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期高校心理委员专业化提升路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心理委员是学生干部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高校对心理委员缺乏重视,没能形成专业的培养体系,导致心理委员成为无存在感、无成就感、无责任感的“三无班委”。本文分析高校心理委员培养的现状,探索提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的有效对策,探讨构建心理委员的专业化提升路径,使其呈现更稳定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高校;心理委员;培养路径;专业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心理危机预警工作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环节。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各高校陆续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列入工作重点[1]。天津大学于2004年率先设立心理委员制度,随后各高校纷纷增设心理委员[2]。经过多年实践,心理委员已成为高校班干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存在很多不健全的地方。
  1 心理委员的性质
  心理委员,既属于班级学生干部队伍,又属于学校朋辈心理辅导团队,由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统一管理和领导。心理委员可以发挥学生助人自助的作用,增强对心理问题学生发觉的敏感度;另外心理委员可以及时地把很多处在萌芽阶段的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掉,减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压力[3]。
  2 当前心理委员作用发挥中的问题分析
  2.1 受认可度比较低,工作积极性不够
  心理委员是班级学生干部中最年轻的岗位,在学生中的认可度不高。原因如下:一是心理委员心理知识不足,不能在同学出现心理问题时给与有效的帮助;二是很多同学认为心理问题是隐私,不愿对心理委员诉说;三是职责模糊,自身对岗位不能产生认同感。
  2.2 选拔制度和考核激励制度不完善
  心理委员岗位职责特殊,对学生干部自身素质要求高。选拔学生干部,一般是在新生军训前后举行,很多同学不了解心理委员的岗位职责,往往凭借慷慨激昂的演讲和较高的人气获得学生干部岗位。该同学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是否适合,人生观、价值观是否端正,是否适合做心理委员难以认定。
  2.3 学校缺乏专业的系统的培训
  缺少专业培训,心理委员心理健康知识储备不足。心理委员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缺少学校专业团体的支持,很难实现专业化。部分高校重视低年级心理委员技能培训,忽略了高年级心理委员。实际上,大学生的心理不断变化,随着年级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应该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长期的培训和督导[4]。
  3 心理委员专业化提升的现实路径
  3.1 建立更专业、更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辅导员、心理委员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是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职责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为特殊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等[5]。心理委员职责包括:发挥朋辈咨询的作用,在班级同学出现心理困惑时给予帮助;建立班级同学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同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心理委员这一岗位专业性强,需要一定的心理专业知识和技巧,但大学生的知识层次往往不足。心理委员作为学生,很容易因为沟通不当、自身经验不足,在班级同学出现心理问题或者危机事件时,不能采取正确措施。以上需要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等的培训和工作支持,形成有机团体,互相配合。
  3.2 健全选拔与考评激励机制
  心理委员因其特殊职能,选拔方式应不同于其他班干部。在选拔之前学校和辅导员应该介绍岗位的职责、工作内容等,让同学们充分了解这个岗位之后再竞选。在选拔过程中,除同学投票外,还需要学校心理健康中心、辅导员共同参与[4],充分考虑其性格特点。一般来说,开朗向上、阳光积极的同学容易获得同学们的信任。因为心理委员在与有心理困扰的同学交流中,会接触到很多负面情绪,所以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进行平衡。因此在选拔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其各项素质和能力,不可只凭选票高低。
  由于心理委员的很多工作都是“软性的”、“隐形的”,难以鉴别其工作量,所以在考核过程中应单独制定规则。除了常规的工作能力考核外,还应该对那些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的、有创新意识的心理委员给与表扬,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熱情。
  3.3 激发心理委员工作积极性
  心理委员应该提高自身积极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发挥自身创新能力,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认真完成学校的培训任务,提高自身心理学知识,增强对同学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积极主动与同学交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技巧。要有一颗善于观察的心,全面了解班级同学的心理状况,如果发现班级有心理异常的同学,要做到耐心关心、追踪观察,并及时汇报辅导员。
  3.4 精选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心理委员的岗位特性,决定对候选人的综合素质要求高,培训应该涉及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包括心理学知识、职业道德建设、人际沟通等。技能训练包括心理咨询技能、人际沟通技能等。通过实训、角色扮演、素质拓展、案例教学等多元化培训方式。在培训中,加深学生对知识深度和实际工作能力。
  随着年级的变化,大学生心理呈现不同的特点,对不同年级的心理委员的培训,侧重点不同。如对于新生,主要侧重于适应性;大二学生主要在于爱情观、专业学习等问题存在困惑;大三学生多遇到职业生涯规划、考研等问题,而大四学生主要是压力的化解与未来求职规划问题。不同针对性的培训可以提高心理委员的工作有效性,进而提高专业性。
  参考文献:
  [1]付荣荣.高等学校心理委员队伍建设若干问题的实践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4):20-23.
  [2]左倩倩.朋辈团体辅导对提升理工科院校心理委员工作效能的应用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02):51-53.
  [3]张瑾.心理委员胜任力视角下的朋辈互助工作探析[J].知识经济,2018(23):123-126.
  [4]魏虹.大学生心理委员“专业化”培养的新模式[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10(03):47-50.
  [5]杨婉晨.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网络体系在高校危机干预中的作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10):138-139.
  基金项目:淮北师范大学2019年度共青团创新项目: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探究(项目编号:GQTYB201910)
  作者简介:胡贺军(1990-),男,汉族,安徽宿州人,硕士,淮北师范大学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31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