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的运用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光树平
【摘要】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中,教师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递政治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政治素养的培养。案例教学的方式,是通过列举一些社会上的热点新闻与真实案例进行教学分析,教师将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引,在案例之中找寻政治内涵与知识,不仅能够提升政治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能巩固学生的政治知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 政治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081-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被提上日程,随之而来的还有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方式,以生活化的背景,真实的热议案例,即为学生的学习增添了趣味性与教育性,同时在真实性上也有一定的突破,能够切实加深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印象。与此同时,政治教师作为案例教学的引导者,能够有效地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课堂案例导入,吸引学生兴趣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伊始,导入环节至关重要。在传统的认知中,学生对高中政治课堂的印象停留在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层面中,造成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氛围不活跃,学生学习效率不断下降的现象。但是教师可以借助案例教学法,吸引高中生的学习目光,从而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选取导入案例时,应该遵循简单易懂,真实热议的原则,才能够瞬间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的氛围调动起来。
例如,教师在教学“多变的价格”时,教师可以事先在网络中找寻一些话题性比较强的案例,作为我们上课的导入内容。比如,大蒜的价格,衣服的价格,黄金的价格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能够勾起学生的好奇心。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这些商品价格不断变化的原因,很多學生表示:气候、时间、地域、生产、习俗信仰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几乎听不到有学生表示国家政策导致商品的价格变化,此时教师可以作为补充,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价格多变的因素。通过案例的导入,让整个课堂变得热烈且积极,展现了案例导入的实力。
二、课中案例呈现,解决学习难点
在高中政治课程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层出不穷,虽然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素养,但是很多重难点知识依旧导致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出现了一定的压力。面对这些状态,教师将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件中去理解政治理论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必定能够帮助学生成功地突破重难点知识。与此同时,在重点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政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在教学“收入与分配”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将“铁饭碗”的案例进行引入。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关注工作的稳定性与长久性,而“铁饭碗”国家编制一直是我们就业的首要选择,那么它的收入与分配具体是什么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深入地探讨,比如以教师自身的工资分配为例,必定能够迅速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集中注意力听讲,而教师则将各种政治知识进行渗透,既能够增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印象,还能够为课堂的教学增添一些趣味性,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课后案例分析,巩固学生知识
政治知识对学生产生终身受益的一门学科,并且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学好政治,能够在步入社会之后更好地与之相融,相伴一生。在政治学习中,我们不应该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案例教学在课后继续渗透,能够帮助教师考察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真实掌握程度,从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做好课堂设计,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
例如,教师在教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后,将近两年热议的共享单车案例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的时间进行分析与探索,然后在下节课上课之前进行自我认知的阐述。该案例讲述的是:在上海人民代表大会中,有代表提出共享单车整治的议案,然后在所有的代表中进行投票表决。教师要求学生讲解该事件与人民大会制度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既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该知识的印象,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之,通过对于课本理论知识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能够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和政治的思想看待社会中发生的事件,同时在不断的讨论中,学生也能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正在发生的事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案例教学的方式,必须要发挥学生的学习探索精神,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与讨论,才能够将案例教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学生在案例的探索过程中,掌握政治知识,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增加了生活实践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案例中探寻国家的运转奥秘,既体现了生活化的教育,又展现出上层建筑的真理,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引入案例教学,展现政治课堂的风采。
参考文献:
[1]杨杰.浅谈案例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使用[J].华夏教师,2018(10):5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91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