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打卡”词义演变看转喻运行机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今天,我们在各种媒体中常会看到“打卡”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该词的解释为:“打卡,动词,把磁卡放在磁卡机上使其读取相关内容。特指工作人员上下班时打卡或通过指纹记录下到达或离开单位的时间。”请看:
  (1)我们现在有指纹打卡机了,考勤比银行还严格。(CCL语料库)
  (2)费格劳拉将所有数据锁进保险箱、电脑关机、冲洗咖啡杯后,打卡,下班。(斯蒂格·拉森《直捣蜂窝的女孩》)
  (3)提前印制了专用的特种门票,并将检票口的磁卡通道临时改为人工打卡。(CCL语料库)
  以上三例中,“打卡”的意思与词典中的解释一致,容易理解。但是,“打卡”这个词不仅可以传达词典中所解释的意思,还有下面这种用法:
  (4)旅途中一杯陌生人奉上甜茶的温暖、一次迷茫中被指路的感恩,远胜于打卡式地游览名胜古迹。(《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月18日)
  (5)中秋夜,“网安号”游船“打卡”解放桥。(天津日报微信公众号,2019年9月14日)
  (6)他现在几乎每天还要去试验田打卡。(《共和国不会忘记-袁隆平》)
  这三例中的“打卡”都跟磁卡、磁卡机、上班等无关,而表示“去(某地)”,但还不能用“去”来代替。用“去”代替,就失去了作者要表达的“规律性、停留时间短”的意思,也失去了言语表达的诙谐、时尚意味。
  孙宝新、姚海斌都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从语言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分析了词义变化的原因及规律,很有启发意义。本文主要从转喻运行机制的角度分析“打卡”词义演变的模式以及对遣词造句的作用和启示。
  一、转喻的认知机制
  转喻一词来源于西方,其所指大体上跟传统的“借代”相同。Ungerer和Schmid把转喻引入认知语言学中,看作语言概念生成的基本方式。他们构建了转喻的运行机制。转喻的运行前提是存在源概念和目标概念,两个概念处于同一系统,具有相关性。具体运行机制是,在一个有关联的概念系统中存在多个要素(a、b、c……),由于在交际中言语使用的影响,就产生了用其中一个要素指代另一个要素的情况,如用a指代b,a是源概念,b是目标概念。
  例如,有一个男生,他的头发是自来卷。那么“卷毛”就是这个男生的特征,同学们用“卷毛”来指代这个男生(起外号)。但“卷毛”是他的头发的特征,并不指他本人。同学们在称呼他时,把“卷毛”等同于“他本人”,这就是用“特征”转喻“整体”。“特征(卷毛)”是源概念,“整体(他本人)”是目标概念。二者的相关性体现在“特征—特征承载体”的关系上。转喻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唯见长江天际流”,“长江”转喻“长江水”(整体转喻部分);他是一个大款,“大款”转喻“持有大款的人”(领有物转指领有者),等等。
  转喻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产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如下。
  首先,转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人们以这种方式思考问题,因而语言的概念也以此方式表达。因为对目标进行思考时会自然关涉到与目标相关的其他方面,这种“相关”就是转喻的必要前提,为转喻的进行提供可能性。比如,同学们在脑海中想到那个男生时,自然会想到他的卷发。
  其次,轉喻能起到以简驭繁、突出信息焦点的作用。人们思考时会自然关涉到与思考目标相关的其他方面,当其他方面能满足人们在概念或言语表达某一方面的需要时,转喻的必要性就体现出来了。比如,向一个不知道该同学名字但见过该同学的人来指称该同学,如果说名字,对方并不知道是谁,但是一说“卷毛”的时候,就能让对方一下子抓住这个特征,知道是谁。
  最后,言语经济原则、含蓄表达等方面也是转喻产生的原因。“长江天际流”比“长江水天际流”更为简洁,符合诗歌的节律。这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促使转喻的发生。言语含蓄表达也会促使转喻发生,例如,“有喜”表示怀孕。“喜”是高兴的意思,因为怀孕,所以人们高兴。在这个事件中,原因是女人肚子里有了孩子,结果是家里人高兴(喜),这就构成了“原因一结果”的相关性。同时,在传统文化中,直接表述“肚子里有孩子”是粗俗的、羞耻的,故用“有喜”这个结果来转喻原因。
  二、“打卡”词义变化的路径及转喻机制的体现
  “打卡”一词的本义如词典中的解释,是“打卡”的源概念。源概念指的是行为方式。但这个行为方式客观上产生的一个结果是某人“到”了工作地。加之,“打卡”这种考勤制度出现后,一些相关的特征就被赋予到这个制度上。某些人为了打卡而打卡,即打卡后就离开,于是有了“短暂停留”之义;打卡是每个人每天上班必须做的事情,有了“例行公事”“大家都做”之义。这样,“打卡”的源概念转喻到目标概念“到”“短暂停留”“例行公事”上。从源概念转喻“到”的意义,其机制是方式转喻结果;从源概念转喻“短暂停留”“例行公事”“大家都做”的概念,其机制是方式转喻特征。“打卡”转喻后,作为结果和特征的目标概念叠加,就有了新的“打卡”义——去大家都有某种共识的地方作短暂停留。
  用“打卡”来传递这些意义有两个好处:
  第一,简洁。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是西安的打卡圣地”,比“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大家来西安都要短暂停留的地方”简洁得多。
  第二,表达新颖。“卡”是现代化和智能化的标志之一,“打卡”自然有时尚、先进、前卫的意味。“打卡某地”表述新颖,符合各种现代媒体的言语交际风格。
  三、其他的转喻现象及其对遣词造句的启示
  1.其他的转喻现象
  转喻是认知机制在语言中的投射,词义的转喻是语言中其他要素转喻产生的基础。但转喻并不仅仅存在于词义的演变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也有体现。
  第一,修辞方面。恰当地运用转喻修辞,可以达到凝练、简洁、形象、生动、突出特征的效果。例如: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8)“……,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鲁迅《药》)
  例(7)用“烽火”转喻战争,把战乱时硝烟四起、烽火频发的场景生动地描绘出来,且符合诗歌的节律。例(8)中“花白胡子”突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年龄,让人联想到当时的场景。
  第二,句式方面。有些句式所表达的意义及感情色彩并不是组成这个句式的词语的相加,Goldberg把这种句式称为构式,构式的核心理念是句式的整体意义大于部分意义之和。那多出来的意义来自何处?转喻便是这种意义的来源之一。例如:
  (9)你看你
  你看你,肉丸掉在桌上,怎么还能吃呢?(古龙《小李飞刀》)
  (10)别提了
  “杨部长答应给几个干部?”这次摇头的是余静,她说:“别提了,一个不给,还批评了一通。”(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11)左顾右盼
  她惊慌地左顾右盼,巴不得宏达能立刻出现。(琼瑶《鬼丈夫》)
  例(9)“你看你”的字面意思表达了一种“嗔怪”,因为“嗔怪”,所以有“让你看看你自己”这个命令行为,是用结果转喻原因。例(10)“别提了”这种用法,其字面意思是“不想(能/要)提某事”,因为某事有不好的结果,但“别提了”字面并没有“不好的结果”之义,所以“别提了”也是用结果转喻原因。例(11)“左顾右盼”表示“顾、盼”的动作做了很多次,并且朝多个方向。这里用“左、右”这个部分来转喻整体。由“左V右V”构成的成语,大多表示多次地、全范围地做某事,是部分转喻整体的用法,如左思右想、左躲右闪等。
  2.转喻的作用和启示
  第一,表达凝练。
  古文中常见转喻手法的运用。例如:
  (1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13)是故昔先王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聚众而誓之。(《礼记·礼器》)
  此外,如布衣、管弦、拙荆、桑梓、铜雀、三秦、云雨、青梅竹马、忝列门墙等,这些古语词义的产生都涉及转喻机制。古诗的格律、古文追求“言简义丰、微言大义”的凝练风格,都要求词语在形式上要能用最小的單位表达更多的意思。
  第二,突出风格。
  与古代追求凝练的风格相反,在现代汉语中,有时会把一个简单的意思用复杂的方式转喻出来,形成幽默、诙谐的风格。例如:
  (14)每逢它(汽车)不肯走,汽车夫就破口臭骂,此刻骂得更厉害了。骂来骂去,只有一个意思:汽车夫愿意跟汽车的母亲和祖母发生肉体恋爱。(钱锺书《围城》)
  例(14)中,汽车夫是因汽车总出毛病而对汽车破口大骂,具体内容是最粗俗、常用的詈语,但作者把这个詈语的具体内容给解释出来了。用“解释的话语”转喻詈语的原型,这就抛弃了原来詈语的粗俗,用文雅的方式解释詈语,显得幽默、诙谐。
  第三,含蓄委婉。
  转喻可使语言风格含蓄委婉。有些表达由于某种原因不能直接言说,可用与这些表达处于同一系统中的其他要素转喻出来,达到“既未直接说出,又传递了意思”的效果。例如:
  (15)宫车晏驾;老了。
  (16)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在表达“死亡”时,人们忌讳直言,而委婉表达。“宫车晏驾”是指皇帝的车迟迟不出来,原因是皇帝去世了,用结果转喻原因。“老”是特征,这种特征是人去世之前所具有的,“老了”表示特征的出现,用特征转喻事件。在例(16)中,“非所闻也”意思是“我没听说过”。主人公蹇叔不同意“劳师以袭远”,他没有直接说“我不同意”,而是说“我没听说过(劳师以袭远的做法会成功)”,所以觉得不会成功。二者是因果关系,用原因转喻结果。
  转喻成立的条件是“相关”及源概念和目标概念处在同一个系统中。二者相关的关系具体都有哪些呢?本文提到了整体一部分、方式一行为、原因一结果、特征一整体。关于转喻机制“相关”的其他方面及其功用,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19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