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部研究谐音民俗的佳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拿到语文出版社泛着墨香的一本新书《谐音词里的民俗》,我急不可耐地读下去。270多页的内容,一口气读完,没有丝毫滞碍。下面,我就把读后感和读者朋友分享一下。
  这是一部接地气的著作。
  翻开书页,一股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随便举一个例子,如第147页的“面”字条:“在我国,传统上过生日一般都要吃面条,是因为古音中‘面’与‘命’谐音,吃面象征长命,有祝寿星长命百岁的意思。吃拉面、手擀面的地方,面条是越长越好,仿佛吃的面条越长,寿命就会越长似的。另有一说,面条,‘面’字双关取义,指面部、脸。面条长,就是面长,又即脸长。相传,脸长得长的人寿命长。于是人们就借用长长的面条来祝福长寿。渐渐地,这种做法又演化为生日吃面条的习惯,称之为‘长寿面’。”生活中人人都吃过长寿面,但不见得都能理解其意思,作者用浅近的语言为我们作出了明确的解读,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在书中,人们的喜与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的追求,对丑恶的鞭挞与唾弃,均在鲜活的语言中,尤其是无处不在的谐音中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书中的内容皆源于生活,又进行了学术上的提炼,充分展现了郝文华、白云霞两位作者举重若轻的语言功力。我们有时会读到一些高深莫测、晦涩难瞳之作,但这本书并非如此,因为谐音民俗就来自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接地气”让其迅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读了这本书,我们会发现生活中的种种说法皆有由来,从而有了释疑解惑的通透感。作者追根溯源、有理有据、明白如话,读者就像读白居易的诗一样,即如老妪,也能理解,同时绝不会觉得书中内容流于浅薄。
  这是一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著作。
  在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语音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谐音现象之所以代代相传,被近乎完好地保存下来,就是因了民俗的力量。這种力量虽然无影无形,但在人们趋利避害、希求一切顺遂的想法支配下,又显得无处不在。生活的味道多在于那些源自传统、扎根乡土的民俗中。民俗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文化记忆,对民俗的心理认同,也能够增强一个族群的凝聚力。谐音现象是民俗的活化石。两位作者是有心人,他们把历史上、生活中人们挂在嘴边的谐音现象一一整理、记录下来,予以详尽分析,给读者呈上了一餐谐音的盛宴、民俗的美食。
  这本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还突出表现在对古诗词中谐音现象的梳理上。如果说生活中的谐音体现了民俗的一面,那么古诗词中的谐音则体现了文人“雅”的一面,而这个“雅”最终归入了大的民俗。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在“莲”字条中,有三个谐音客体,“又谐‘怜’”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词:“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乘风采芙蓉,夜夜得莲子”“芙蓉始结叶,抛艳未成莲”“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泛舟芙蓉湖,散思莲子问”“处处种芙蓉,婉转得莲子”“芙蓉绕床生,眠卧抱莲子”“扣楫命童侣,齐声采莲歌”“色分都未获,空中染莲子”“行膝点芙蓉,深莲非骨念”“湖燥芙蓉萎,莲汝藕欲死”“芙蓉腹里菱,莲汝从心起”“芙蓉万层生,莲子信重沓”“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莲子之“莲”谐怜爱之“怜”,乐府诗中如此大规模地使用谐音,是先秦、两汉时期的诗歌中见不到的,对后世诗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谐音诗句的引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古诗词学养。
  这是一部耐读的著作。
  这本书饱含了两位作者的情怀。两位先生凭借“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专业功底,在市场与人文博弈的社会背景下,经年累月,孜孜砣砣,终成一部皇皇之作,真是令人敬佩。作品有着极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必将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两位作者有着高超的文化、文学、趣味兼具的文字驾驭能力。比如“忽”字条中,谈及“忽悠”为什么能表示哄骗,作者说:“……这个‘忽’实际上当写成‘糊’,糊(hù)弄就是在某件事情上把人的心智给糊(hū)住,让他不明白,这正是哄骗的目的。而‘悠’实当写成‘油’,过去木桶、木盆等木质器皿上常常涂一层桐油以防腐防潮,也就有覆盖的效果。所以说一个人糊涂的时候,可说他油蒙了心。因此,忽悠,实应作糊油。”这段文字,在轻松愉快中就把东北方言词“忽悠”解释清楚了。这些极具趣味的内容,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水平、文字功底,反映了作者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赤子情怀,也让读者欣然读下去而不忍释卷。
  通观全书,全国各地、古与今、各种书籍、网络语以及白话语中的谐音词都有涉及。这一方面说明作者知识面的广博,另一方面也说明作者深具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广纳博收,把体现时代特色的谐音词一一罗列。这些内容成为全书的有益补充,使这部著作变得丰富而立体。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民俗则是优秀传统文化中更接近于普通大众、更接地气的部分,也是普通民众喜闻乐见、能够时时参与的部分。郝文华、白云霞两位先生深谙此理,他们巧妙地把谐音与民俗结合起来,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中细细耕耘,像淘金者过筛子一般,把历代有生命力的谐音话语筛出,聚沙成塔,最终为我们呈现出一座灿烂辉煌的“金山”。对于有志于此的研究者,对于语言文字的爱好者,对于从事语言教学的教师,对于正处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莘莘学子,这座“金山”无疑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19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