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不同降解地膜对烟田杂草控制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了探讨降解地膜对烟田杂草控制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以云烟9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降解地膜对烟田杂草和烤烟经济性状及烟叶化学成分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BioSuee 60d降解地膜能够满足皖南烟区烤烟生育期和种植制度的需求,具有降低上部叶烟碱含量、提高上部叶工业可用性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降解地膜;烤烟;杂草;产质量
  中图分类号 S57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2-03)-0054-03
  Abstract:The objectives of this investigation were to study effects of different biodegradable mulch on weed control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lue-cured tobacco (cv.Yunyan 97).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biodegradable mulch on weed,flue-cured tobacco economic characters and leaf chemical composi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iodegradable mulch of BioSuee of sixty days can meet the growing period and planting system requirements of flue-cured tobacco in southern Anhui province.It can reduce the content of nicotine in the upper leaves and improve the industrial usability of the upper leave.
  Key words:Degradable mulch;Flue-cured tobacco;Weeds;Production quality
  地膜覆蓋栽培技术在控制土壤的温度和湿度[1]、减少水分和养分的流失、抑制病虫害传播及杂草生长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促进农作物的高产和稳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2]。根据农业部发布的《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地膜用量达到125.5万t,覆盖面积已达0.2亿hm2。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烟草地膜覆盖面积已占总植烟面积的70%左右,烟草已成为地膜覆盖种植比例最高的作物之一。普通塑料地膜是由高分子的聚乙烯(PE)化合物及其树脂制成的[3],不易腐烂,难以分解,完全降解需要50~100年;地膜碎片可在土壤中形成阻隔层,使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流动受阻,造成土壤结构板结[4-5]。因此,如何解决PE地膜残留问题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大课题[6-7]。笔者对生物全降解地膜功能、降解特点和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期为BioSuee可降解地膜在烟草种植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8年在安徽省芜湖县湾址镇红杨村进行。供试土壤为水稻土。试验田地势平坦,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土壤基础肥力为pH5.85,有机质1.94%,速效磷107.46mg/kg,速效钾95.93mg/kg。供试品种云烟97,采用湿润育苗。
  1.2 试验设计 降解地膜采用BioSuee地膜,试验设4个处理:A:60d降解地膜;B:80d降解地膜;C:100d降解地膜;D(CK):普通塑料地膜。各处理小区100株左右。随机排列,3次重复,四周设保护行。试验过程中各处理均不进行揭膜。
  1.3 田间管理 按照皖南烟区施肥技术要求,试验烟田N∶P2O5∶K2O=1∶1.2∶3,氮施用量为105kg/hm2,烟草专用肥、有机肥料和硫酸钾全部作为基肥于移栽前5d起垄时施入,硝酸钾在烟苗移栽后25d作追肥施入。烟苗于3月25日移栽,试验田四周设置2行保护行。田间管理按照皖南烟区烤烟标准化技术进行。
  1.4 取样和分析检测方法 分别观察记载各处理烟叶大田生育期和植物学性状;每5d对地膜降解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在烟叶收获后,对各处理小区进行除草,并称量记录各小区杂草鲜重,按GBT 23222-2008调查病害发生情况;每小区选定标记正常烟株,成熟采收,常规烘烤后按GB2635-9进行分级,统计烟叶产量、产值等经济学性状;各处理选初烤烟叶B2F、C3F2个等级烟样,烟叶主要化学成分采用BRAN+LUEBBE AA3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
  1.5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降解地膜对田间杂草和病害的影响 烟叶收获后对烟田杂草和打顶后田间发病率进行统计(见表1)。由表1可知,60、80和100d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田间杂草量和发病率差异均不显著,可见降解地膜具有普通地膜对烤烟田间杂草相同的抑制效果。
  降解地膜降解过程和效果 经观察测量,盖膜120d后,60d、80d和100d降解地膜分别降解80%、60%和40%左右,普通地膜基本未降解。盖膜180d后,60d、80d和100d降解地膜均降解95%左右,普通地膜出现破裂,但基本未降解。根据降解效果分析,选择60d降解地膜可满足皖南烟区烤烟生育期和种植制度的需求,该规格地膜在盖膜后40d左右开始降解,烤烟已进入旺长期,此时4月底和5月初的气温也已升高,可以满足烤烟生长需要,地膜增温意义已不大。烤烟收获后,下季作物种植前该规格地膜降解程度高,其他2种规格降解程度较低,土壤耕翻后会影响地膜进一步降解。   2.3 降解地膜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在施肥量和品种相同的条件下,60d、80d和100d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处理之间产量和产值差异均不显著,说明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覆盖栽培均能减少养分流失,显著提高烟叶产量和产值。
  2.4 降解地膜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从表3可知,不同降解地膜对不同部位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均有较明显的影响。80d降解地膜处理上部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最低,100d降解地膜处理总糖含量最高,总氮含量最低;普通地膜处理烟碱含量最高,60d和80d降解地膜处理烟碱含量接近,100d降解地膜烟碱含量最低。60、80和100d降解地膜处理上部叶烟碱比普通地膜处理分别降低0.90、0.79和0.95个百分点,降幅分别为21.5%、18.9%和22.7%。,不同降解地膜各处理上部烟叶化学成分其他指标差异不明显。
  60d降解地膜处理中部烟叶总糖含量稍高于其他降解地膜处理,与普通地膜接近;3个降解地膜处理还原糖、烟碱、K含量均低于普通地膜处理。60d降解地膜处理下部烟叶总糖、总氮含量稍高于其他降解地膜处理,烟碱含量低于其他降解地膜处理。由此可见,降解地膜的后期降解能改善上部叶质量,提高上部葉工业可用性。各部位烟叶总糖、还原糖、总氮、钾、氯指标均在适宜或基本适宜范围内[8-9]。
  3 结论与讨论
  与普通地膜一样,降解地膜覆盖栽培也能提高烟叶产量、产值和上中等烟率,较不盖膜处理产量、产值和上中等烟率分别提高603.0kg/hm2、1.88万元/hm2和18.9个百分点。降解地膜的后期降解能改善上部叶质量,提高上部叶工业可用性。上部叶烟碱含量在适宜范围内;而普通地膜在不揭膜情况下,上部叶烟碱含量超过3.5%,工业可用性和品质下降。根据皖南烟区烤烟生育期和种植制度的需求,宜选择60d降解地膜。
  降解地膜在一定时期内能完全降解,60、80和100d降解地膜在皖南烟区180d后降解率均能达到95%。降解地膜从开始裂解到基本降解(95%以上)历时较长,3种规格地膜均在140d以上,应进一步改进,缩短降解时间。
  降解地膜不仅具有普通地膜覆盖栽培增温、保墒、除草,提高作物产量和产值的功能,还具有降低上部叶烟碱,提高上部叶工业可用性的重要作用。尤为重要的是,降解地膜具有生物降解的能力,在大田覆盖栽培中能完全降解,解决了普通地膜在土壤中长期无法降解的问题,对减少地膜对土壤和环境的“白色污染”,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鑫,胥国斌,任志刚,等.无公害可降解地膜对玉米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1):78-81.
  [2]樊小林,廖宗文.地膜覆盖土壤水热效应及降解特性研究初报[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20(1):121-122.
  [3]许香春,王朝云.国内外地膜覆盖栽培现状及展望[J].中国麻业,2006,28(1):6-11.
  [4]刘敏,黄占斌,杨玉姣.可生物降解地膜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9):439-443.
  [5]严昌荣,梅旭荣,何文清,等.农用地膜残留污染的现状与防治[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1):269-272.
  [6]张晓海,陈建军,杨志新.Biolice可降解地膜降解速率及其产物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28(4):540-544.
  [7]杨旭亮,王喜功,王先伟,等.降解膜在烤烟生产上的应用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11,2:74-76.
  [8]王彦亭,谢剑平,李志宏.中国烟草种植区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01-105.
  [9]尹启生,陈江华,王信民,等.2002年度全国烟叶质量评价分析[J].中国烟草学报,2003,9(增刊):59-70.
  (责编:徐世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67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