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寻丝绸文化与习作教学的融合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沈建刚 施正芳

  摘 要:探寻丝绸文化在习作中的应用,我们需要有意识地融入、渗透有关丝绸文化的内容。用丝绸文化丰厚习作素材;用丝绸文化构建习作思路;用丝绸文化拓宽习作边界;用丝绸文化发掘学生潜质,积淀学生乡土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习作力,发展学生的习作素养。
  关键词:习作教学;丝绸文化;融合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1B-0048-02
  语文课程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国家课程,还包括地域课程、校本课程等内容。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当联系学生的经验、生活,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其中,从而真正地践行“大语文观”。秉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我们将丝绸文化融入习作课程、习作教学中,努力探寻丝绸文化与习作教学的融合点,从而积淀学生的乡土文化素养,提升学生习作力,发展学生的习作素养。
  一、聚焦“关注点”,用丝绸文化丰厚习作素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终身发展联系起来、结合起来。聚焦“关注点”,将丝绸文化与语文课程融合、对接,能让丝绸文化润泽学生的生命。语文课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要传承国家、民族文化,也要传承地域文化、特色文化、校本文化等。作为教师,应当发掘地域文化因子,在习作课程、教学之中注入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丝绸文化的美好、灿烂。
  以丝绸文化为载体,引导学生对丝绸文化进行解读,深入了解丝绸文化。通过了解丝绸文化,让学生体味绸都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是一种精致、坚韧,开放、融通,智慧、创新,诚朴、务实的文化。读“绚丽蚕娘舞,飞烟起岫裳”,能让学生领略到丝绸之美,读“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能让学生知丝绸业之繁荣等。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即做人”。
  有了丝绸文化对学生生命的浸润,有了丝绸文化对学生写作的启迪,学生的习作素材就能得到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就能越来越宽。比如,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解吴歌小调、领略水乡风情、学习吴侬软语、游览弄堂拱桥、参观丝绸会馆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更让学生感受到绸都的人情之美、风俗之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潜质和创美素养。
  用丝绸文化丰厚学生的写作素材,关键是绸都小学的“关注点”。丝绸文化中蕴含的内容丰富,作为教师要善于发掘。不仅可以通过有组织的专题活动来让学生感受、体验,也可以通过日常的生活,如聆听个委婉优美的小满戏唱腔、品赏富有特色的阿婆茶艺,来细细品味、咀嚼丝绸文化的曼妙、博大。
  二、把握“训练点”,用丝绸文化建构习作思路
  生活是学生习作永不枯竭的源泉。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自主地将地域课程融入其中,开发校本课程。比如,《吴风绸韵》《丝路记忆》等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认知,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习作创作能力。
  比如,围绕《丝路记忆》校本课程,我们让学生走访调查,形成了详实的资料。引导学生主动搜集地域性文化素材,主动研究地域性文化,让学生汲取地域文化的精髓,将其渗透到学生的写作实践之中。抓住“训练点”,用丝绸文化引领学生写作。比如,有得学生搜集了校友中的绸业发展楷模故事,有的学生搜集了从养蚕到蚕茧再到蚕花等的发展历程,还有学生走访了蚕丝面料馆,领略了各式各样的蚕丝,这些都成为学生写作的训练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一个训练点,引导学生展开深度交流、研讨。
  我们曾经围绕绸都,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学生写出的作文很有文化品位,比如《最美的“星星”》《美丽绸都——衣被天下》《丝绸精神永流传》《丝绸精神》《蚕——我的最美回忆》,等等。在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抓住语文与生活的链条,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搭建好语文、生活的关联。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学生的个人生活与经验相分离,若要激发学生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就要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将丝绸文化融入到习作课程、教学之中,能让学生的写作更接地气,从而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有根的语文学习。
  三、建构“增长点”,用丝绸文化拓宽习作边界
  当下,学生习作的一个重要的弊病就是习作的固化,总是围绕着那几件事情,写一些老掉牙的内容。习作缺乏生气、缺乏创新。将基于地域文化的丝绸文化融入到习作教学之中,能形成学生写作的新的增长点,从而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写作边界,让学生的写作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灵动多样。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与地域文化进行对话、交往。
  在地域性特色丝绸文化的融渗之中,我们将学生带到丝绸校外活动基地参观,比如,丝绸文化产业园、丝绸文化科技活动中心、盛泽东纺城等地方。课程基地拓展了学生的习作实践,学生可以在基地中完成各项活动,从而增进学生的感性认知,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
  在基地中,我们邀请一些丝绸专家、学者担任顾问、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结构化的丝绸文化教育。这样的教育,有助于学生的丝绸文化内化,有助于学生对丝绸文化形成系统的、结构化的认知。有了这样的文化内化、文化认知,学生的写作就能形成一个新的增长点,比如“丝绸艺术”“丝绸科学”“丝绸历史”“丝绸民俗”“丝绸之路”“丝绸与诗歌”等。丝绸文化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还促成了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情感世界的丰盈等。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全方位、多角度、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丝绸文化融入、渗透其中,从而建构丝绸作文校本课程。要以学生的经验、生活为基点,让学生主动地去了解丝绸文化、触摸丝绸文化、认同、内化丝绸文化,从而能将丝绸文化的内容有意无意地融入到作文写作之中。通过学生的生花妙笔,丝绸文化才会得以传承、发扬、光大。
  四、形成“创生点”,用丝绸文化发掘学生潜质
  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推而广之,语文法定的课程也只是习作教学的一个载体。将地域文化融入习作课程与教学之中,可以形成新的创生点,从而能发掘学生的习作潜质。叶圣陶先生还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创造性地运用丝绸文化,从而形成学生写作“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格局。
  比如在一次作文中,我们让学生写一家富有特色的店铺,有的学生就以丝绸为题材,撰写出了《丝绸店》《丝绸,绽放盛泽之美》《丝绸铺子》《小云朵里的幸福味道》《丝绸屋》等。这一篇篇的习作,虽然写作技法还比较稚嫩,但写作内容都非常有新意,是学生的一次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开辟網络平台,借助微信、QQ群等方式,拓宽学生的表达渠道,让学生将社会资源融入其中。
  换言之,在习作的间隙之处、在习作的细枝末节之处、在习作的不经意之处,丝绸文化总会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其中,闪现于学生的笔端,成为学生习作中最为闪耀的、最发光的地方,成为学生习作中最值得圈点的地方。只有在学生的习作中,创生出丝绸文化,丝绸文化才算真正地浸入到学生的血脉之中,浸入到学生的生命之中,学生的习作才能真正绽放生命的熠彩,绽放丝绸文化的熠彩。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认为,习作教学应当坚守学生立场。将丝绸文化与学生的经验、生活相对接,让学生喜欢习作,让学生融入到习作创作中去。可以这样说,学生在哪里,习作教学就在哪里。将丝绸文化融入、渗透到习作教学之中,能开掘学生的习作潜质,为学生打开一扇风光无限的大门。
  探寻丝绸文化在习作中的应用,我们需要有意识地融入、渗透。由于经验的局限,我们的做法还有待完善。校本化的实施,是用丝绸文化丰厚习作素材,用丝绸文化构建习作思路,用丝绸文化拓宽习作边界,用丝绸文化发掘学生潜质。将丝绸文化融入、渗透到习作教学之中,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陆勇.地域文化背景下生态成长型校园建设研究[J].生活教育,2018,(9).
  [2] 吴春良.生活教育视域下的生态丝绸文化课程基地的建设[J].江苏教育研究,2019,(16).
  [3] 吴春良.润养生态丝绸文化凝炼生态教育特色[J].江苏教育研究,2018,(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9923.htm