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零售业发展规模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区域差异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零售业发展在促进就业和市场流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泰尔指数法,从零售业销售总额、企业数量与从业人数三方面对我国各地区零售业发展规模的空间格局变化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6年我国零售业规模以东部为最,中部次之,西部最弱,区域发展差距逐渐缩小;零售业规模的省际差异最大,东西部次之,中部相对较小,各地区差异都呈现出逐渐缩小趋势。因此,要不断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内部环境,提高零售业的科技含量水平,为零售业的现代化发展打造坚实的社会基础。
  关键词:零售业规模   区域差异   格局演变
  引言与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零售业得到了极大发展,据有关数据统计,2016年我国零售业销售总额超过12万亿元,法人企业数超过98000个,吸纳社会劳动就业人数近700万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伴随零售业发展产生的区域差异问题也一直存在,影响我国区域经济社会的均衡性。例如,彭娟(2012)对我国零售业发展业态进行了评价,认为区域间零售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类型都存在极大差异,而区域间在经济基础和消费方式上的差异是导致各地区零售业发展差距产生的重要原因。杨芳、刘晓荣(2013)对我国西部地区零售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价,认为西部零售业的发展与全国存在一定差距,尤其在电子商务等新型零售业态方面,西部地区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张冬平、郭震(2014)从行业分工角度分析了零售业区域差异的影响机制,研究指出零售业的发展与个体户籍属性存在密切关系,从而导致城乡零售业发展差异的产生,这也是造成区域零售业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张群(2015)以大型零售业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零售业发展的适度标准,认为零售业规模的扩展是市场决定的结果,而不同地区在优势产品类型选择方面存在异质性,从而导致零售业区域差异问题的产生。叶萌等(2017)基于DEA模型对我国零售业的生产效率进行评价,认为产品销售类型影响零售业生产效率,这也是导致不同地区零售部门销售总量存在差异性的重要原因。
  总体来看,我国零售业发展在区域间、省际间与行业类别间都存在差异性,本文基于泰尔指数法,从零售业销售总额、从业人数与企业数量三方面对零售業的空间格局变化及差异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零售业的空间布局调整提供参考。
  我国零售业发展规模的空间格局演变
  (一)指标选取
  零售业销售总额。采用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年末销售总额衡量,一般而言,销售总额能够直观反映出零售业发展规模,也是衡量零售业利润水平的重要指标。
  零售业企业数量。采用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年末法人企业个数衡量,法人企业数量的增长意味着地方零售业需求的扩大,零售业营业面积和从业人员也会出现同步增长,从而带动零售业发展。
  零售业从业人员。采用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年末从业人数衡量,传统零售交易模式对劳动力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从业人数能够反映出零售业对社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也是衡量零售业规模拓展的重要指标。
  (二)零售业规模的空间格局演变
  零售业销售总额的格局演变。图1反映了2006-2016年我国各地区零售业销售总额及占全国比重的变化趋势。首先来看各地区的总量变化情况,2006-2016年间,全国零售业销售总额实现较大幅度增长,2016年较2006年增长了5倍多,并且一直保持稳定增长趋势。东部零售业总额也呈现出较快增长速度,2016年较2006年增长了4倍多,在总量方面一直居三大地区之首。中西部地区零售业销售额总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16年两地区销售额总量均没有达到3万亿元。再来看各地区销售总额占全国比重的变化情况,东部地区占比一直居全国最高水平,2006-2016年间保持在60%以上,但是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较2006年下降近10个百分点,尤其在2009-2016年间,东部占比下降幅度非常明显;中西部地区占比相对较低,2006-2016年间,中部占比在18%-22%左右徘徊,西部占比在14%-20%之间徘徊,截至2016年,西部地区占比仍然没有达到20%;不过,两地区占比总体都在逐渐上升,2016年较2006年,中部地区占比上升了近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了近5个百分点,正在逐渐影响着全国零售业销售额的空间格局。
  零售业企业数量的格局演变。从图2来看,2006-2016年间,零售业企业数量一直在不断增多,2016年较2006年增加了74000多个,零售企业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增速上都实现了较大发展。东部零售企业数量最多,并且表现出持续增加趋势,不过在2013年以后增速逐渐放缓;中西部地区零售企业数量相对较少,2006-2016年间,两地区企业数量总和一直不及东部地区,不过企业数量增加非常明显,并且明显快于东部地区。比较各地区企业数量在全国的占比情况可以发现,2006-2016年间,东部是我国零售企业的主要分布区,在2006-2009年间占比一直在60%左右,不过在2006-2016年间占比表现出缓慢下降趋势,并且于2015年首次跌破50%;中西部零售企业占全国比重相对较低,2006-2015年间,中部占比一直在30%以下,2016年超过了30%;而2006-2011年间西部占比一直在20%以下,2012年后逐渐稳定在20%-23%之间。可见,2006-2016年我国零售企业规模的空间格局出现微弱调整,中西部企业规模数量增长正在影响东部地区的行业地位。
  零售业从业人数的格局演变。图3反映了2006-2016年我国各地区零售业从业人数的变化情况。从全国层面来看,2006-2016年我国零售从业人员在规模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的变化都非常明显,2016年比2006年增长了一倍多,但是在2014年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东部零售业从业人员规模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06-2013年间表现出明显增长趋势,2013年后开始逐渐放缓,2015年较2014年还出现小幅下降;中西部零售业从业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不过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2016年较2006年中部从业人员增长超过一倍,西部增长了近3.5倍。对比各地区从业人员占全国比重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东部占比一直居于全国领先地位,2006-2009年一直稳定在60%左右,2009年后占比逐渐下降,但是一直保持在50%以上;中部地区占比一直在22%-27%之间徘徊,2006-2016年间没有出现明显增长;西部占比居于全国最低水平,稳定在14%-21%之间,不过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   综合比較各地区零售业销售总额、从业人数、企业数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2006-2016年间我国零售业发展规模一直以东部地区为最,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此外,随着时间推移,零售业规模的空间格局也在发生微弱变化,东部地区的主导地位正在逐渐受到中西部地区的影响,零售业规模正在朝着区域均衡的方向发展。
  我国零售业规模的区域差异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一般情况下,测量区域差异的方法主要包括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零售业规模的大小主要受到地方消费需求的影响,与各地区人口规模存在密切关系。因此,考虑到我国区域人口分布异质性,研究用泰尔指数法,以地方人口为测算基础对零售业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公式如下:
  其中,pij表示第i区域第j省(区)的人口,i主要包括东中西三大地区和全国,p代表第i区域的总人口数;Eij表示第i区域第j省(区)的零售业规模,p代表第i区域零售业规模。此外,泰尔指数值越大表示区域差异越大,反之亦然。
  (二)零售业规模的区域差异分析
  零售业销售总额的区域差异。根据测算公式,表1给出了2006-2016年间我国省际间以及各地区零售业销售总额的泰尔指数测算结果。同时,根据各地区的时间序列差异结果给出了2006-2016年间泰尔指数的均值。
  由表1可知,各地区零售业销售总额的区域差异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按照均值大小可以排序为全国>东部>西部>中部,但是各地区内部差异表现出不同变化趋势。省际间差异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014年以后基本稳定在0.15左右,2016年较2006年下降了0.13左右,下降幅度相对较大;东部的区域差异表现出波动下降趋势,2006-2007年、2009-2011年、2012-2013年三个时间段的下降幅度相对较大,2007-2009年、2011-2012年、2013-2015年三个时间段呈现微弱上升趋势,2016年又出现较大幅度上升,趋近于省际差异;中部的区域差异在2006-2013年间一直在缓慢上升,2014年出现小幅下降后又表现出上升趋势;西部地区则以2011年为节点分为两个变化期,2006-2011年呈现出缓慢上升趋势,2011-2016年总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
  零售业企业数量的区域差异。由表2可知,2006-2016年间我国各地区零售业企业数量的区域差异以省际间差异最高,其次为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差异水平相对较低。具体来看各地区差异的变化情况,2006-2016年我国零售业企业数量的区域差异在各地区均表现出两个变化期,即2006-2010年的快速下降期与2010-2016年的缓慢下降期,但是各地区也表现出不同波动趋势,省际差异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仅在2013年出现小幅回升,2016年较2006年下降了0.2左右,下降幅度非常明显。东部的区域差异在2006-2015年间一直呈下降趋势,2016年出现小幅回升;中部的区域差异在2006-2012年间下降趋势非常明显,2013年出现了较大幅度回升;西部的区域差异在2006-2011年间表现出波动下降趋势,下降幅度相对较小,2012年后逐渐趋于平稳,并且出现了微弱上升。
  零售业从业人员的区域差异。由表3可知,我国各地区零售业从业人员的区域差异大小基本上可以排序为全国>东部>西部>中部,仅在2012年中部地区的内部差异出现较大幅度上升,短期内超过了东西部地区。具体来看各地区差异的变化情况,全国层面,2006-2016年间零售业从业人员的省际差异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仅在2012年有小幅回升,这与中部区域差异的异常增大存在密切关系;东部的区域差异在2006-2015年间一直保持平稳下降,2016年出现回升。中部的区域差异在2006-2011年、2012-2016年间呈现微弱下降趋势,2012年出现了异常极大值;西部的区域差异在2006-2016年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在2008、2011年出现了低水平极值。总体来讲,省际间和东部地区的区域差异下降趋势和下降幅度较为明显,而中西部的区域差异并没有出现较大幅度缩小。
  总体来看,我国零售业规模在销售总额、从业人数与企业数量方面的区域差异都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在2006-2016年间都表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按照各地区差异大小可以排序为省际间差异>东部>西部>中部,省际差异主要由东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引起。
  分析与讨论
  (一)我国零售业规模的地区差距明显,东部是零售业的主要发展地区
  从零售业销售总额、从业人数以及企业数量三方面来看,我国零售业规模的空间格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距,东部地区一直是我国零售业的主要发展区域,中西部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近年来在一系列扶持开发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零售业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在零售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并且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也在逐渐缩小,但是从销售总额、从业人数与企业数量等方面来看,中西部零售业在全国层面的发展地位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动。这与中西部地区内部的发展环境密切相关,中部是我国传统重工业基地聚集区,西部既是欠发达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区,长期以来区域内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决定了零售业的市场需求水平与行业类型,尽管近年来国家政策有意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但是考虑到经济发展、人员就业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中西部产业调整过程必然受到影响。
  (二)我国零售业区域差异普遍较低,区域内部差异在逐渐缩小
  我国各地区零售业的区域差异普遍较低,并且均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扶贫机制的完善,各地区市场化程度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区域间的联通效率也在不断提升,社会经济事业得到了极大发展。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市场对零售业的需求与日俱增,随着地方交通基础设施、仓储物流设备的完善,零售业的发展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在就业创业的引力带动作用下,各地区零售业都得到了蓬勃发展,推动区域内部差异逐渐缩小。但是,从长期来看,中西部在零售业发展方面仍然滞后,零售业在区域间的过高差距不容忽视,需要进一步加强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改善区域内部发展环境,为零售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88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