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外语辅修专业管理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点的情况下,高等院校逐步进行各种教学体制改革,以形成更为合理的教学体制。在此过程中,外语专业也成为辅修专业的热门专业,在二学位的教学管理中,也面临着新的情况与挑战,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有力地保障教学质量。
  关键词:辅修专业;高校;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12-0080-02
   辅修专业学位,即辅修二学位,是在我国现有国家学位制度下,由我国高等院校参考国外的”双学位“制度,自我创新,由学校颁发学位的新制度。以美国为例,主辅修制度是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跨学科人才培养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辅修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美国大学主辅修制体现出不以就业为目的、学生自由流动、跨学科及管理上的科学性等特点。由此可见,对于高校辅修专业的研究是多样的,而且,辅修专业的设置以及管理也会面临许多问题,相应也就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随着经济、科技大爆炸, 社会、高校以及个人都对高等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更高的要求,交叉学科、跨界研究为高等教育注入了更多的内涵和外延。“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我国高等院校也在审时度势,逐步进行各种教学体制改革,以便形成更为合理的教学体制。在这一过程中, 辅修或双学位制,将会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各高校在不影响各高校基本教学思路的同时,使学生在毕业时拥有更多的择业机会,在就业市场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很多用人单位把修读辅修专业和双学位的学生作为复合型人才看待,增强了这些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1]。这项改革无论是对于社会发展,还是学生个体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能缓解本科专业教育与社会融合发展之间的矛盾,缩短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互补和能力互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类型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2]。而在这种形势下,结合综合型大学的特点,外语作为辅修专业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各专业学生出于不同目的将外语作为辅修专业,这就给辅修专业的专业设置、评价管理等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一、注重专业和课程的合理化建设
   首先,在课程设置伊始就应在遵循外语的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课程。就我国现有状况,可以根据理工类高校、艺术类高校、综合高校三个类别进行有侧重的对待。根据理工类高校学生对于外语的需求而言,在外语辅修专业设置方面,虽然无法针对各个理科或者工科的专业进行课程设计,但是可以在基础语法、词汇的课程之后,按照先修后续的方式,适当地加大科技外语的比例。在口语和听力课程设置上,应侧重在生活交际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掌握基本生活技能,无须加入过多的文学赏析之类的过程。根据艺术类高校的特点,在基础课程后,应加入艺术赏析、文学鉴赏等课程,一方面,可以在浸入式的语境中,让学生更早的产生代入感;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对所选语言有更深的理解,文学、艺术会让非母语者能更加接近外语的内涵。而对于综合类大学来说,外语专业的设置应以基础教学为主,虽然无法面面俱到地满足各个专业的专业需求,但是可以适当地把外语作为一专业的专业设置,加入一些选修课程,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对外语有立体式的感知,也可以减少外语学习的枯燥感。另外,以外语辅修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外语专业的特性为课程设置的主要考量标准。因为外语专业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和练习,而外语专业作为辅修课程,不可能像外语专业那样,每天都安排辅修课程,这就需要在周末或者假期的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总课时固定的前提下,既要保证学习的连贯性,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浸入式学习的机会,又要避免疲劳学习的课程叠加。而兼顾两点,一直是外语辅修专业面临的首要难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注意课程搭配的合理性。在先修后续的基础上,注意听、说、读、写的交叉与结合,让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点,或者是相近的知识点在每天的课程安排中,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练习,这种方式可以在减少枯燥感的同时保证外语的重复练习量,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总之,各高校可以在基础外语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加入选修课,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但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意两点: 第一,各高校的个性固然重要,但首先应该遵循外语教学的教学规律,绝不能舍本逐末。第二,要注意课程设置并不是一劳永逸,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教学的开展,结合所发现的问题,可以在三到五年的周期内,视情况进行调整。
   二、加强管理制度科学化建设
   教学和管理密不可分,只有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管理化,才能为高校的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一点不仅适用于传统的教学活动,也适用于辅修或双学位制。在辅修、二学位专业申请初期,应秉承宁缺毋滥的原则,虽然以鼓励为主,但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设立辅修专业,而应对提出申请的专业学科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论证,在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前提下,保证该辅修专业的设立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教学资源浪费。在专业申请成功以后,无论是对于学制还是学籍的管理,都可以参考主专业的专业管理制度,但是应注意辅修和二学位的特殊性,除了基本的教学管理外,要额外重视其灵活性,这也是辅修和二学位的特殊性所在。考虑到选修学生的广泛度,要在管理制度上充分考虑到这一特性,应允许学生拥有一定的弹性选择权利,并相应地赋予授课教师一定的弹性授课权利,这样才能使辅修和二学位的教学管理成为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障。仍以外语辅修专业为例。正如前文所说,由于外语辅修专业与外语专业的差异,外语辅修专业课程的设置无法像外语专业那样可以完全地以专业特性为主要考量标准,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会出现与外语专业课程不同的情况。针对这一点,需要辅修专业的管理人员能更加予以重视。外语辅修专业授课教师在结合教学目标、教学目的的情况下,可能对教学内容采取更加灵活和多样的处理方式。例如,可以在一二节进行语法、词汇的讲授,而六七节可以走出课堂,让学生进行模拟性训练,这就可以让学生在实战模拟中将知识点加以运用,以此将知识性和娱乐性加以融合。类似于这种情况,教学管理人员应予以最大的宽容与支持,而不是用传统的纪律课堂加以约束。同时,管理人员还可以主动为辅修教师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配备,提供多媒体教室、同传实验室等。这都將为外语辅修专业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總之,管理制度的建立,关键问题是要保持权威性与灵活性的平衡。一方面,管理制度一旦确定,就应严格执行,保持其权威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随着情况的改变,以及结合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允许在遵循制度修改程序的前提下,进行微调或调整。简而言之,对外语辅修专业的管理,应处于一种动态的模式,在不断调整中向前发展。
   三、突出学习指导高效化
   为选修外语的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学习指导也是外语辅修专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这方面来说,应让学生在主修与辅修之间、在控制与自由之间保持一种合理平衡。一方面,学校尽可能开设种类丰富的专业和选修课来满足学生个人的兴趣和需求,另一方面,管理人员也应建立辅修与双学位指导体系,对学生做出必要的指导。这包括引导学生了解、预判可能出现的学习困难,在学习中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和疑惑予以及时、科学的指导,在学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科学、严谨的考核。而这一过程应该是科学、流畅并富于指导意义的。然而尤为需要注意的是,辅修专业的学习和主修专业的学习在学习时间、学习效度上有一定的差别,所以辅修专业的评价体系不能照搬主修专业的方法和标准,而是应该建立有针对性、有效的评价体系。按照以往经验来看,选择辅修的学生来自各个学院的各个专业,有时甚至是跨校选修,这就使得辅修专业的管理面临多种问题,从初始的课程时间安排到课程进度再到考核时间与方式,都需要进行综合性考虑。在主修和辅修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让辅修的学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另外,在针对外语专业的辅修和二学位专业的学习指导上,应避免对学生进行主专业标准指导,但这绝对不是降低教学和管理要求,而是“授之以渔”,让其了解外语学习规律,更多地鼓励其自主学习。在教学指导方面首先提供给学生浸入式学习的环境,在此基础上,以引导为主,将外语学习的规律和原则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建立和培养良好的自我学习体系,以学促学,能使外语成为学生主专业的有力推动。在学业考核方面,也应秉承权威与灵活性并重原则。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在专业设置初始,将以上众多因素考虑进去,认真论证每种考核方式和标准,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起考核制度的权威性。而在考核形式方面则完全可以实现多样性和灵活性,抛弃一张卷,一道题的考核方式,以检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
   总之,高校辅修专业的开设是适时而行的一个趋势,而外语专业作为许多学生的首选,也必将在辅修课程的设置、学生管理等方面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不仅仅对教授课程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极为重要,同时对于学校的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辅修专业的管理,才能在动态的体系中促进其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鑫,卢晓东.北京大学辅修制度的现状与思考[J].山东省    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7).
  [2]李莉.我国大学辅修与双学位制改革的回顾与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09,(1).
  收稿日期:2019-05-20
  作者简介:关宁(1982—),女(满族),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教务员,主要从事高校本科生教学与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2018年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研究项目“高校外语辅修专业管理模式研究——以西语学院辅修
  专业为例”(2018C59)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5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