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适应产业经济需求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了应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相关院校必须提升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分析了现阶段非沿海地区高校人才培养中,本地人才严重流失的问题,提出本地企业可以介入本科高年级阶段人才培养,定制式打造与企业需求相关的人才,增加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同时借助企业平台将高校科研和创意资源转换到市场中。这样做可以在新产业形势下培养符合地方产业经济需求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最后通过教学实践对该培养方式进行验证,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工业设计;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地方经济;定制培养
  近年来随着产业经济的升级转型,社会对高层次设计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设计学科本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往的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不能满足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的要求。[1]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发生变化,传统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内涵与外延均有扩展的人才需求。[2]目前在很多非沿海城市,工业设计专业面临这样的困境: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地方高校本专业就业率偏低、毕业生在当地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对于地方产业经济来说大量优秀设计人才流失。这些反映了地方高校工业设计类人才的培养中,与地方经济需求适应性不足的问题,亟须一种主动满足地方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实践模式,针对企业人才需求,打造能为地方产业经济服务的设计人才,给新产业模式下高校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1 地方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角色定位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是高校的使命和责任,[3]地方高校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社会服务的区域性,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培养对应人才、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4]地方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对社会服务的输出也包括一些前瞻性的创新研究成果,要经历大量应用性试验才能推向产业应用。目前地方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行了“产、学、研”校企合作模式,但地方企业的利润和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合作中更注重解决企业眼前遇到的设计问题,没有条件将高校针对地方产业研发的工业设计前瞻未来技术、原创技术投入终端测试。地方高校在工业设计学科领域提供的很多前瞻性研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预研成果无法及时终试,错过了进入产业化市场的最佳时期,严重阻碍了高校创意资源的产业化转换。
  2 定制化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经济黏性不足,借鉴已有文献研究,应针对高校和地方产业融合的方法,主要围绕构建理论构架、打造平台资源、完善管理制度、推进专业与行业融合、优化资源等方面展开讨论,[5]国外也有曼哈顿模式[6]、硅谷模式[7]、SBIR&STTR模式等,提升了市场的开放性、竞争性与创新性。
  地方高校在工业设计人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需求的改革实践与探索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扩招后高校教学班人数较多,一般地方工业设计企业规模和接纳量有限,在校企合作的实践环节不便于全面展开;二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总课时有限,无法兼顾不同工业设计领域的技能和人才需求特征;三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不一致,学生专业能力和学习态度的差异,会导致合作模式下项目教学效果参差不齐,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四是现有校企合作模式受体制影响,激励作用不够明显,缺少内在动力,很多模式在实施推进时容易遇到各种阻碍。为避免以上情况,在课程设置改革中,可以尝试由相关主管部门牵线,进行针对具体行业、企业的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把大学四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低年级阶段,即大学一、二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集中学习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技法课程,由地方高校统一安排教学课程。
  第二个阶段为高年级阶段,即大学三、四年级,在这个阶段,学生集中进行专题实践应用,检验学习成果。这个过程按照企业用人需求,由企业将项目流程和需求带入大学课程,通过双向选择的形式,定向选择有就业意向的学生,签署相关协议,借助项目导向、企业导师、实习实训等方式进行定制化的培养,一方面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尽早接触产业需求,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和企业间的相互了解,增加彼此认可度。
  3 培养方式实践验证
  为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重庆师范大学工业设计系于2015~2019年的5年间,选择了重庆3家设计公司、1家制造企业,4个年级共挑选出20名本科生导师组成员作为试点自愿者,参与开展了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初步尝试,所有试点自愿者均被提前告知了校企合作教改试验的目的。待被试者进入高年级后,由企业直接通过项目形式对其进行培训(每个企业每年培训人数不超过3人),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专业技能。期间企业及高校联合完成重庆本地企业项目21项,其中学生独立完成7项。他们本科毕业后的去向如下:13人成功签约原培训企业,1人签约后因个人原因离职,3人考取本专业研究生。以上结果说明,该培养方式能够有效保证学生的本专业就业率,促进了企业和学生间的彼此了解与认可,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地方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并向地方企业输送,很好地促进了地方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值得深度推广。
  4 总结与展望
  本文探索了地方高校整合地方企业参与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完善该方式。一方面以上方式的实施,需要用到较大的人力、物力及时间成本,若要将其发展为一个长效机制,各方积极性的持续保证是一个难点;另一方面由于参与的企业不同,课程、培训的评价标准不统一,在高校学分认定中,如何有效保证成绩反映的公平公正,也是在后续研究中值得注意的。
  总之,地方高校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应该主动应对地方产业变化,针对地方产业人才与经济需求,合理参考工业设计地方产业优势和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实践探索,推进地方高校创意产业的成果转换,切实有效地推动设计学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海云,温辉,金继承.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大链的构建及实践[J].现代大学教育,2018(3):103-110.
  [2] 陈昊,胡果,李璇.学分制视域艺术类课程考核问题分析及對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8):151-154.
  [3] 郑南宁.大学人才培养使命的再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5):14.
  [4] 林刚,李响.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要素解析与转型路向——基于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分析视角[J].江苏高教,2018(6):77-80.
  [5] 盛婉玉,甄红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6):56-57.
  [6] 冯敏红.基于美国科研创新曼哈顿模式与硅谷模式经验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7(2):113-116.
  [7] 王一涵,焦秀君.超理性创新动机与攀西试验区创新人才集聚[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2):56-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23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