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业融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农产品供需错配、土地流转带来的种植成本上升和农民增收后劲不足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严峻现实。建国后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要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借鉴印度、澳大利亚、美国在供给侧改革中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创新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新型农业经营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地位,强化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坚持产业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改革;结构调整;产业融合;龙头企业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受国内外综合因素影响,2012年后我国经济增速保持在6.7%~7.8%常态区间,逐步转入中低速增长,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局部体现为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平衡、不协调的结构性矛盾。基于我国国情,优化配置供给侧劳动力、资本、土地、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调整社会经济结构,调和供需关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开战斗序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重要的微观主体,在总体推进中占有显著地位。2015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了“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2016~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分别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结构和效益”“保障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凸显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三农”工作中的主线和战略支撑作用。
  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现实窘迫
  农业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扮演着供给者的角色。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总体部署下,围绕国家粮食战略安全基础前提,追求高效优质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目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并举,根本出发点是剖析改革面临的现实窘迫,弄清问题的根源。
  1.1 供需错配:粮食产量、进口、库存三量齐增与对外高依
     存的“怪像”
  江小国等整理了我国2010~2016年粮食生产与供需平衡表,数据显示国内粮食生产、库存总量增长可持续,与此同时粮食对外依存度也高达20%左右,怪像背后的根本是供需错配。在人民消费需求日益注重绿色环保优质安全时,国际竞争力弱势的低质供给因存储周期过长成为无效产能和库存;而优质供给明显不足,进而引发国内价格低迷、农民增收乏力、资源环境破坏等系列问题。由补贴引起的输入输出“二元市场”价格倒挂,长年累月导致我国农业供给侧的劳动力、土地、物质等成本上升,供需错配现象越发严重。
  1.2 围绕土地流转引发的种植成本上升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解放生产力、调动生产经营积极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体现了农民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关系。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实施,规模小、经营分散使得种植成本上升,土地流转是解决现实困境的关键。上世纪80年代中央就出台了若干土地流转的诱导性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发现囿于追逐种植边际效益,流转土地成本加剧恶化,成为增长最快的种植成本。农地确权为土地流转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也有可能加剧租金上涨进而抑制土地流转,无法保证规模种植。
  1.3 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63.4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占40.6%,经营性收入比例为38.3%。近年来,工资性收入比重变化不太明显,但受行业分化影响,劳动密集型行业收入增速显著下降,远低于人均纯收入增速;经营性收入比重下滑趋势明显,主要是由于粮食价格整体低迷,国家政策性补贴因财力无法跟上人均纯收入的增速。
  2 农业结构调整的演绎及启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调整经济结构,最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具体到农业领域,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去完成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
  2.1 农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演绎(1985~2018年)
  自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经过半多个世纪的沉淀奋进,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第一产业比重由最高的“半壁江山”降至2016年的8.6%,2015年开始第三产业比重突破50%。从产业贡献率看,近年来第一产业贡献率不到5%,曾经一度跌至2.7%,而第三产业从改革开放伊始保持在50%~60%的高位。表1对我国两次大的农业结构调整进行了对比分析,一定程度上也对应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动态过程。
  2.2 农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从宏观层面来讲,应该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分区域动态调整农业结构,测算第一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合理比重区间,注重效率,保证产业贡献率。
  从微观层面来看,农业结构不是简单“农林牧渔副”的组合,要兼顾供应与需求、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农业发展与资源禀赋、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的矛盾和联系。农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尽量减轻耕地、水、环境的压力,生产和消费、国内和国外市场达到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3 国外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经验
  印度先后通过“绿色革命”“白色革命”“蓝色革命”解决了粮食、奶業、水产养殖业问题,奠定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跨越式发展。以其“白色革命”为例,印度政府没有力图改变分散的奶牛养殖模式,而是建立完整的产销合作社网络系统,对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进行专业化管理,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牛奶年产量占世界产量的18%以上。“白色革命”的成功表明,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力保障。
  美国农业完成了由劳动密集向资本与技术密集的过渡,效率优先,先后出台了农业保险、出口扩张、反周期支付、水土保持储备等法案来刺激高库存等共性问题。生产中对生产资料进行精准定位和配套,减少资料消耗,发挥土地资源集约效用;打造以农业合作社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运营模式,共享产销数据,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积极响应终端需求,实现供应链节点成员共赢。注重效率,实施精细化管理、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破解供给侧矛盾的有效措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9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