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中就业能力的构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侯可新
【摘要】本文将从当前工业设计人才就业能力的概况出发,对培养工业设计人才就业能力的策略进行分析与探究,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更好地培养工业设计人才,有效构建其就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能力 人才培养 工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4-0240-02
一、当前工业设计人才就业能力的概况
构建就业能力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就业认知能力,也就是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就业定位、主观能动性是否正确,二是职业素养,也就是行业内认可的从业人员素质要求,包括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责任心等,三是专业技能,也就是高职学生借助学校教育得到的工作岗位技术,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理论基础等。为了实现人才的就业能力建构,高职院校应制定和采取多种策略,促进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就业型人才。
二、培养工业设计人才就业能力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人才培养能力
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师应积极改变和优化传统教学方法,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由重视传授知识变成重视培养能力。作为传授知识的人员,教师不能和学生保持单向知识输出、被动知识接收的关系。在构建学生的就业能力时,应始终将培养学生能力、注重学生发展当作工业设计的教学重点,取缔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可以有效掌握工业设计各项知识内容,而且培养了自身能力,发展了个人智力。
教师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应积极为学生揭示工业设计的内在规律,为学生指引方向、点拨思路,帮助其发展各种工业设计关键点,从而触类旁通,调动其工业设计的自主学习兴趣与深入探索能力。例如,某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才培养能力,该教师在授课时积极从不同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学生做教师看、学生说教师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说学生听、分解技能和知识结构等,增强了该高职院校学生的两强性,做到专业理论、知识结构强于中专生,动手能力强于本科生,让学生能够以专业知识与理论知识为基础,对工业设计领域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素质有一个全面把握。
(二)采用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想培养工业设计人才就业能力,应采用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结合高职工业设计实践和工业设计技能课程。技能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的核心、主体课程,在结合工业设计实践时,应分为非技能性专业和技能性专业两种。对于非技能性专业,学生可进行散放形式的实习,要求学生凭借个人能力寻找各种单位并实习,无需让大量学生进入相同企业进行实习,这是因为企业通常无法提供大量的、适合实习的岗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若非技能性专业的大批量学生都被安排到相同的企业去实习,那么经常会被企业设置于简单岗位上,不利于锻炼学生就业能力与专业能力。
对于技能性专业,应积极建设工业设计的实训室,不断更新工业设计的教学内容,尽量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借助校企合作,学生能够前往先进的企业,在工业设计的具体岗位上展开技能训练或实习,教师也可以前往企业接受锻炼,而企业则需派遣专门的工业设计讲师前往学校授课,加入实际教学活动中。
(三)学生主动的提高就业能力
在高职院校,就业素质与工作能力相当于学生进入社会的一块敲门砖。在入学初期,学生就可以明确奋斗的目标,能够在高职院校内部组织和参加多种校内活动,对自身的领导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適应能力等多种工业设计所需能力进行锻炼。同时,在闲暇时,学生可通过兼职活动来培养社会实践的能力,使自己得到更多的社会锻炼,积累工业设计职场工作的经验,从而在未来职场中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问题。以此为基础,高职院校应组织本校毕业生参与就业能力讲座,让学生接受系统性的就业教育,能够以良好心态面对就业,并在求职过程中充分适应各种环境,从而以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工作能力为前提,做好和企业间的有效对接,顺利地求职和就业[1]。
总而言之,研究培养工业设计人才就业能力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人员应对当前工业设计人才就业能力的概况有一个全面了解,能够通过提升教师的人才培养能力、采用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主动的提高就业能力等多种途径进行就业能力建构,从而培养更多的工业设计人才,推动高职院校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宇清,肖娜,陈兴波.以UCD为核心理念的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为例[J].设计,2019(13):90-91.
作者简介:
侯可新(1980-),男,山东聊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工业设计、艺术设计、高职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96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