  讨论
  大肠杆菌病是威胁养禽场的严重疾病,它是一种特定条件性和环境性疾病[1],它的发病与环境卫生较差、饲养密度较大、管理不规范有关,因而在养殖场内经常反复发作。支原体病也是雏孔雀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既可以通过飞沫、尘埃进行水平传播,也可以经卵垂直传播[2],这也是该病很难净化的一个因素。
  通过表1可以看出5家养殖场分离出的大肠杆菌对很多药物都产生了耐药性,很难筛选出高敏药物,进而也说明了养殖场滥用抗生素的严重性。孔雀饲养是近几年才兴起的特禽养殖,人们对它并不是特别了解,却依然存在滥用抗生素的问题。
  五家养殖场先后爆发该病,笔者分析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引种问题,该养殖基地的几家都是从同一个种禽场引的孔雀雏苗,可能种孔雀本身携带支原体病菌;二是野鸟传播,由于该基地几家养殖场都处在山边林下,经常有喜鹊、乌鸦等野鸟去偷食饲料,从而把病原菌传播过来;三是信阳去年秋天多雨,连绵阴雨,造成水污染、饲料有霉变,进而诱发大肠杆菌病等发生;四是管理不规范,重复感染严重。
  近年来,支原体感染的病例越来越多,鸡、猪、孔雀发病几乎成了常态,也给我们疫病防控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后续会加强研究,科学指导养殖户防控该病。
  参考文献:
  [1]  黄庆国,张连海,李晓军.蓝孔雀支原体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病例[J].吉林畜牧兽医,2012,(7):41.
  [2]  孙克胜,王之磊.孔雀败血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9, (54):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17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